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留住美丽
1
墓葬是最后的礼仪。
这时,一切尘归尘,土归土,生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永生。
人类的“永久居室”,在历经的上下五千年文化沉淀和传承过程中,这里面有太多不确定的东西。作为灵魂的栖息之地,墓葬,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像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越淘越有,昭示、显达、缅怀,寄托全在其中,这一点恐怕东西方都是同一的,只是随着文化的不同,疆域的不同,风俗的不同,而选择的形式各异罢了。
我忽然想起要去长沙殡管处名下的两个著名墓园看看。
事前,对于这两个墓园,殡葬处的公墓科也提供了不少拍摄的彩色图片和宣传小册子。因我向来不太相信当今鱼龙混杂的广告,加之前不久,又偶然读到国内一家杂志发表的一部披露当今中国殡葬黑幕的纪实文学。虽文中列举尽是某某小地方承包式殡仪馆的胡作非为,但若讲述的案例属实,那也足够用触目惊心一词来形容。这是我不能不谨慎的。
在去墓园之前,我又特意私访了一些近年来有亲人逝世且在这两大墓园落葬了的不同家属。显然,也还因为墓葬文化与最后的尊严有太多的关系。或许,这就是我一定要去看看这千千万万的逝者“居室”环境条件如何的初衷。
不知岭上树木可葱茏,不知先人们可安好?
2
我去的第一站,就是金陵城市綠化墓园,这和明阳山福寿苑墓园一样,同属国家公墓管理级别。
金陵城市绿化墓园位于金盆岭老殡仪馆右侧,东临书院路,南靠南郊公园,西望岳麓山,北接南湖大道,脚下是日夜奔流的湘江母亲河。吸日月之灵气,得天地之独厚,山下周边交通也十分便利,四通八达。墓园的历史已称得上悠久,且名气远播。占地400余亩的墓园,现已拥有寝园、观音园、雅园、息园、九龙园、樱花园,这既富有宗教含义,又颇有诗意的六大园区,是几代殡葬人用心血打造出来的艺术杰作。
这里已经算得上另一个小小世界。
据墓葬科的人说,这里至今已接纳60000余先人了。
漫步园内,尚没有那些大大小小的、造型各异的庄严墓碑,谁还会认为这是一个墓园呢?分明就是一个绿色世界,一片花的海洋!
随便走走,但见楼台亭榭,池水清清,垂柳依依,小桥流水,绿草成茵,放生池里鱼儿戏嬉,蝴蝶翩翩。园内集墓、树、花、塔、石景、草坪葬于一体,可以用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来赞颂。这样的生态环保休闲式的墓园,才是真正的“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的好去处。实现让生命回归自然的理想天国,人称“长沙人生最美后花园”,委实不是夸张与虚妄。
樱花园,位于金陵城市绿化墓园的西北方,三面环山,虎引龙泉,樱花环抱,实为地藏天府,乃宁静祥和之福地。
雅园更令人叹绝,建在墓园最高处,四周群山环抱,山来水回,视野开阔,紫气东来,远近景致尽收眼底。据称,香港著名风水大师诸葛慧明先生曾在二十几年前就专程到此测量定位,称誉此地真乃是“众星捧月,后继有人”的风水宝地。
上风上水聚雅园,水抱山环寄亲情。不知是谁写了两句诗。
在这儿,许多不同特色的葬式,是可以满足不同丧家的需求的,像草坪葬、花坛葬、塔葬、树葬、花丛葬、骨灰抛撒葬等,至少带来三大优势:低价,节地,环保。这绝不像有些媒体曝光所说:如今有些地方竟弄出了天价墓葬,让没钱人死都死不起呢。
事实上,长沙殡管处推出的葬式,花丛葬、塔葬,分别只有280元,1000元,至于抛撒葬,实际是象征性收费180元,若是孤寡老人、特困户,那是一律免费的。
花丛葬四周鲜花簇拥,中间立一小碑。塔葬呢,可在宗教塔里存放骨灰盒。抛撒葬是在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子下撒入骨灰,竖在旁边的大木牌亦有逝者的尊姓大名,照样可供后代祭拜。以宗教的说法,这难道还不够有尊严吗?关于抛撒葬,其实是真正意义的回到了大自然,那是一种天成的最佳方式。
然而,人们对宗教的理解总是模糊的,或者说还没达到那一步境界。
金陵墓园推行抛撒葬已有三年了,仅6人真正视泥土为回归。说明这种葬式,还并不被大众所普遍接受,而这种不接受或者是情有可原的,他们也一定是有理由的。
我曾拜读过王夫子教授的《殡葬文化学》,这里面就有庄子对殡葬观的独特的论述。庄子以为:既然生死只是“气”的循环聚散,死亡就是回归大自然这个“巨室”,那么,殡葬就是多余的。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他,他反对,因为这不符合他的生命哲学。他说:“吾以天地为官椁,以日月为连壁(并连的两块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指随葬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呵呵,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星辰、万物作为随葬品,这是多么完美的“隆葬厚葬”,这是多么浪漫的“道法自然”的殡葬方式。照这样看来,在对生命哲学的解读上,有时候真还今人不如古人啊!
湖南实行树葬第一人的就是原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王延春。2005年初,在金陵城市绿化墓园完成了葬式,上头一棵树,下面是一个刻了名字的鹅卵石。
从此,生命仍像这棵树,四季青春焕发,生生不息,尊严犹在。
3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福和寿总是连结到一块的。
在我的故乡平江,就有福寿山、福寿镇这样的山名与地名。
而且,我小时候见过的棺木也一头刻着一个醒目的福和寿字。为什么要刻这两个字?老人说:“福”代表着寿终正寝归天,“寿”代表着长寿。在这里,从不叫棺材,而称为“千年屋”。要住一千年的屋,那该是够长寿有福的吧。
人们十分眷恋人生,对死亡就会产生恐惧,他们甚至千百年来到处寻找长生不老药,又总是空空而归。转而他们又宁愿相信有来生,只是活着在另一个世界,这是《西游记》孙长老都在孜孜追求的。
苏格拉底也曾经对反对他的人说:“到底是你们所处的世界美好呢,还是我将要前往的世界美好呢?你们很难分别。”他临上绞刑架时,还相信有一个永恒而美好的世界,所以毫不惧怕死亡。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佛教相信灵魂是可以转型的,它的归宿是根据他在这辈子的功过善恶表现来决定的,以六道轮回去转变。因而,佛教的生死文化引导人活着的时候向善修行,以求死后可以到极乐世界,得道涅槃。
我想:这抑或就是宗教的魅力。
与金陵城市绿化墓园相比,明阳山的福寿苑就要算是“晚辈”啦,然“后生可畏”。金陵墓园虽历史悠久,然畢竟是从“乱葬岗”逐步改造创新过来的,而今天占地460亩左右的福寿苑墓园却是在2004年全新打造出来的,它几乎是与明阳山新殡仪馆同一时间开始配套运行的,有“三湘第一福地”的美誉。
明阳山福寿苑地处星城东隅,旁边有一条从几百里外的浏阳大围山深处扯出来的浏阳河,毗邻武广,沪昆高铁通衢,战备路东。自乾至翼,青山逶迤迭翠,山中卧虎,源远流长,碧水蓝天,水底藏龙,门前牌楼影壁,汉白玉刻成的十二生肖柱,活灵活现。顺着花岗岩拾阶而下,一过溪流石桥,便到了福禄寿禧广场。在风水大师看来,也真可谓是“前有照(水),后有靠(山)”,此乃气势非凡。假设从“明阳山福寿苑”去掉最末三个字,初看,还会误以为是一处千里难寻的绝妙的休闲山庄呢。
走进苑内,雪松、香樟、罗汉松等乔木夹道而列,但见亭台阁榭,巧工精致,四季名花色艳,丹桂飘香。独具匠心的如意池、洗心池、濯足池、放生池、池池水起。福禄园、麒瑞园、栖凤园、鳌首园,园园生风。传统墓、艺术墓,风格名异,创意新颖,民俗与生态葬,虽造型各异,然彰显湖湘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那是极为相似的。点穴尊传统堪兴和五行八卦之要旨,立墓依现代理念及山形地势之特微。气氛肃穆之区,专供凭吊祭祀;风景宜人之处,亦为观光休闲。实在是亡灵安息之福地,游人休憩之园林。
仁者乐山,因山之宽厚,智者乐水,因水之灵动。驻足山顶,高可俯瞰直奔湘江的浏阳河,低可阅尽古城之春色,细看故人纪念碑,闻着这漫山遍野花草树木清香,再想起长眠地下的逝者,顿时就会感悟到人与自然的美好,明白生命为何物,明白尊严为何物。
园区内,花木边边,池水之侧,亭台之中,石櫈、木椅依次分布,随意而坐,一杯香溢的清茶,林间有鸟儿的叨唠和歌唱,小憩之余,可叹宇宙之博大,大自然之精妙,生命之尊贵。
这是一个让生者和逝者灵魂自由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灵魂选择大地的地方,也是一个生者和死者经常可以晤面、倾诉衷肠的地方。妻子想念遥远的丈夫,丈夫牵挂在地下的妻子,子女的孝与不孝,尤其生活中一旦遭遇到重大挫折与痛苦,感觉无处诉说时,他们中就有不少的人会来到亲人的墓前,哭着唠唠叨叨地对着已经不能说话的亲人,或提起一些往事,或说说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正如一首写给逝者的歌词:你是不是我最疼爱的人,你为什么不说话……总之,在他们心中,他们说的话对方仿佛也都能听到,冥冥之中,闭上眼甚至还可看见对方在默默点头呢,他们还真的活着呢!“托个梦回来吧,你在那边还好不好啊……”
宗教的信仰,就是一种让人活着的理由与力量。
事实上,这儿只是个无人打扰、安静深眠的地方,唯有花儿、树木、鸟儿、风儿,阳光雨露的陪伴。当然,也没有寂寞感,因为许多生前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住到了一块。
从此,没有利欲之争,没有矛盾,没有仇恨,大家永远相安无事,在梦中记忆前生。这样多好。
叶落归根,自然合一。也许,一块艺术石头旁,一处草坪,一座石塔,一棵树底下,都有可能是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显然,这个领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4
生命主题公园的定义,不是背叛,是一项大胆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着的人与逝去的人都可以共同拥有一座公园。也许是文化背景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在西方人的眼里,墓地和教堂、公园一同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整体,且有意地要建在环境的中心位置。
在西方人的心中,生与死之间好像没有太大的隔膜,平常被生活所忙所累,抽点时间去墓园走走,路程不远,也不需要克服太大的心理障碍和灵魂负担。
他们始终认为,死亡和生命一样神圣。
委实,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墓园全都是可供人们散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比如美国的洛杉矶莱茵纪念公园、圣路易墓园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考克斯纪念公园就是成功的范例。那里不仅仅是公墓,绝对也是城市甚至国家对外展示的一个开放平台。
人生苦短,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生命难留。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人最终要走到这一步,无法抗拒,也挽留不住,既是自然,就谁也不能违拗。
然而,活着的人唯一能做到的,那就是让灵魂永恒。
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在福寿苑,见到一座正在修建的不同寻常的纪念碑,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主碑正面上方为红十字会标志,代表“博爱、奉献、人道”的红十字精神。老刘说:“这是专为遗体及器官捐献者修建的纪念碑。”
凤凰涅槃雕塑,意含浴烈火而重生。已完成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者的名字,将永远地镌刻在这个高达5米的纪念碑上,以供后人万代膜拜。因为遗体捐献是人类最博爱的一种行为,他们的躯体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生命将得以延续,他们拯救需要得到救治的人类,献身医学科学的精神将被人们铭记心中。
看样子,这座纪念碑不久将要落成了,那时将伴随着《生命之歌》的音乐,还有清纯、慈悲的佛语祷告之声,向捐献者永远致敬。
先人已去,精神长留,启迪后辈,万世景仰。这就是所谓精神不灭、灵魂不死。
我忽然驻足在一处艺术墓前,逝者是一位高龄的教育家,他活了101岁。墓的右侧摆放着几本厚厚的雕塑而成的著作。这让人联想到,老教授生前的德高望重、著述颇丰,然后是桃李满天下。老人家一定是对社会作过很大贡献的人,在经过生命的长途跋涉后,现在他终于得到安静的歇息了。
我在老人墓前深深地鞠上一躬,以表达我的无限敬意……
在离老教授只有几步之遥的地方,有一方特别显眼的艺术墓碑,碑是采用了“印度红”石材,有清晰的暗红色花纹,光泽无比。碑上镶着一张彩色半身照,以碑上生殁的时间算,该是一位20来岁的姑娘。碑上镌刻有一排醒目的镀上了金粉的字样——献给爱女茜茜,落款是父母。
看着照片上一脸笑容的姑娘,她是那么天真,那么灿烂。完全看不出不幸福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感觉一阵心碎。20岁的年龄,该是有时候还在父母面前撒娇的青春啊!她或许读大二了吧?是患了什么病吗?或者是什么意外所致呢?就这样,一朵美丽的花突然凋落了,可叹命运实在是太不公了!假如和旁边那位老教授的生命距离比,她应该还活20年、40年、60年、80年呢。
可谁也没有权利与命运谈判。
一阵山风徐徐吹来,沙沙作响的树叶,好像也在议论着悲命的姑娘,为她叹息。茜茜墓旁的美人蕉随风摇曳,恰似她的芳容。
哦,她走了却把美丽留在人间。
夕照,使明阳山福寿苑显得无比圣洁。
5
两个墓园看过去,我先前的某些疑虑和困惑,似一块冰,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很快就清融了。我忽然又记起一位哲学家的一句话,他说:“没有比懂得死亡的真实更能让人珍惜生命的价值。”其实,这一点,现代殡葬人要比哲学家理解得更为透彻。因为人活着时,毕竟是个短暂的旅程,一旦逝去反而却越发要维护他们的尊严。站在这一角度看,一座墓园就远不是“落土为安”那么簡单了。
果然,一日我在金陵城市绿化墓园佛教墓葬的祭祀仪式上,见到了最动人的一幕。一辆殡仪车从明阳山过来,停在开阔的广场中央,老人的孝眷抱着父亲的骨灰盒下车,径直来到早已恭候的迎灵台,仪仗队分别排列两侧,司仪简单地引导孝眷祭拜后,由四位手执黄龙旗在前,孝眷于后,在遮阳伞的掩护下,缓步进入祭奠厅,两位女副司仪手捧酌酒盘随后,这时礼炮响起,不绝于耳。
大厅里庄严肃穆,两边壁上的花圈摆设整齐,祭台上有“西方三圣”,台下两边有仙鹤伴守。横联是:欧阳湘江老人祭祀仪式,左挽联:一生行善事,右挽联:千古留芳名。待一切准备就绪,又是默哀、奏乐、鸣炮。
“尊敬的欧阳湘江老人,今天,您的家属及亲友集聚您的灵前,深深缅怀您的厚恩贤德,恭送您魂归天国。此时此刻,我们阴阳两隔,但隔不断我们一脉亲情和美好的记忆,您远去天国,我们永远看不到您了,但是您的音容犹在,笑貌长存!”这是司仪沉重温暖的声音。接下来便是孝眷灵前三献爵,即奠酒、献花、献果,并由司仪代读奠文。然后又是孝眷接欧阳湘江大人骨灵、奏乐等,这样才算礼成。随着鸣炮、起灵,老人骨灵前往福地新居。
我原以为,祭祀仪式结束后,就可以直接下葬了,没想到在恭送骨灵至墓地后,还有一套葬仪礼俗。比如奏乐,暖穴,安放七星钱,孝眷要为老人墓穴献福荫士,奏乐,封穴。净碑,灵前上香,敬献鲜花,点燃长明灯……
如此经典繁杂的祭祀及下葬仪式,实在是对宗教的精读,对逝者的万千敬意。难怪外国人戏称:中国是世界上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其实呢,父母健在就该好好孝顺,千万不可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留遗憾啊!
在我的访问接近尾声时,终于有缘见到了殡管处公墓管理科科长糜飞。在中国百家姓中,姓这个姓的似乎不很密集。32岁是让人妒嫉的年华,可他给人的印象却是干练和过于沉稳,说话的语速不紧不慢,我猜或许那是十几年在这个特别肃穆的氛围中养成的习惯吧?“在这里,你一天到晚不是同丧属打交道,就是和满山坟墓打交道,同样不能笑。一笑就会看作是对丧家及逝者的大不敬了”,他说。因此,我怀疑,这年深日久之后,这些殡葬人恐怕连笑都不会了呢!
第八章 神圣的使命
1
我的访问是散章和断章式的,或称信天游,大凡涉及到与尊严有关的,应该都在捕捉生活素材范畴。我历来不习惯听带有某种色彩的情况汇报,也不喜欢林林总总的书面材料阅读。我只想自由走走,走走自由。幸好殡管处的两位主要决策人都是达观诚恳之人。他们对我都不设条条框框,你想去哪就去哪,想找谁就找谁,只要不占用被采访对象的工作时间才好。没有关卡,没有纠结,一路绿灯。于是,这样的寻访就变得十分的自由、愉快。
我总在想,这是不是就是一种底气?世界上的高峰,并非是所有人想攀登就可以攀登上去的。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胆识、智慧。抵达某个顶峰后,又不以成功自居,而是继续默默地艰辛探索,这谓之大境界啊!
我的访问是从冬天开始的,几乎是经历了冬、春、夏、秋四个季节深处的不同变化,自然也接受了一次殡葬文化教育的洗礼。也许,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长沙殡葬事业的春天,感受到殡葬人真实、善良和本性的温暖,还有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领悟。
2
有人建议我去拜访一位殡葬文化专家,他叫王夫子。
对于久居闹市却又不常涉足户外的我来说,这座城市是陌生的。过去也只是晓得有条香樟路的存在,竟从未谋面。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就是座落在香樟路的22号上。据说是直属民政部办的,全国也只在重庆、长沙有两所这样的职业大学。
这里原本是一处墓园,至今仍有墓散葬于此。可见当初这里还是偏僻的荒蛮之地,是后来城市的不断扩张外延所致,眼下这里已是马路宽绰,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
许是校园太大,我们的车又七弯八拐,颇费了许多周折才在殡仪学院(以前称系)一栋教学楼前停住。
见到王夫子教授时,果然是一派学者的风范,他中等身材,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显得十分严谨。他原先是学院殡仪系主任,后改为殡仪学院,退下来后就担任了该院的荣誉院长。他还是中国殡葬协会的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在长沙他又是“夫子殡葬文化与教育促进中心”的理事长。他这一身的头衔可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的。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许多随意堆放的书籍,然一尘不染,可见是时常翻看的,不像是虚狂的人用以装饰门面。其中书桌上有一本《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引人注目,这正是教授的著述,洋洋将近50万字,想通读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们一见如故,切入的话题,自然就是对宗教与殡葬文化的某些看法。他说所有国家都依存宗教信仰,否则就没有殡葬的说法。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灵魂到了另一个地方。所有的追思、悼念,事实上都是在和灵魂打交道。宗教是相信有灵魂、有彼岸的,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呢。
关于尸体的解释,他认为应该是个很好的词组:古代爷爷去世了,就由未成年的孙子坐在一张椅子上,代替爷爷接受祭品礼物。现在不同了,认为是一种恐惧的形容。他说这真是大错特错了。
什么是孝道呢?孝道就是儒家思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所谓“晨昏定省”,说的就是儿女早晚都要对父母请安,办丧事时也要像对父母生前那样好啊!现在许多人反过来了,父母在生时不孝敬,一旦死了又搞得锣鼓喧天、吹吹打打,全是为收取人情钱、发死人财,是大逆不道!说到这里,教授就有些激动,有些愤愤不平。
教授的话,又让我想起那天在明阳山殡仪馆举行的“道德”讲坛,台下坐的全是殡葬人,主持人一开始就通过屏幕播放了一则《刻木事亲》的典故。
相传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有一个叫丁兰的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这则故事虽不符合生命的逻辑,甚为荒唐,然说明孝子情深,连木头都能感应,这就具有了孝道文化的教育意义呢。
王教授介绍说:台湾一直将尸体视为尊体,他们向来遵循宗礼风俗,孝子和亲属要披麻戴孝,这个大陆农村也大致一样。不同的是,台湾要守灵7个月,日本要守灵27天,是模仿了中国古代的礼制。
古代是有礼制的,但辛亥革命以后,把礼制给打翻了,后来就继承了法制。对这一方面,王夫子教授是有自己的不同看法的:现在的追悼会是有些不合礼制的,一个三鞠躬、绕灵一周就算完了。磕头与鞠躬大不同,磕头要头点地,一个娘生你养你一辈子,为什么不磕个头?
…………
临别时,热情的教授送了我一本书和一张光碟,说:“你想要了解的东西大概都在这里面,拿回去慢慢参考吧。”
开始,我不知道这张光碟的内容,好奇地拿起一看,心一惊,只见这上面竟赫然标着“王夫子生前告别仪式”的字样,这让我真是匪夷所思,人还活着好好的,就预先举行一场告别仪式吗?如果说,这是作秀,请问世上能有几人愿意去体验死亡的作秀呢?我的内心深处,对眼前这位学者由衷地生出一种敬重来。为了发扬和传承人类的殡葬文化,探究人活着的尊严、死后的尊严,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前“试死”去体验生命的意义。
在短暂的访问中,他有对历史的追求,有对失落的沉思,旁征博引,论古谈今,情理相融,壮怀激烈,果然令人叹绝。
这样,王夫子本身也就成为了一个经典。
3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就是死亡后也离不开一片沃土。人类发展史证明了良好的生态是孕育和承载人类文明的基础,尊重自然是人类与天地之间的约定。
再以殡葬而论,西方社会工作的兴起对殡葬的社会化起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一个家庭遭遇丧事,不再是由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全部包干。殡葬以逝者为中心,不似中国的丧事那样大肆喧哗、虚张声势。殡仪车接送遗体时,其他车辆多主动让道,并有鸣喇叭以示对死者离去的哀悼。而中国人迄今若遇上殡仪车,不但不让道,还被认为是一件“晦气”的事情,这就是价值观念的差别。
自然,谈到殡葬行业,也面临着一个塑造自身形象的问题,使殡葬行业成为社会普遍可以接受(如不避讳)的行业,使殡葬人在世人面前成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文质彬彬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这样,就可能真正达到“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的理想境界。
他们一方面要守住逝者的尊严,一方面要为国家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负重前行,煞费苦心,不断创新,这就是新时代殡葬文化赋予他们的特殊使命。
为了不辱使命,他们的心灵屡屡受伤,委曲求全。他们至今仍在顶着社会人群不同程度的歧视、冷漠,承受种种的强大精神压力。无论他们怎么做,也无论他们做得多么好,有时总是还要遭遇别人的误解,甚至是人身攻击,是非功过,谁人曾与评说?
人的一生,也恰似从太阳升起到日落黄昏,生命宛如静静相拥的河。有人称:生是为死亡作准备的,过细一琢磨,又何尝不是真理。天已干,海已枯,归于一片土。生命太短促,痛太清楚,不管埋葬在何方,只求你陪我到末路。不不不,陪伴你的,爱你的又岂止只是到末路,而是永远永远,星移斗转,那又将是一代又一代的殡葬人。
4
从明阳山归来,我有很长一段日子,竟迟迟没有写出一个字来,虽然后来为补充采访又重上明阳山多少次。我老问自己,这究竟是怎么啦?抑或是采访不够深入,缺少了应有的激情,还是人真的变得懒散了?这似乎都不是理由。我以为这个题材实在是太过宏大与沉重,以我的学养是有些力不从心,这也是我真实的感觉。我一直在怀疑自己,能否真正有资格做一个现代殡葬人的代言人?换句话说,就是我能否真正写得出一个区别不同其他殡葬行业的不同版本呢?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我曾接触过的殡葬人的形象,他们的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他们的劳苦功高,他们的自强自立,他们对国家殡葬事业勇敢的担当与追求,他们对孝文化、德文化的解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他们用心体会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他们受尽委屈,却从不叫屈。他们从不敢主动与别人握手,远离了朋友,也不能对丧属喊再见,更不可以说“您好走啊”這一类原本是文明礼貌的语言。他们承受了现实太多的伤痛。他们总是善于把矛盾的东西变得和谐,这是一门多大的本事。他们也有泪,却闭上眼睛去感受。
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忽略了身边的河流。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有限接触到的殡葬人,还仅仅只是大海中的几朵浪花。从他们的杰出表现中,我仿佛看到了更多殡葬人的身影。
假如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全心体验殡葬人的生活,也许还要认识更多的殡葬人,也一定会挖掘更多让我感动的故事,留下最美的记忆。
我会永远想念我所认识的殡葬朋友。
我也相信,雨季后的湘江仍会清碧如斯,岳麓山的古枫又将萌生新叶。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尊严,是人类永恒的传承。
胡启明,男,湖南平江人,198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等9部,计200余万字。系中国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一级作家。现居长沙。
责任编辑 张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