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如果只是作为契约,婚姻中的各个角色其实没有强弱之分。就如施南生与徐克的婚姻,走向解体时,即便是丈夫出轨在先,也没有人以同情弱者的态度看“受害者”。
爱了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不沉溺于过去,各自都有更好的未来,成熟的婚姻理当如此。
但当婚姻成为跳板、筹码、避风港、寄托之所乃至未来的养老之地,有所求,有所依赖,强弱高下立等可见。
弱者是什么?
如果指向那些“付出最多、所获最少、最无保障”的人,婚姻中的弱者几乎都是妻子。中国人的婚姻观里,男强女弱是标配,从一开始妻子就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她们必须靠不停的付出和改变来讨好配偶、拴住婚姻——即便如此,婚姻解體的风险也并未随着女性权利的提升而降低多少,以致每次《婚姻法》修订后都会引起激烈争论:新法到底能不能保护受害方(女性)的权益?
女性=弱者的公式如此深入人心,但如果婚姻中的弱者指向“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人,这个群体却很难用具体的性别来区分——只要满足某个条件,都可以列入其中。
以经济地位划分,没有稳定收入或收入大幅低于对方的“经济依赖者”;
以家庭地位划分,社会地位较低或家庭背景较弱势的“高攀者”;
以性格划分,个性软弱不善表达最终丧失了发言权的“沉默者”;
以境遇划分,遭遇重病、残疾、破产等骤变从此开启了生活地狱模式的“人生不幸者”……
同样是弱者,在那本著名的社会研究著作《弱者的武器》里,东南亚农民以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负面手段反抗强者阶层的压迫。而在婚姻里,弱者更青睐通过同情和舆论的力量,将有理与有恃无恐画上等号——网络时代,真相常常被喧嚣的激情掩盖,让弱者与强者的界限变得模棱两可。泛滥的、不明真相的同情,给了弱者底气,让他们爆发出胜过强者的破坏力。
当弱者使婚姻退步却有恃无恐,我们如何判断婚姻里谁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