◎ 记者/田佳奇
专家视角ZHUANJIASHIJIAO
“善经济时代”促使慈善成为新常态
——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 记者/田佳奇
伴随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慈善不可避免地承担起一定的公益使命。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的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公益与慈善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公益慈善事业怎样融入“善经济时代”?带着对我国发展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疑问,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记者:公益和慈善是一对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请您作为专业人士简要谈谈二者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王振耀:公益和慈善混合使用,将两者混同使用,是现在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坦率地说,是我在担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时即2005年召开中华慈善大会的时候与慈善界协商的一个结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定历史时期中,我们是全面否定慈善的。直到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才正式正面肯定了慈善事业。2005年国务院落实党中央的决定,我们就召开会议,请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来讨论,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公益这个词,我们从来没有否定过,而肯定慈善则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
从国际社会的经验看,英国至今都还是用的慈善即Charity一词。英国人善于用旧瓶装新酒,他们的慈善包括各类公益。因此,我们也决定不在概念上下功夫,在实践中,可以同时使用公益慈善,避免从另一个角度再否定慈善。这也是和而不同的一种办法。
记者:您日前提到“善经济时代”正在来临,什么是“善经济时代”?如何进入“善经济时代”?
王振耀:随着财富量的增长,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变化,人类财富的产出从解决有和无、多与少过渡到了好与更好的问题,我国和世界客观上进入了“善经济时代”。“善经济时代”是指以社会服务为基本市场,以社会价值为开发对象,将现代慈善、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三者相结合引领经济价值走向质的提升的时代。社会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支持经济价值,是“善经济”最主要的特征;而进入“善经济时代”需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两方面着手。
记者:慈善和商业结合是可持续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但现在仍不能被大众所完全认可,您如何解析这个问题?
王振耀:部分公众不认可慈善与商业结合的想法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我国老百姓传统上就信仰善财、具备善财因子,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启动了两个用经济方法支持扶贫工作的项目,一是社会福利企业,另一是社会扶贫。随后产生的有奖募捐、福利彩票等福利事业,都是慈善事业大格局、大政策方面的创新。也就是说,我国以前并不是没有运用过商业手段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只是做得很细,不太容易被大家觉察。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企业若没有慈善作为文化支撑,是难以成就百年基业的。
1.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没有全社会的行动,仅仅依靠政府(包括福利企业)单方面努力,慈善事业的运转就不会顺畅。
(1)实现生产方式转型。人们往往认可政府、国有企业做慈善生意,对民办慈善则持否定态度,这是十分错误的,慈善其实是民间的,各类企业要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方面走在政府的前列。
(2)财富形态发生变化。当今财富形态已由过去的金条、银条变为现在的有价证券、股票,所以运用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商业手段发展慈善事业是适时适度的,只是需要大家慢慢适应。
2.民间慈善可借鉴政府促进社会福利发展的经验
许多西方国家受我国政府促进社会福利发展成功经验的启发,纷纷鼓励民间兴办类似于我国社会福利企业的企业。国内企业更应借鉴这一经验,既要借助商业手段提升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使商业活动更具有社会价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记者:社会福利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区别是什么?
王振耀:以我国社会福利企业为例,从形态上看它是企业,但实质上它要鼓励大量的残疾人就业,即残疾人员必须在就业人员中占一定比例,这就是用企业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国家、政府对这些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如免税、购买服务等。这样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虽然不一样,但它一定还是企业,只是内容有着直接的社会价值。
记者: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爱心人士很多,但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和能力培训,您怎么看“爱心人士”专业化问题?
王振耀:实现“爱心人士”专业化,是我国慈善事业未来发展要迈的大坎,或者说要过这个大关。因为缺乏专业支撑系统,慈善就走不远;服务不细致,就可能出现“大呼隆”。如每逢重阳节、父亲节或母亲节等特殊节日,都会有大量富有爱心的年轻人去敬老院志愿服务,给老年人洗脚,并出现老人在同一天被洗脚多次的现象,这就是不专业。不专业是我国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绊脚石,因为它使施者与受者都感受不到慈善的特殊含义和魅力。慈善事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一定要以专业化为重要拓展领域。
1.创办公益慈善专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课程
社会发展的脚步推动慈善事业工作者必须走向专业化。慈善不再是传统上凭着爱心和高尚品质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提供大量的服务,需要专业的知识、专业的人员,因此,大量创办慈善专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课程势在必行。
2.扩大公益慈善领域就业容量
全世界公益慈善事业具有共同的特点:为满足社会服务担当重要角色,为解决社会福利承担重要作用。美国慈善就业人员数量占其所有参加就业人员数量的10%以上,超过1000万人。我国现在约有8亿就业人口,相较于美国10%比例计算,将有8000万个就业机会。所以,慈善领域的就业容量很大,未来将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涌入慈善事业,并对就业形态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3.建立、形成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生态系统
我国现有4000多个基金会,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专业人才、服务系统、咨询系统紧缺局面,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知与社会实际需求和实际定位之间的差距巨大等,都是建立、形成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生态系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记者:追求美好、富足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爱心人士”也不例外。但有人认为公益组织工作人员或者爱心人员应是不领报酬的志愿者;也有人认为他们不应享受高额薪酬。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王振耀:公益事业属于大的服务业范畴,没有专业精神、专业人才走进慈善行业,是做不好慈善事业的。
1.我国针对基金会就业人员的薪资规定存在缺陷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国家同行业中,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其他行业,如美国基金会领域的CEO,工资几十万至上百万美元不等。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各行各业均没有设定人才工资上限,但惟独针对基金会就业人员的薪资规定却有两个:一是《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9条,其中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一是《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年度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工作人员福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换句话说,只有满足这个条件,基金会才具有免税资格。这些规定不仅极不符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并且还制约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2.存在着“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理解误区
有人认为公益事业不是一个专业,公益工作人员应“正其义而不谋其利”,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制约着职业公益人员的从业选择和积极性。现代慈善不是简单地“我捐款,你发放”,还需提供大量的服务,甚至包括运营,既然公益人员付出了劳动,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和保障,这样才能支撑他们继续从事公益慈善事业。
记者:2014年夏天,随着“ALS冰桶挑战”公益活动蔓延,渐冻人症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您如何评价此类颠覆传统慈善方式的公益形式?
王振耀:通过社交平台和名人效应传播的“冰桶挑战”公益活动,开启了网络时代的新型慈善模式,是一种很好地创新。
1.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和慈善捐款的参与度
通过“冰桶挑战”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宣传渐冻人症,促进了对疾病和医学知识的传播,影响且推动了罕见病救助的关注程度与制度发展。
2.形成扶助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慈善只能通过严肃的方式进行,关注度基本都集中在慈善组织财务应公开透明等方面,使得慈善机构在落实公益行为时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冰桶挑战”活动给慈善界带来一股轻松的新风气,以众筹和小额为捐款方式,帮助名人和慈善组织卸下了心理负担,为慈善事业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推动慈善走向国际化进程
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福利中起着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中,一些经常被忽略的、细小的社会问题正逐渐被社会关注,表明我国的慈善事业正慢慢与国际接轨。
记者:一直以来,由于公益慈善资金使用欠缺透明性、公益慈善行为操作缺乏规范性,人们对公益行为、投身公益的爱心人士常常有一些误解。这一点与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直接相关。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您如何评价这部法律?亮点有哪些?
王振耀:最近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1.以国务院的名义印发发展慈善事业的文件,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过去的文件往往只由民政部门发出,缺乏更高的权威性,也不能协调国务院系统的各个行政部门。这次是一个整体性的安排,是国家机关的一次统一行动,使得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慈善事业改革的许多决定可以进行统一规划了。
2.国务院对制约发展慈善事业的一些政策性探索问题进行了部署
如对股权和有价证券等捐赠的免税、公益信托等事项,都有了要求,这就会促进各个相关部门推进落实。政府行政部门将有关工作列入行政事务日程,这是更大的进步。
3.对于公开透明以及慈善组织的行为规范,国务院的规定更为明确,便于有章可循
■ 如圭如璧 陈宝林 /摄
按照我国的现行体制,国务院发出文件后,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发出相应的文件布置落实,而行政机关层层落实,客观上也是一次慈善工作的大发动。相信这一文件一定会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上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记者:4年前,您舍弃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之位投身公益研究院。您怎么看待这个研究院的定位?您的公益理想实现了吗?
王振耀:总体上说,我对这4年的转型是满意的。中国公益研究院在我国慈善事业大发展阶段,扮演了重要的支撑角色及倡导、引领慈善体系建设的工作。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官员或者学者加入到慈善事业当中,这将对我国的慈善事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中国公益研究院主要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的平台支撑系统,具体是从咨询、研究、培训3个维度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从公益慈善、养老服务、儿童福利3个领域支持现代慈善体系建立。
记者:关于未来,您如何判断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何期许?
王振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恰恰是因为缺少完善的现代慈善制度导致的。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慈善对国民经济发展、整个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所以,我认为我国的公益事业会发生大转型、大发展。
1.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公益慈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提升期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提升的高度能有多高、在提升的路上能走多远将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慈善公益事业应该扮演引领角色,发扬其“润物细无声”的优秀品格,培养大家宽容、奉献的精神,平和地提升社会公共道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奠定思想基础。
2.我国应该构建一套成形的“善知识体系”
“善知识”包含如下特征:它是建设型而非斗争型的知识,是动态化而非绝对化的知识,是应用型的知识等。“善知识”构建的前提是对人的尊重,既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善经济时代”,就需要相应的“善知识体系”作支撑,而“善知识体系”在生产“善知识”方面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