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编辑的出版全流程参与

2015-07-06 23:09李彬
出版广角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字编辑考核

[摘要]根据工作职能将编辑划分为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这在实际出版工作中造成了一定的问题,编辑的全流程参与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正在被各出版社逐渐采纳。文章以国有出版社为例,对编辑的全流程参与进行详细分析,着重分析其对出版社和编辑的影响,以及其对出版社和编辑提出的新的要求。

[关键词]全流程参与;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考核

[作者单位]李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学术中心。

在出版界,图书编辑通常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或文案编辑)两类。所谓策划编辑,其主要工作就是分析市场、提出选题、组稿,并参与图书的整体制作。而文字编辑主要负责书稿文字内容的编辑加工,确保文字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随着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图书的营销宣传受到各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很多出版社开始设立营销编辑岗位,专门负责图书营销资料的撰写与整理。然而,这样的职责划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硬性的职责划分将本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图书出版工作机械地分派给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密切的工作人员,结果造成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脱节。

专业化的分工更适合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而图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性,因此靠各环节机械地配合生产出来的图书无法传递出每本书独特的价值,失败自然在所难免。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着力培养全流程编辑。所谓全流程编辑,就是编辑全面参与出版流程的各环节,包括出版前期市场调研分析、组稿,中期的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后期的宣传营销和发行等所有工作,全流程编辑集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营销编辑的职能于一身。

对于出版社和编辑来说,推进全流程编辑的培养是一项双赢的举措。首先,编辑对一本书的全程负责与跟踪可以减少职能划分时诸多可能存在的交叉地带。如图书的宣传文案由谁负责撰写是一个引起诸多争议的问题。一般来说,营销编辑既然负责营销,那么宣传材料的撰写理应是营销编辑的职责。但文字编辑负责内容的加工整理,似乎最了解书稿的详细内容。然而,很多文字编辑经常反馈说,他们通常只是负责修改书稿中的文字错误,发稿量的压力让他们无法仔细品读书稿的内容,因此无法提炼出最为核心的卖点或宣传语。相反,策划编辑在策划和组稿时最了解书稿的卖点或独特之处,但他们却没有时间通读书稿,这样也无法确定作者是否按照其策划意图和方案去写作。也就是说,职能划分看似各司其职,但由于缺乏细节设计,加之图书作为文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中暗藏着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分工交叉地带,最终反而造成职责不清和互相推诿。而编辑全流程参与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与一本图书相关的所有问题都由一个编辑来负责,责任人明确,不存在任何推脱责任的口实。对于编辑来说,全流程参与也有利于编辑的个人发展。无论是单纯的策划编辑还是单纯的文字编辑,虽然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符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但其整体的出版技能会出现短板。而全流程参与则造就了编辑全方位的图书出版技能,使其真正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出版社通常以图书的销售业绩对策划编辑进行考核,因此策划编辑对图书销量最为看重。众所周知,一本图书的编校质量及翻译质量对图书销量的影响相当大。一本引进版图书,内容非常有价值,装帧设计也非常精良,图书的营销宣传也下了大力度,但由于翻译质量低下而遭到读者贬斥,从而导致销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案例在出版界屡见不鲜。虽然译者的试译和选定可能是策划编辑负责的,但最终全部文稿翻译质量的把控还是由文字编辑负责的。而文字编辑的工资和奖金则主要与发稿字数挂钩,因此他们很可能在工作量的压力下和激励机制的推动下放松对文字和翻译质量的要求,加快发稿进度。这样,不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导致了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关注的核心问题迥异,自然无法形成一种合力的效果。而这无论是对费尽心力希望策划出一本好书的策划编辑还是对出版社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编辑的全流程参与取消了职能划分,相应地也就统一了对编辑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编辑可以围绕着这一机制做好全部出版流程工作,有利于消除以前各职能之间的掣肘效应。

由此可见,编辑的全流程参与大大提升了编辑和出版社的工作效率,它的全面施行势在必行。而另一方面,全流程参与也对编辑和出版社提出更高的要求,陈旧的工作方式和制度规则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全流程参与对编辑的技能提出全方位的要求。全流程参与要求编辑放弃原来 “术业有专攻”的工作理念,努力将自己塑造成精于编辑出版流程各环节所要求的各种技能的全能型编辑。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营销宣传,各方面的能力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这对国有出版社的编辑提出极大挑战。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国有出版社的编辑多属于文字编辑,长于书稿的编辑加工,而在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方面欠缺能力。近年来,随着出版单位转制工作的完成,出版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于是,各国有出版社也开始重视选题策划和营销宣传工作。由于意识到编辑人员在工作能力上的短板,因此,各出版社都纷纷忙于培养编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然而不少出版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遇到了问题。例如,有些出版社對于选题策划的认识陷入误区,将选题策划工作简单理解为拉作者、找稿源。

所谓策划,按较高的标准来说,是要求编辑根据对市场脉动或学界发展前沿的把握提出选题,并找到能驾驭这一选题的作者,而且要求编辑对书稿的内容、结构安排、文风,甚至装帧设计、四封文案等各环节都要有一个整体构想,并引导作者按照这套构想撰写书稿。而按较低的标准来说,则是对作者提交的成稿内容是否迎合市场需求或是否具有学术前沿性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还要考虑其是否与自身的品牌定位相冲突、是否与过往出版过的图书或未来的出版方向形成一种协调或延续等。也就是说,真正的策划是要在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前提下,拥有一种对图书以及整个图书出版流程的主导性。而编辑参与营销观念的推行更是遭遇了相当程度的抵触。编辑通常会有这样一种疑问:编辑做了营销工作,还需要营销部门吗?

编辑全流程参与后,不同于以往职能划分所造成的为图书定整体基调的人不了解图书细节,了解图书细节的人不了解图书出版整体意图的情况,此时的编辑成为出版社内最了解该本图书的人。因此,必须有编辑的全程参与才能把图书的关键信息有效地传递出去。在笔者看来,在编辑与营销部门的工作职责划分上,应本着各自发挥特长的原则,相互协调配合:营销部门应负责设计一套营销组合策略,提出具体的营销方案,并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外联工作;而编辑则主要负责根据营销部门的要求,提供关于图书具体情况的各种资料,如宣传语、核心卖点、内容简介、精彩试读以及书评等。简而言之,营销部门提供创意,编辑提供材料。

其次,全流程参与也对编辑的统筹安排能力提出要求。一本好书的诞生,无论是在策划、编辑加工阶段还是营销阶段,都要求编辑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不考虑加班等因素,编辑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有限的。除了个别重点图书,编辑是不可能对每本图书在各环节上都投入大量精力的。笔者认为,编辑可考虑根据图书的不同类别合理地分配不同环节的时间。对于学术性比较强的专业类图书,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系列丛书,读者主要关注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包括翻译的正确性),这就对书稿的编辑加工质量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编辑应更多着力于书稿编校质量的提升。对于这类图书来讲,营销工作只要将图书出版的信息传达给目標读者就足够了,通常并不需要对图书的卖点甚至是内容做过多的宣传评介。而对于市场导向性的大众类图书,由于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营销能对图书销售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因此编辑相应地也应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营销宣传上。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松对编辑加工工作的要求,万分之一的差错率仍是我们要固守的底线。无论是对于上述哪种类型的图书,策划工作都是要常抓不懈的,因为策划是对一本图书主导权的掌控,忽视了策划,图书的运作也就迷失了方向,失败将是必然的。

要想真正实现编辑的全流程参与,从出版社的层面来讲,也要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即要求编辑全流程参与、全流程负责。责任和权力是对等的,出版社必须在全社范围内树立起以编辑为核心的图书制作理念,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编辑的工作,并赋予编辑相应的权力。如编辑有对未能通过的选题进行重新申述的权力,有根据内容或质量的需要要求增加校次的权力,有根据对市场时机的把握安排出版进度(加快或延缓)的权力等。另外,出版社也应重新考虑其对编辑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在编辑全流程参与的制度下,无论是单纯依据发稿量,还是单纯依据图书的经济效益进行工作评估,都不足以反映一个编辑的工作绩效。图书品种和图书效益对整个出版行业都是不可偏废的要素。各家出版社有着各不相同的复杂情况,出版社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际出台一套能有效平衡这两个要素,并能够激发所有编辑工作潜能的考核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文字编辑考核
内部考核
新媒体时代新闻文字编辑的创新与实现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文字编辑的转型策略分析
电视台新闻节目文字编辑技巧浅谈
展演期间基本功考核
如何考核院长是难点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新媒体时代文字编辑转型及创作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文字编辑的工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