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与实践

2015-07-05 01:55刘四平李英
2015年35期

刘四平 李英

摘 要:邓小平基于现代科技的巨大功能和发展动态,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學论断,强调科学技术对于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作用,并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深入剖析邓小平的科技强国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与实践

在邓小平科技思想中,科技强国始终是贯串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其核心则是通过发展科技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它的提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的内涵

近代以来,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尤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甚,促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邓小平对此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因此,他提出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以达到兴国强国之目的,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科技强国思想。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始终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就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同时还提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2]而后,根据现代社会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趋势,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科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论断。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胡萨克时,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4]邓小平的这段论述深刻阐释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作用是第一位的。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替代、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而对这一进程起直接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党和国家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在实践中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国家的富强不仅包括物质文明,也体现在精神文明上,这两者都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物质力、第一经济力,而且也是第一精神力、第一文化力。邓小平一贯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这一论断准确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同思想道德观念、文化建设的关系。因为科学技术对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还不断拓展和丰富精神文明的内涵。正是基于对科学技术有着巨大文化功能的认识,邓小平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功能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因此,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强大的、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切实加强宣传与建设科技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而且也是新时期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第三,科学技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技术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同样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曾对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进行反复地强调,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真正解放生产力;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源泉便是科学技术。列宁则更明确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联系起来。他指出: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发展科学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力功能及其他社会功能,也就没有必要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汲取了经典作家们的这些思想,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强调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6]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科学技术至关重要。事实证明,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十分正确,20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原因尽管复杂,但最根本的一条仍然是科技的落后导致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

第四,科学技术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军事,使得生物、航天、激光等高科技武器应运而生,必将对未来战争产生极大影响。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十分重视军队尤其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早在1975年他就开始提出要抓好装备,科研不能落后要走在前面,尖端、常规武器都有科研问题。1981年,他又提出对军队装备的加速改进,他说:“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7]1988年,他又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8]提高国防技术和武器装备水平,必须坚持一个方针即引进技术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着力点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邓小平为此指出利用开放政策,借用国际和平环境从中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来加速我们的发展。但最根本的还是“更要立足于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设计出好的飞机、好的海军装备和陆军装备。”[9]此外,邓小平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现有武器的作用,大力改进和提高现有武器装备的性能,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最关键的地方,优先发展国防急需的防御性武器。在邓小平科学思想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路即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军之路,国防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的实践运用

1、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已成必然趋势。为此,1986年3月,几位著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跟踪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做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中央很快制定并实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这一计划成为我国高科技的一面旗帜,为我国的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提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努力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这一理念的催引下,我国又先后出台了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相继推出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军转民计划、国家工程中心组建计划、产学研工程等,这些科技计划和改革措施的实施,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收获了诸如载人航天、超级水稻等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为高新技术事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改革科研体制,构建创新体系。科研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不理想,甚至出现脱节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改革科研体制势在必行。邓小平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10]因此,“九五”期间,我国将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在解决科研与生产、设计、教育的脱节上,通过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为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998年6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为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源泉,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支撑和科技战略储备。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因此,邓小平多次呼吁,知识和人才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尊重。他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时,突破旧观念,以非常人的胆识与魄力恢复科技与知识分子应有的地位,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邓小平还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1]“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12]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13]邓小平的这些思想都显示出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还需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科技的竞争系人才的激烈竞争,只有人才能释放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并利用科学技术为生产、生活实践服务。

4、发展科学事业,坚持教育为本。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邓小平寄厚望于科学,并对教育极其重视,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份子的数量和质量。”[14]邓小平提倡即使牺牲其他方面发展的速度也要解决好教育问题。他不仅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还特别强调“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根据邓小平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我们党为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决策。例如为了调动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仅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还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在全社会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亿万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推进了科教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扎实的智力基础。

三、结语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伟大民族的解放和振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科技蓬勃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从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出发,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密切关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发展到新阶段,丰富了我党关于科技强国思想的理论宝库。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深了我们对“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理解。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党已经形成了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不断凸显出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的真理性光芒。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科学技术就犹如追逐梦想的车之轮、鸟之翼。“中国要发展,離开科学不行。……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15]邓小平如是说!科技强则国家强。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发展科技事业,实现国家富强依然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科学发展观之‘批判性研究”(12YB005)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2][5][6][7][1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87,208,128,395,40,91.

[3] [4][8][9][10][13][14][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377-378,279,129,108,108,1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