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2015-07-05 05:06:32胡小敏
2015年52期
关键词:就业困难生理心理

胡小敏

摘要: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指由于生理、心理、家庭条件和学习等方面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本文就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作以分析。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自身或外部环境因素而导致相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一般是指在心理、学业、综合素质、身体、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高校就業困难学生逐年攀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实现,还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家庭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重点研究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原因,以在不断实践工作中,寻找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关键词:就业困难;生理;心理;家庭条件

一、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及其主要构成

(一)心理脆弱的毕业生

现在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人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父母很少让他们承担学习以外的事情。由于缺乏历练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许多大学生心理发育成熟远远落后于知识与智力的进步;部分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负、攀比、盲目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找工作是需要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比如制作求职材料、购买求职面试服装、美容改变形象等等,少则几百元,多到几千元。就业成本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于是很多家庭困难学生不得不放弃许多成本投入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家庭贫困的同学,他们往往来自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落后造成很大部分学生过于敏感自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自信心缺乏。在择业上,过分低估自己,不敢参与竞争,从而也产生就业困难。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占很大部分,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综合素质不高的毕业生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特点,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不明确、主观努力程度低,最后导致学习成绩差,无法正常毕业或成绩达不到标准。专业基础不扎实同时又缺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等,因此不能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这样的学生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原因

(一)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部分原因在其自身定位不准,价值导向产生错误,从而在求职道路上走得更艰难。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找工作时,没有契合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思考,导致职位定位没有做到有效匹配,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概念模糊,由于自身原因和不务实的选择,与一个个就业机会失之交臂,造成就业困难局面。

(二)学校方面因素

部分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接受过一次完整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没有主动深入挖掘,实行针对性指导与帮助;在指导过程中,集体教学,缺乏互交流,缺乏对学生个体化教育跟踪和辅导;同时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也给针对性指导的执行造成现实困难。另外,高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市场脱节,造成人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结合实际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社会环境因素

就业歧视和就业偏见在社会上仍然存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地生源、不要外地生源等等。另外,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也比较苛刻,第一,他们看重学校的牌子,非985,211名校毕业的学生不要;第二,希望毕业生一专多能,不仅专业技能要好,还外语水平高,计算机能力强,同时要求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希望那个毕业生一到岗位就能马上独挡一面。这样就会挤垮很大部分综合能力平平的学生,无法得到就业机会。

三、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的途径

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必须本着帮助个人、成就社会的心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根据不同对象和具体情况进行就业指导。总的来讲,要做到提早发现问题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

(一)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综合素质

高校应当把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就业困难群体应着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专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培训。积极引导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通过模拟面试训练等,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面试技巧,提升求职能力。同时,高校应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包括丰富主题党团活动,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走下电脑、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专业文化节、科技节,学生社团活动等活动,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诚信做人、感恩的优良品格,使就业困难学生能够真实客观地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提高人文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的来说,做到提早发现并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关键。

(二)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心理辅导

就业困难学生很容易引发焦虑、自卑、急躁、抑郁、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可邀请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为大家提供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倾诉和排解心理积怨的机会,并为学生之间交流感受、经历和经验提供舞台。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群体类型,帮助他们正确定位自己,实施不同的有侧重点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做到工作中有的放矢,并且始终坚信每一位积暂时就业困难的学生都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职业定位

高校就业工作要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制定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在择业时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给自己恰当的认知和定位,搞清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比如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想从事的职业与我的专业是否一致。性格外向活泼开朗且擅长与人打交道更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而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做事沉稳又更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要分析职位、行业是否存在一定的发展机会。因此,解决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深入了解自身,根据别人的经验来选择,推断自己可能的工作方向。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做到定位职业的喜好、擅长、谋生三者结合,才能马到成功。

(四)建立学校、企业、家庭联动机制

学校应和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定期走访用人单位,真正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同时,与校外的企业建立起长期的交流互动机制,通过实习带动就业的这种双向了解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企业,提前感受未来职业生活。学校应该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动向和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学校导师与家长鼓励双向结合的方式增强就业困难学生的信心。(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年第二期.

[2]黄励:《解析就业症结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分析研究》,《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6期。

[3]田光哲、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4]周平:《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以南通市高校为例》,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

猜你喜欢
就业困难生理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打破生理“平衡”
世界科学(2020年1期)2020-02-11 07:39:3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13:03:24
试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生态系统视角下女研究生就业困境的社工介入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1:20:05
如何破解东北就业形势困难的问题
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剖析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14: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