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雅
迪纳利国家公园的面积有台湾的三分之二大,道路却只有一条。
在长145千米的道路上,铺柏油的路段仅限于道路前端20千米,未铺柏油的路段还不允许人随意开车。20千米处的萨维奇河旁有个检查哨,从这里之后都得搭公园交通车,除非有特别通行证。
话说从前人们只能坐火车到迪纳利,自从1971年启用阿拉斯加3号公路,造访公园的人数激增4倍。园方在1972年首开先例,实施车辆管制,对于营地与露宿荒野的过夜人数,也依照生态脆弱程度分区订下管理制度。
这些规矩是有些不方便,但你不能不赞叹为何世人在此留下的足迹依然模糊。几年前我和一位德国摄影家走在路上,就听他一直在抱怨这公园限制太多,不像在非洲可租辆吉普车在莽原上开来开去。我不予置评,心里却想:如果迪纳利也任人开四轮转动车在苔原上闯荡,山谷回响的尽是噪音,我还会想来这里吗?
这个国家公园还让游客学习对待野生动物的尊重之道,比如遇到动物怎么办,人与鹿、狼、狐狸的“最少法定距离”是25米,看到熊则至少要保持400米远。
无论是公园解说手册,还是路边的警告木牌,上面都明确写着任何喂食行为或者蓄意骚扰的举动都是违反美国联邦宪法的“重罪”,可被判处罚金或有期徒刑。除了明文规定,公园还严格地贯彻执行。好几次我们在车上看到棕熊停在路上不走,两边的交通车都会耐心等候。不管等多久,人们始终得配合它们的“行动”,因为动物有“道路优先权”。
“这原本就是它們的家,我们只是闯入者。”国家公园的解说员说道。这句话让我感动良久。
在美国其他的国家公园,虽然也多以便民服务为宗旨,例如约塞米蒂也有熊,不过却不会听到这种说法。迪纳利的不同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客易位”——动物才是主人,园方的职责是管理我们这些客人,好让主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干扰。
虽然在副极地生存不易,但动物们远离污染,享有充分的自由。我们无意打扰,只愿来年如候鸟飞返,与这里的主人一起分享迪纳利无尽的荒野之美。
(摘自《跟我去阿拉斯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