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若尘
摘 要:从服务设计出发,研究了其体系中的用户心理行为。用户心理行为是抽象的,因此,尝试通过收集用户一定阶段的外界行为参数,并通过整合、提炼和筛选得出数据,分析其内在原因。基于信息可视化,通过视觉元素的运用实现数据转化,并结合设计实践,实现了对原则方法的提取。
关键词:用户心理;综合性服务;个性化服务;批量生产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0.015
1 选题背景
1.1 服务需求的逐步扩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方式重组了资源、劳动力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决定了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目前,可很容易地看到产品、住宅、书籍和汽车等生活中的一切有形物都被设计,同时,设计活动还在向一个无形的产品地带——服务设计领域延伸。
1.2 服务设计中的用户心理
服务设计的理念启蒙于1984年,G.Lynn Shostack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Designing Service That Deliver》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服务与设计两个不同的词结合到一起的论著。其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即能高效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综合性服务;个性化服务,即个体潜在的需求。要满足用户个体潜在的需求,了解用户本身的心理特征成为了一个必要条件。
2 针对用户心理的设计模式研究
2.1 用户心理研究
2.1.1 主观思维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待一个产品,首先接收到的是来自视觉上的刺激,通过刺激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得出第一次的主观论断,这个刺激可能会加深用户探索的欲望。
2.1.2 操作模式
在操作产品时,用户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操作模式,称为用户模式,其受用户外部环境和内在思维共同影响。比如用户在使用饮水机接水时,有按钮和扳手两种方式,要界定哪种方式更方便。如果用户长期使用按钮的方式,突然转变为扳手的方式,这对用户而言,造成了一定的操作障碍。
2.2 用户心理的视觉表现形式
用户心理的视觉表现形式有以下3种:①强调数据的实时性。通过跟踪数据表达模块的实时变化。②强调数据的呈现度。即以更加美观的表现形式吸引受众。③强调数据的多样性。通过数据间的内在联系生成模块。
3 原则方法的提取和实践
3.1 心理数据转化和视觉元素的运用
所有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方法都离不开对信息的整理、提炼和筛选,而视觉传达的各种要素对可视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用户心理数据的视觉呈现为数据提供了新的生命。
用户心理数据转化的重点在于对数据清晰、明了。通过数据轴线化,以主轴线为基点,将信息放入主轴线中,同时,为了提高数据的可观性,需要对数据形式进行扁平化处理。
3.2 服务实践
3.2.1 信息可视化框架
要实现用户心理信息的可视化,需要解决2个关键问题,即将数据转变为视觉图形、在转换过程中各阶段的信息可控。这是因为信息可视化最终的服务对象为用户,因此,应在用户的认知范围内提供支持。笔者从交互设计的角度建立了信息可视化的框架和产品流程框架,并通过此框架选取了一个接触点,即以用户骑行方面的心理为基础,研发了可视化的App产品。
3.2.2 用户需求研究
用户研究采用用户访谈、网上调研和网上查阅的方法,得到了以下5种用户需求:①状态。“想了解今天的骑乘体验、骑了多远和天气状况是否适合骑行;我经常骑行锻炼,我的健康状况怎么样”。②交流。“我爱运动、爱骑行,我需要找到我身边的伙伴,分享各自的心得”——“极客”交流。③休闲。“我的骑行生活就像网络游戏”——排行榜。④工作。“上班高峰期车辆拥堵,如何在骑行过程中避开高峰期,找到最佳路线”——实时路况。⑤旅行。“了解最佳骑行路线”——分享。
由此可见,我们找到了产品功能,从而可定位产品情绪。
3.2.3 数据可视化的表现方式
在最终呈现的产品中,通过对骑行用户数据的整合提炼用户心理,并基于信息可视化,最终以图表的视觉形式反馈给用户。图1所示为信息反馈界面。
4 结束语
在服务设计中,对用户心理的分析非常重要,对通过计算筛选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可视化绝不仅仅是美化图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从可视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设计在本课题中也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方法,对抽象、不可捉摸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用视觉的形式表。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不仅仅是画图,更是为人设计、服务育人,其任重而道远。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