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妹
教材是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编制. “用教材教”—— 是在关注学生及其学习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解编者编排意图,梳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
下面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一下)为例,从实践层面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在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经过生动化、丰富化处理——从“数”到“形”,把教材上抽象的数学内容还原成“儿童的数学”,与儿童对接,真正做到为儿童的学习服务.
【片段一】 活动中找到“形”
师:小动物们正在做星星呢,你看都有谁呀?
(出示图1)
师:从图上,你已经知道了谁做的个数?
生:小狗做了10个. (点着小狗数一数)
师:那小猴做的呢?
生:小猴做的很多,数不出来.
师:我们先把小狗做的星星铺开来.
师:看着小狗做的10个,你能估估小猴大约有几个十吗?
生:有3个十……
师:到底是多少呢?(课件演示:10个一排,排成3个十和4个一)
师:那小猫做的呢?
生:把小猫做的也来排一排.
师:先把小猫做的铺开来.
师:可以看看小狗做的10个来估估小猫做了几个十,也可以看看小猴做的34个来估估小猫做了几个十.
生:有4个十……
师:揭晓答案(课件演示:10个一排,排成3个十和8个一的过程)
师:想一想小狗做的星星排出来是怎样的呢?
生:10个星星正好一排.
【设计意图:“数”是抽象,“形”是直观. 引导学生在“估一估”“排一排”的活动中自然生长,直观感知小动物做的星星的多少,把抽象的“数”变成直观的“图”,在直观中“看见”数的“形”,丰富了学生对数的形象感悟. 】
【片段二】比较中看到“形”
师:(出示图2:没有圈出4个)现在你能把小猫做的和小猴的来比一比吗?
生:小猫做的比小猴的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38比34多了4个,从34开始数到38,正好是4个.
师:哦!他是用了数的方法. (板书:数)
师:多的是哪4个呢?你能指出来吗?(学生指,并用课件圈出4个)
师:小猫做的比小猴做的多4个(课件演示),可以说小猫做的比小猴多一些.
师:反过来就是小猴做的比小猫少一些. 你会说吗?说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听.
师:让我们回想一下,怎么比出了小猫做的比小猴做的多一些呢?生:可以数一数,也可以十个一排. (板书:排)
师:现在你能把小猫的38个和小狗的10个来比一比吗?(只出示数字:38 10)生:小猫做的比小狗做的多很多.
师:怎么不用多一些了呢?生:因为10和38离得很远.
师:是的,数一数可以知道. (手指板书的“数”)
生:还可以排一排,比一比.
师:多出来的在哪里呢?(完整出示排好的星星图,学生指,并用课件圈出来)
师:小猫做的比小狗做的多很多,也可以说是多得多.
师:反过来就是小狗做的比小猫做的少得多. 你会说吗?同桌互说.
师:以前在比较两个数时,只要比出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就行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谁比谁多,可能是“多一些”,也可能是“多得多”. (板书:多一些、多得多)谁比谁少,可能是“少一些”,也可能是“少得多”. (板书:少一些、少得多)
师:还有谁做的和谁做的没有比过?
生:小狗做的和小猴做的没有比过.
师:你会说吗?说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
师:为什么不用多一些或少一些呢?因为……
【设计意图:“数一数”的方法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排一排”的动作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察觉实物集合中所包含的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从而积累并形成对量的多少的感知.在比较中用“圈一圈”的动作,在“数”和“形”相结合的直观形象中,学生清晰地感知到“多”与“少”的程度,便于知识的理解. 】
【思考】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作简单化处理——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给出的数字直接进行比较,或模仿着说一说,学生也能完成练习,似乎也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是模仿练习的机器,未经历对“数”的多少的直观感知,缺失了对“形”的把握,就不能深入地理解,更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更值得思考的是——这部分教材是传统教科书里没有的,那为什么会增加这部分内容呢?《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而数和数量的感悟主要以小学低年级为基础. 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在孩子能比出两个数量“多”与“少”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多”与“少”的程度,是为培养孩子的数感而增加.
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用“活”教材,恰到好处地完成教学任务呢?这是一个值得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