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5-07-06 04:25
创作与评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批评家话语文学

2012年,23岁的吴纯凭借短篇小说《驯虎》,获得第36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成为该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直到如今,吴纯的作品依然不多,却引起了不少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总的来说,她的小说有很浓的现代主义色彩,不以故事为本体,重视形式探索,以近乎苛刻的方式打磨语词,着力于建造一个诗意的、迷离的文学世界。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刘秀丽和廖令鹏这两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批评家来参与写作评论。在《看那破碎的悲伤》一文中,刘秀丽对吴纯的当期作品《季忧兰》进行了细读。她在评论中指出,“吴纯不总在费劲地构思故事,如她自述,她不刻意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急于塑造某种鲜明的性格。那么,我们能在吴纯的小说里读到什么?那就是破碎的悲伤。吴纯新作《季忧兰》,小说名称也许受感于窦唯的音乐《季忧兰》,这首曲子带着迷离暧昧的烟雨蒙蒙之感,又夹杂烦恼扰人的意味。小说的阅读感受和音乐的听觉感受倒是贴近,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这种悲伤的情绪贯穿在吴纯小说创作的脉络中,这一次,颇为显著”。悲伤,是刘秀丽解读《季忧兰》的关键词。此外,她在文中还论述了小说人物的悲惨遭遇的根源,以及人物的种种存在特点。

在《关注家庭危机的“80后”小说》中,廖令鹏谈到了吴纯小说的一些特点:“吴纯的小说,经常采用一种颇为隐蔽的复调式叙述结构,其间设置了更为隐蔽的文本密码,需要在完全破解之后,重构小说的叙事宫殿。吴纯那种童话寓言式的现代叙事,混合着自我认同的困扰,夹杂着无处不在的孤绝与抗拒,她的小说话语空间,常常以鬼魅、阴郁为基调,混合超验文学、现代派以及女性敘事而形成的话语残片,既狭窄,又宽广。”吴纯对现代家庭问题的关注,也是他论述较多的方面。以家庭危机叙事为切入点,他还对吴纯与孙频、蔡东等80后女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指出各自的洞见与不见。

这两位批评家的主体性都非常明显,他们熟悉各种文类及文论,却不是依赖各种理论来机械地图解作品,而是在解读作品的同时也传达个人对生活、对文学的看法。这种对话式的批评,远远要比图解式的批评要有魅力。现代小说的旨意通常是隐秘而丰富的,难以一一还原,但是他们的评论无疑为解读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读者们在阅读时不妨作为参照。

猜你喜欢
批评家话语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我与文学三十年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