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一个好的喜剧作品往往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但快餐文化却又给不了你那么多时间来进行创作。在现在这个大家看周星驰都不会笑的年代,人们对喜剧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已不能再停留挠痒痒咯吱观众发笑的阶段了。
有人抱怨,如今的喜剧创作,处处是雷区。说反腐,不敢给力;说别的,涉嫌歧视;说不痛不痒的,失去了逗笑的基本功能。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这种不知道该骂谁的状态,也正反映了中国喜剧的尴尬。
但是抛开这些原因,我们单从方法论上来分析喜剧,会发现喜剧的喜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我们做个实验,现请找出你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衣服(如果还有的话)。穿上它,不管多么吃力,花多大力气,也都要穿上它,不要照镜子。穿着这件旧衣服去你附近的人最多的地方走一圈。假如你真的这么干了,你会发现,你的回头率比一个长发飘飘的美女的回头率都高,如果你是一个长发飘飘的美女,你的回头率会是之前的几倍。
大街上的人,不仅会上下打量你,还会忍不住咯咯笑个不停,甚至有的会拿出手机给你拍照录视频。现在你回到家,照镜子,面对镜子里面的自己,你自己都笑出声来。你发现,你的衣服就仿佛绷带一样绷在了身上,个别地方还被撑破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而且这件衣服的款式已经落后了,看上去非常土。你会忍不住哈哈大笑,你觉得自己这个形象真是太逗了!
那么,你为何对自己的形象发笑呢?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当你穿上旧衣服的时候,你发现这件旧衣服非常不合身,你在镜子里发现穿着旧衣服的你,充满了不协调性,正是这种不协调性让你发笑。当你穿上旧衣服的时候,你是在制造了“不协调性”。而这种“不协调性”正是喜剧的本质。你穿的衣服和你的身体越不合适,这种不协调性,越强烈,那么它的喜剧效果则越好,越容易让你发笑。
当然,对于这种不协调性,也是有个范围的,一些无厘头喜剧,可以说是这种不协调性的上限。如果你过度的制造这种不协调性,那么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一些段子剧会靠人物来卖傻卖二卖恶心,来实现喜剧效果,这是过度的不协调性,是低级的劣质的不协调性。可以这么说,喜剧就是在制造“不协调性”。当你制造了不协调性,你就会让人发笑。在任何让你发笑的东西里,你都可以看到这种不协调性的存在。
喜剧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有的侧重于结构,有的侧重于表现个性化的人物,有的侧重于语言的幽默,有的则是主要靠人物的滑稽行为让人发笑。那么咱们先看一下喜剧在哪些方面有不协调性。
结构的不协调性
在结构性上,《疯狂的石頭》可以说是结构的不协调性的典型。简化一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警察和三个小偷的故事。这不是一个警察或者一帮警察抓一个小偷的故事,这不是传统的猫抓老鼠的故事。而是一个警察和三个小偷的故事。
你看,在双方的数量上就出现了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具备了不协调性。仔细看一下这像不像那个打蛋器的结构?在正方向上力量偏少,而在尾部则力量很大。一帮警察抓一个小偷,这是正常的逻辑,是具备协调性的顺序的,而三个小偷遇到一个警察,这才具备不协调性的顺序。
警察抓小偷,这件事是协调性的,而让贼与贼之间发生偷窃,这是具备了不协调性的。如果是三组贼之间发生偷窃,那么则更容易为这种不协调性建立戏剧性,更容易建立戏剧张力。所以,如果你打算创作一个结构性的喜剧,那么就先着手制造出一个不协调性的结构,再慢慢为这个不协调性的结构建立更强的戏剧性。
桥段的不协调性
对于一些故事而言,从故事的故事线来看,它是一个偏常规的故事,但却是一个很好笑的故事。这是因为这个故事内部有一些这种不协调性的桥段或者是小段落。下面来看一下在协调性的故事结构下的喜剧是如何实现喜剧效果的。
电影《独自等待》没有在结构上制造不协调性,而是在具体铺展情节的时候,制造一些小的不协调性,一些有趣的人物行为,有趣的桥段。
比如:刘荣邀请陈文去自己家做客,陈文以为刘荣对自己有了想法。在到了刘荣家之后,刘荣就说感觉热要去换衣服,并露出奇怪的眼神,这更让陈文确定了之前自己的想法,他以为这是刘荣对自己的暗示。于是自己脱光了衣服,而这时候,陈文的几个朋友捧着生日蛋糕冲出来,却看到陈文光着身子坐在沙发上。
从这个桥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开始,陈文的猜想和刘荣等几个朋友的做法是有严重错位的,而这种错位就制造了严重的不协调性。当陈文脱光了衣服,朋友们捧着生日蛋糕出来的时候,事情的真相得以揭露,陈文的反应和他几个朋友的反应形成了严重的不协调性。所以,在这一瞬间你会笑喷。
台词的不协调性
有的喜剧比较侧重语言的幽默,靠对白制造一些不协调性,来实现喜剧效果,比如《我爱我家》,里面更多的用的是相声的技巧。相声里,管这种技巧叫三翻四抖。这种三翻四抖的技巧有模式可循,可操作性强,能很好的制造不协调性,从而让人发笑。
行为的不协调性
当剧中的人物,做出不协调性的动作的时候,我们会一下子被逗笑,这也是那些低劣的段子剧之所以还能生存的原因。它可以制造一些夸张的动作,让一些人,装疯卖傻,做一些奇怪的行为,不管它用的手段多低级,它都能让一部分人发笑,因为它是在制造不协调性。
人物行为不协调性的例子有很多,比较典型的一个是憨豆先生,一个是蜡笔小新。憨豆先生是一个老头,是一个成年人,而他却拥有小孩子的大脑,做小孩子的动作,他的行为和他的真实年龄有强烈的反差,这具备了强烈的不协调性,所以他的行为让你发笑。
小新,一个5岁的小男孩,他却有很多成年人的行为,见到美女就问东问西,说成年人才说的话。他的行为也具备的强烈的不协调性。一旦在一个人物身上塑造了这种不协调性,那么就可以让他做出不协调性的行为,而且可以一再运用,屡试不爽。
所以,如果你想让人发笑,那么就努力制造“不协调性”,如果你的故事不能让人发笑,那么就是你没有制造好“不协调性”。如果你想创作喜剧,请拥抱“不协调性”。
喜剧是因为制造了强烈的不协调性,才引人发笑。那么,如何制造喜剧的这种不协调性呢?具体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不系安全带坐汽车
坐汽车时没有系安全带,当车在行驶过程中,司机突然急刹车,这时候,你在座位上就会跳起来,这是因为惯性使然。急刹车让你在瞬间脱离了原来的位置,这时候你身体会出现不协调性,身体失去控制,你可能会险些摔倒。在这个过程中,司机用急刹车来制造了不协调性,这种突如其来的不协调性,让你的身体瞬间被刺激。这个过程,恰恰是和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为什么说这个过程是和制造喜剧的过程是一致的呢?
在坐汽车的过程中,司机的突然刹车和突然转弯让你瞬间脱离原有的位置,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脱轨”,即脱离原有轨道。在坐车的过程中,脱离原有轨道会让你感觉不适,但是在剧情的进展过程中,剧情在常规的推进过程中,突然来个急转弯,则会造成故事线的转折,我们也可以叫做脱轨,在这时候,作为观众的你,则在精神上受到了刺激,获得了精神上的一种快感和满足感。
脱轨,不是喜剧独有的,在这里说喜剧的脱轨过程,是因为在喜剧中,脱轨这种方法非常重要,而且和一般的剧不同,喜剧允许适度的夸张和巧合,所以喜剧的脱轨可以做的更强烈,从而制造强烈的不协调性。
制造脱轨的方法
那么脱轨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平稳前行(通常只是表面上的平稳)→急刹车/急转弯(揭露真相/巧合/误会)→脱轨(制造出不协调性,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脱轨这种方法,在短篇的作品中运用的较多,比如小品、相声、电影电视剧中的桥段。在一个故事的大结构上,也会有运用,只是有时候我们沉浸于故事之中,没法一下子跳离原有的故事情节,没法一下子看到这种脱轨现象的存在。
说到这里,有些人肯定会说,你说的这个脱轨,在大部分剧里都存在嘛,就是常说的转折嘛。所以我这里要特别说明,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转折,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故事线上的那个转折点,而你没看到整个故事线的变化规律。
假如有人告诉你,写故事应该写好转折,转折很重要,你会写好转折吗?开玩笑,你当然不会!因为他说的是人人都知道的话,就是正确的废话,正确但没用的话。
脱轨这个概念与转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整个故事线来着眼的,让你看到整个故事线是怎样的变化的,更加形象和具體。你也可以说,在大部分剧中都有这种脱轨现象,不脱轨,无故事嘛。
但是,脱轨在喜剧中,它更强烈,它是制造不协调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非喜剧的故事中存在的脱轨,它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不协调性,而是增加戏剧张力。
资料来源:编剧帮、人民日报海外版、网易、搜狐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