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很多年前,我去拜访一个大人物的时候使用过“交浅言深”这一招。
他是出了名的强势和不可一世,当然也有骄傲的资本,此人多年旅居国外,精通业务,战略布局高瞻远瞩。在我们沟通比较愉快的情况下,我邀请他一起吃饭。看他想要拒绝,我赶紧说不是随便找地方吃饭,而是选了一家新开的餐厅,那儿饭菜的口味相当不错,好座位也不好订,而且我已经订好了一个安静的便于交谈的独立包间。听我这么一说,他爽快地答应了。
到达餐厅之后,大人物从办公室的环境一脱离,脑袋上的光环就小了不少,但我对他还是表示很尊敬。吃着,聊着,喝了几杯,我主动说起了我在国外的一段经历,大意就是不被认可,内心漂泊有孤独感。讲完之后,我又很自然地说:“我从来不和别人说这种经历,因为我平时还挺要面子的,再说一般人也不理解。”
一听我说“一般人也不理解”,他就开口说:“我能理解。”紧接着他说起了自己在国外的一段隐秘的生活,我听得出來他说的都是真的。
此次晚餐结束,我成功地达到了目的。
第二天再见到他的时候,我发现他起初有些不自然,因为他显然意识到自己昨晚说多了,可既然隐秘的事情都说了出来,他对自己经历中藏着掖着的部分就更不在意了。
一起吃饭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是我与他接触的一个突破口,他头上的光环变小了,至少在我面前他从一个不可一世的人变成了一个也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后期对我的工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人与人的交往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见面和认识的时间长短,而要看人与人之间聊了什么,进行了什么内容的谈话。
(摘自《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