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秋萍
摘要: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能否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公平地享受教育的权利?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能否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关乎社会稳定、社会公平,都是我们在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阐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为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深层次分析成因,并通过对照国外做法,国内一些地方的有益尝试,提出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日益增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随之带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据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成为关注热点,49.5%受访者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一共是1 277万人,占到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概念
农民工指户口仍然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可分为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指跟随父母到务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指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近年来,国家已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由于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高失学率问题
据统计,全国进城的随迁子女有2 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的限制政策,随迁子女的失学率高达9.3%。“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抽样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近半数不能适龄入学,在学流动儿童超龄现象严重,有46.9%的6周岁儿童不能适时入学,9周岁、10周岁读小学一年级的占19.7%和4.6%。[1]
2.在公办学校低就学率问题
城市公办学校设立就学“门槛”,限制农民工子女就学,如农民工子女在城上学,要办理各种证件,如外出借读证明、务工证、暂住证等等,在证件齐全之后,还要向公办学校交赞助费和借读费等费用,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很重负担,很多农民工子女只能放弃上公办学校机会,无法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3.学习成绩低,心理压力大问题
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不断迁址,流动性大,对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公办学校教师本身受户籍思想影响,在心理不重视或看不起农民工子女,给农民工子女心理上带来压力。而且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孩子,在知识基础、语言沟通、个人习惯和心理状况等方面与城市孩子有较大区别,经常收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和歧视,产生比较重的自卑心理。
4.打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低问题
打工子弟学校是在公办学校限制农民工子女就学,社会产生大量急需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情况下产生的,低门槛、低收费,受到农民工的普遍欢迎。但不容忽视的是,打工子弟学校一直没有被教育部正式接纳,存在办学条件简陋、教师资源匮乏、教师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存在无证上岗现象;教学设施极度缺乏,没有像样的教学道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5.留守儿童高缀学率问题
相对于随迁子女,留守儿童虽然可以正常就学,但缺少了良好的父母教育,价值观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甚至沾染不良的社会习气,导致辍学率增高。《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2]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
(一)户籍制度的严重制约
导致如今严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制的户籍制度。一份户口本,从人生下来,就决定了是城市人还是农民,也决定了农民无法享受城市的各种福利待遇,可以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直接结果。
(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现在,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主要是200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确立了“两为主”,即: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两为主”政策的落实是靠增加流入地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来实现的,但面对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府的教育经费有限,缺口很大,无法满足农民工子女就学需求,同时长期让流入地政府出钱,积极性不高。这也造成了办公学校设立就学“门槛”,征收赞助费和借读费问题。
(三)教育经费投入还处在低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较大比重用于高等教育,导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从2001年到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20.2%,2010年达到14 200亿元左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的比重从14.3%提高到15.8%。[3]现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中央财力较高,但没有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较弱,却承担了人数众多的义务教育责任,使得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遭受很大困难,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1.农民工忽视子女教育。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思想仍然很重,很多农民工认为子女怎么读书也改变不了农民身份,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导致很多孩子缀学。
2.城市人对农民工歧视。在很多城市人心里,认为与农民工相比是优越的,认为农民工是干苦脏累活的代表,和城市人不是一个阶级,这种观念的直接后果是这种歧视直接强加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给农民工子女的心灵带来伤害。
三、国外管理经验及国内的有益尝试
(一) 国外管理经验
在美国实行教育凭证制度,即由出生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用它在异地学校上学,学校则将收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通过设立教育公司对面向流动人口子女开设的特许学校进行监管,以保证学生的素质和教育质量。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的拨款,工作人员以招聘的方式进行雇佣。[4]
(二)国内的有益尝试
1.贵州省贵阳市通过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参照简易学校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使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纳入了政府的规范管理,无证学校数量大大减少,对我国流入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
2.新疆在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方面,规定“居住证持有人连续居住满二年和参加社会保险满二年,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职业教育补贴、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随行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满四年以上、父母参加社会保险满三年为基本条件,逐步享有随行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6]
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后,标志着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步入实施阶段,意味着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消灭农业与非农界限的同时,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存在,应该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模式,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待遇上的一致性。在一些大城市应该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证尽量等同于本地户口的功能,可以采取积分措施,对一些长时间、有特殊技能的、有特殊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加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更快地取得当地的居住证。
(二)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依据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两为主”政策,国家应尽快建立省级、流入地、流出地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机制,教育投入各占一定比例,形成一个省级、地市、流入流出地等政府各自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实行的教育凭证制度,可以实现教育经费随着农民工子女的随迁而流动,学校可以凭学生缴纳的教育凭证在当地政府兑换,从整体上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三)加大打工子弟学校扶持力度
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能一味地清理、整顿和取缔,建议借鉴贵阳市“参照简易学校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使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纳入了政府的规范管理”做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予以支持,可以以学生数量进行建设资金补助。
(四)提高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农民工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工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子女教育。但提高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不只要靠农民工自身思想的觉醒,更需要社会、学校加强这方面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向父母灌输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五)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要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建议有条件的农村应该开办寄宿制学校,教师要更多关注留守儿童,侧重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定期与学校、家长联系,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议采取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让有条件的社会事务所成立“未成年救助中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问题,应该从破除身份、地位、年龄、区域等限制,不分对象地给每名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M].中 国言实出版社,2006.
[2]陆谷逊.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N].社会 科学报,2008.
[3]杨林.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财政实现机制探 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4]费佳.新时期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 中师范大学,2013.
[5]李林.贵州省贵阳市通过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农民工 子女教育问题[EB/OL].第一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 奖,2008.
[6]李金磊.多地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取消农业非农 户口区分[EB/OL].中国新闻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