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一本关于政治权术的技巧

2015-07-05 00:37:35张润峰
2015年52期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

张润峰

题记:在2015年11月的一场小米发布会的时候,我无意间在网上浏览一篇关于“小米”的文章,题目很醒目“雷军犯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错误”充满好奇,点击浏览,一段醒目的文字映入眼帘,雷军的商业手段与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不谋而合。马基雅维利主义善于隐藏个人罪恶,乐于操作但不明显地操控他人,拒绝承认个人错误或者过失,并以结果不光彩的手段进行辩护,浏览之后心理总感觉怪怪的,由于个人专业的缘故,对马基雅维利相对知道一点点,不过也只是皮毛而已,在各种好奇心的催使下,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去深入的了解他。

我首先从马基雅维利主义含义入手: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是指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以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以使用阴谋诡计进行权术和谋略交易。与极力鼓吹成功主义的厚黑学不谋而合,由于这种思想被历史上许多政治家所推从,其中臭名昭著的纳粹头子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也渐渐的成为专指那些玩弄政治权术、使用阴谋手段等来实现私化目的一类人的专属名词。接下来,那就不得不谈谈该主义源头“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生于佛罗伦萨,但当时的意大利是处于脱离封建分裂状态:佛罗伦萨共和国、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教皇辖地和拿波里王国五个主要国家,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封建领地,也正是由于这种分裂的局面,使马基雅维利那种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情更加炙热,或许也正是基于此,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马基雅维利的一些政治思想。馬基雅维利一生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大著作里,其一就是《君主论》、在国内也被有的学者译为《君王论》;其二就是《论李维》(又名《论李维罗马史前十卷》),为了想要更深入的,并且自己去实际了解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我决定从书店购回这两本书。

2015年12月3日-6日期间,也就是书刚到的第二天,我拜读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这一篇篇幅不长,语言简明易懂的政治学著作,《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验总结,很多观点都源于当时的时间当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质上,这本书就是关于政治权术、政治斗争最真实的写照,在进一步具体来讲,就是一本教美第奇家族如何统一意大利,成为君主的政治权术“秘笈”,的确,在今天的价值观看来马基雅维利的一些思想中,确实有很多需要被批评的地方,然而,当我们具体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征、文化,我们会清晰的发现,这些种种思想不过是当时时代的表现罢了,当时的意大利半岛上同时存在着五大割据势力: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教皇辖地,此外还有很多的小城邦和诸侯国。各国之间争雄霸地,战火连连,而同一时代的西欧已经有不少国家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政治的稳定。在意大利半道上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来完成意大利的统一大业。因此,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建议,在现有的条件下,君主只有运用那强大而不受限制的权力,运用一切公开的,隐蔽的手段、方式来拯救意大利于水火当中,只要能够拯救意大利,君主可以采用阴谋、背信弃义、损害一小部分的利益。结合刚刚的分析,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马基雅维利内心中产生出这种思想。同时,马基雅维利认为:做事要注重结果,偏向于目标的实现,而具体的过程中,君主可以采用“伪善、阴险、背信弃义”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马基雅维利要求君主要做一只能够认识陷阱的“狐狸”,同时又是一头能够使豺狼惊骇地狮子。通过这种比喻足以形象地领悟到马基雅维利思想的真谛。将政治上的不诚实,如此诚实地在心智上加以思考,这在其他年代与其他国家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也仅仅只有马基雅维利所生活的时代和地点,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同时还要说明一下,他的另一部著作《李维史论》写于同一时期,从他的《李维史论》可以显然的看出,他是更倾向于共和政体,他是更具有自由精神,这本《君主论》的目的则是向当时的美第奇家族示爱,更是马基雅维利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奈而最实际的办法,他的《李维史论》则是更倾向于心中的理想政体、社会的憧憬。所以只看了《君主论》而不看《李维史论》则会对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学说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见。

马基雅维利这本《君主论》著作,主要是讲述一个人如何成为君主,如何获得政权,并且如何能够长久保持其权力所采用的手段。《君主论》整个篇幅中,先是讲到君主国如何获得权力,紧接着是围绕从获得权力到保持其权力则是从“人民、贵族、军队”三个维度的处理方案中获得结果。

在谈到君主是如何获取权力的时候,他首先对君主进行了分类:世袭君主国、新生君主国。在谈到新生君主国的时候,又讲到没有真正的新生君主国,其实是一种混合君主国,马基雅维利谈到作为一个世袭王国的君主,只要他的所作所为不令其子民无法容忍,亦不做犯天理难容的罪恶,那么他就是可以被自己的臣民所深深地拥戴,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拥护他,这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又强调,世袭王国统治缺乏变革的意识,因而体制往往陈旧,落后,就像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一样,它的科技与生产力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终究摆脱不了被发展强盛后来居上的国家所灭亡:每一个变革总是另外新变革的必要准备,必然促成另一个更新的发生,联想到我国的封建王朝,就不难感受到这番话的深刻道理,尤其是清末的这种没落的制度、生产力和科技造就了百年的耻辱。但是同样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新生君主国再如何是新的,在新君主的下一代仍然是变成了世袭君主国,而世袭本身固有缺乏变革的意识,终究将会导致被灭的这样一个规律。马基雅维利虽然在谈到世袭君主国有这样一个规律,但是没有讲到新生君主国长期下去仍将变成世袭君主国的事实,只是在针对性的讲到新生君主这一君主如何获取君权和保持(只是简单的提了一点点,依旧是在新生君主视角下)的术语这可能就是旨在向美第奇家族就论眼前权术的缘故罢了。

在论述到,新生君主国如何获得征服某块土地时候,他讲到首先要对旧统治者的血脉必须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针对这一条在西方和我国封建王朝的失败与成功的例子都屡见不鲜,也深得很多王朝的借鉴,不无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封建王朝更迭时期,总是对上个朝代的皇族系统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搜捕,男女老幼统统杀之,因为,一旦留下前朝皇族的血脉,在数年之后很容易出现复兴前王朝的暴动,看来,在我国对这个“规律”的认知和遵循要远远早于西方。其次,不要改变他们原来的法律,也不要改变他们原来的税制,遵循当地的语言、民族风俗,这样在短时间内新旧区域就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体,马基雅维利之所以综述这一条原则是很据历史经验,为了就是让美第奇家族尽快的把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予以统一,并且如何做持久的统治。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统治新领域的原则里面,也有类似的做法,尤其是体现在少数民主统治者统治汉族进驻中原的王朝,北魏拓跋珪进驻中原,清军入关,对中原文化,风俗习惯都是进行适应融合,而并非打压改变。但是并非尽然,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统一全国的文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巩固自己的皇位和拘束百姓的思想,焚书坑儒,禁锢思想,为什么要进行消除异己,统筹划一呢?那就是差距过度明显的时候一味去融合远远比去重新整和所付出的代价大,就正如马基雅维利在书中所言,当两地的文化、语言、法律或风俗习惯差距很大时候,那么此刻君主就应该亲自住在那里,并亲自进行变革统一,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当征服更多的地区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还是前提假设就是一个君王本身就只有最多得到一两个新地区的能力呢?蒙古国成吉思汗征服地区横款欧亚非,但是偌大的、差异巨大的疆域该如何治理呢?成吉思汗很多时候可能是一种征而不治的状态,或者是派自己的儿子或者大将从此驻扎在那里,建立王国。或许马基雅维利也有这样的思考,继而又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派遣殖民。文中同时提到,应该友善的对待人民,否则就彻底消灭他们,损害一个人的话,就一定要使其无法翻身的地步。最后马基雅维利强调,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安全直接受到本国军队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切忌靠用雇佣军,雇佣军就是国家安全生活中一只潜在的恶狼,随时随地会进行反补,让你特殊时刻素手无策,接下来会继续论述这个话题。马基雅维利特别地强调君主应该在和平时期要有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正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体制,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点。另外,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不要轻易相信你曾经伤害过的人,对于赢得当时反对你获得权力的人心比帮助你获得权力的人的信任和欣赏更能够维持权力的存在,也就不难理解明朝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同时对于臣民的恶性要一次性干完,恩惠要一点点的给予。

在谈到对待人民和贵族的时候,马基雅维利认为依靠贵族的君主比依靠人民的君主更难以控制,失去或者得罪了贵族最坏的结果就是贵族们的奋起反抗,这种效应来的是比较快的的,但是失去人民或者得罪人民的结果也就是被人民所抛弃,在自己的国家遭到外来入侵时候得不到人民的同情和奋力支持,从而很有可能造成丧权失国,虽然这种效应来的慢一些,但同样也具有极大地危险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君主不论起初是得到那些阶级的支持得以君主或者凭借自身的实力获得权力,君主都要保持好与人民和贵族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实在不得不得罪的时候,君主应该明白,人民数目巨大,危险大,贵族人数少,危害相对较小,君主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保全自己伤害贵族的利益,针对对贵族的伤害,要对那些认为自己有能力的贵族进行一次性伤害到底,这样的贵族早亡会出事,留着也是祸患,这样的话你即消灭了祸患,也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得出结论:君主必须设法博得人民的好感,否则当自己身处逆境的时候,他自己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正可谓,得人心者的天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清末时期,英法联军以及之后的八国联军,能够登陆之后能够进行的如此顺利,鲜有人民大众的抵抗,甚至还有一些民众为侵略军指路,当时的中国只是“家国”,在人民看来,天下只是爱新觉罗的天下,只是君王的天下,暴政使之失去人心,最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甚至还有为之欢呼的人民大众,对比之下,抗日战争期间,四万万同胞齐协力,共同抵抗日寇,最终获得一百年以来第一次反侵略的胜利。

在关于军队的论述中,马基雅维利态度很简单明了,他指出所有的君主国,不论是新君主国还是旧君主国或所谓的混合君主国,其得以巩固和强大的根基就应该是完善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雇佣军是毫无用处并且危害很大的军队,同样客军也是一只危害很大的军队,任何君主如果将保卫国家的希望寄托于这样的军队上,那么他的地位既不安全,也不稳定。世界上最不可靠的东西莫过于没有自己的力量支撑。因为雇佣军人心涣散,丝毫没有一点纪律,并且野心巨大,不讲一点信用,在朋友面前逞强好胜,在敌人面前就缩头缩脑,不堪一击,不仅仅对上帝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而且对人也缺乏信义,马基雅维利就在书中举出,罗马和斯巴达由本国的军队的进行武装自己,因此享有自由,但是,迦太基人和底比斯人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国家的安全都是寄托于雇佣兵,最终是自己的王国投入到雇佣兵领袖的手中,而在当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便开始招募外国人当雇佣军,并且让外国人来指挥作战,致使意大利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基于此,马基雅维利就希望美第奇家族在完成统一意大利大业的过程中,能够建立一支自己的强大军队,这样不仅仅能够在开始之端赢得王权,并且能够用自己的军队保护自己王权和领土完成的持续性。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王朝更迭的前提基础就是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进行战争、兵变、宫廷政变。历代王朝都在围绕着央地权力关系进行博弈,而权力的核心就是军权的归属,地方军事实力过于强大,就会一度的威胁中央君主,地方军队已经不是君王所能够控制,安史之乱,就最为典型。所以君主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能够控制的强大军队,这样才能稳坐江山,在近代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先生共发动了十余次的起义,无一成功,这些革命几乎都发生在广州、广西省内,范围小,重要原因没有建立一只真正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虽然不是孙中山先生亲自策划,但委任孙先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何在辛亥革命的果实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时候,却被袁世凯窃取了呢?临时大总统怎么就这样拱手让人了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当时没有一直属于自己阶级的真正的强大军队,面对袁世凯的强势压迫之下,不得不选择的这样的举措,在袁世凯背信弃义违背和革命党人之间的协议时候,孙先生再次发动二次革命(讨袁运动)护法运动(因为陈炯明的叛变)最终失败了,此刻的孙先生明白,要想取得和巩固政权,勿再依赖军阀制约军阀,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建国民军,设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势如破竹。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到,“枪杆子里出政权”都旨在告诉我们:“得天下,需要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马基雅维利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君主导师,或者是新君主的导师,在最后一个部分来教导君主该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从君主自然的角度出发去平衡如何维持国家,其中谈到一些政治权术的观点:首先,告诉君主如果不实施恶行国家就很难维持和拯救的话,那么君主就不必为了这些恶行招致非议而忐忑不安,这是君主保全君权必要的技能。其次,君主要避免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被人轻视和憎恨,慷慨的行为则会导致这两种结果,要么是你成为可鄙之人,要么使你成为可怕之人,对于既不属于你,也不属于你臣民的东西,你进可以出手阔绰。再次,被人畏惧要比被人爱戴安全得多,背信弃义这种事情是可以做的。最后,对于需要承担责任,容易招致怨恨的事务,明智的君主则可以交给别人去做,而不用惹的一身骚,成功了,是君主统领英明,做坏了,则是属下失职。对于那些很容易做到并且常常令人感恩戴德的事务则应该由君主自己来做,让别人代为受过。这些技能不得不说让马基雅维利煞费苦心,暂且不论述是否有用,就从内容上就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是多么的向美第奇家族进行示爱,以此手法投其所好,最終赢得录用,可以见得,马基雅维利也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虽然现如今看起来比较阴险、荒唐至极,但在当时应该算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

《君主论》从现实生中的很多角度论述政治权术,给以美第奇家族以巨大的暧昧,并且明确而生动的指出,此刻的意大利正是符合他本人所讲到的时机,正是需要一名统治着来统治意大利,结束意大利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但其实,意大利已经具备了产生新君主的条件,并没有具体的讲到,只是喊喊口号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就可以看出来马基雅维利这本《君主论》是多么具有针对性和急迫性,想要得到美第奇家族的重用,很可惜,事实并非如此,直到马基雅维利去世五年之后才被教皇莱芒七世赞助下得以出版。与其说这本书体现马基雅维利内心阴谋,不如说是他为迎合美第奇家族专门缔造的一本政治权术“秘笈”,从侧面可以体现出马基雅维利渴望统一意大利的程度之深,马基雅维利这种“性恶论”(联想荀子的性恶论)为逻辑起点的政治思想,以及将人际关系视为赤裸裸的物质利益的关系给予那个时代或者现代的世界格局都有很深刻的思考——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猜你喜欢
马基雅维利君主
维利西呱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维利床下的鬼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决策(2016年10期)2016-11-23 05:27:08
“旧制度”与“大革命”:马基雅维利的中国时刻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维利床下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