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什么是潜规则?人们大概知道指的是什么,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如同问别人,什么是“白富美”,什么是“富二代”?谁也不知标准是什么。这就像许多年前被批的“走资派”,满街都是大字报、标语。到了今天,很多人也说不清楚。反正说你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是也不是。在学校,一个级组长也被说成是当权派,一个班主任也被斥为走资派。今天你把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教授集中起来,讨论什么是走资派,也讨论不出结果。不管你能否说出眉目,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潜规则吗?没有多少人能说得很清楚,只能说:有的,有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谁不知道有呢?这就像出版社的编辑,他是编辑图书的,他们中经验丰富的人,阅历较深的人,见到做生意的客人,别人问:“您是从事哪个行业的?”编辑决不会大大咧咧地回答:“我是做书的。”因为广州话“书”和“输”是同音字,怕生意人忌讳,所以回答说:“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多指教。”结果一代传一代,都采用这种方法、语境去回应不同的客人,成为潜规则之一。另外,不少编辑出去应酬,要开发票,必须说:“出版社的‘版是指出版图书、排版的‘版,而不是木板的‘板。”你如果不说清楚,来结账的小妹一定写成“出板社”。此类事,不时发生。这些事,是不同行业里待人、接物、处事的基本技巧,硬要套上“潜规则”也可以,但较为勉强。
有一类规则,是与明文规定相冲的,摆不出来的,也被称为潜规则。例如有的饭店不允许在公共场合抽烟,老板就在饭厅里开几个小房,供烟民使用。他的确做到了在大厅里没有抽烟的人,但小房间确实有。还有一些是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潜规则,比如,企业、单位开联欢会、聚餐,董事长与夫人一出场,司仪就高喊:“老板娘今天美不美?”全部人一齐高呼:“美!”那个老板娘一听就很激动,恨不得去参加孟非的《非诚勿扰》节目,挑一个“心仪对象”回来。真的美倒是欢乐中的欢乐,问题是与事实相距甚远。还有的老板开始演唱了,唱罢,司仪开始高叫:“唱得好不好?”众人脸红脖子粗地回应:“好!”“再来一个要不要?”众人又咧开嘴喊:“要!”真的唱得像刘欢一样,倒也高潮迭起。问题是一个个像赵本山的嗓音,使众人如乱石崩云,惊涛拍岸般的心境,只好拼命喝酒,麻醉自己,同时麻痹听觉。
潜规则可以潜多久?从夏商周开始,满清为末。潜规则消失了没有?没有。直至今天,从世界角度去看,潜规则也还没有消失。只不过国计民生大事越来越受高度关注,公开、公平、公正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不少潜规则成为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成为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的延伸,不必过于神秘,过于夸大。
前段时间看网络,有的人把领导的秘书说成是“二号首长”,感到很好笑,很浪漫,有人还说成是官场“潜规则”。这想象力也太丰富了。第一,从来没有人把秘书当成“二号首长”;第二,哪位秘书把自己当成“二号首长”的,是蠢驴一只,这种人极少。这是一些无聊的人、骗人的人、编造故事來吸引别人眼球的人在胡说八道。这种人消失不了,他们每天都在活动,四处出没,对他们编造的“潜规则”,要引起警惕,以免上当受骗,变成雷政富。
所以,估计潜规则还可以潜伏很久。
(师雨松荐自《环境·语境·心境》)
责编: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