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荣,郝应禄,李燕萍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 玉溪 653100)
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30例临床应用分析
廖德荣,郝应禄,李燕萍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 玉溪 653100)
目的 探究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近1年来在本院进行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置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均进行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置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术中测量心房:平均阈值为(0.73±0.34)V,平均阻抗为(383.81±67.51)Ω;心室:平均阈值为(0.63±0.27)V,平均阻抗为(473.04±102.59)Ω。且术中未出现电极穿孔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出现心房、心室电极脱位的情况。且心功能较置入前有所改善。结论 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缓慢型心律失常;可溶解药膜;起搏器;主动电极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为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1]。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降低术后起搏器电极脱位以及起搏器更换的频率等问题。有关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特针对本院近1年来进行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置入的3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详细的分析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1年来本院进行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置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的所有的研究对象均存在心脏起搏器置入的手术适应症。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6~8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7.61±6.18)岁,有10例患者为房室传导阻滞,11例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患者为房颤并R-R长间歇;单腔起搏器置入患者9例,双腔21例,起搏器置入患者。本组患者选用Boston-Scientific起搏器,心房选用Boston-Scientific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4470,电极位置选择右室流出道;心室选用Boston-Scientific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4471,心房电极位置选择右心耳部。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平躺于导管室床上,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吸氧等措施,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左锁骨下皮肤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然后进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放入“J”型导丝直达下腔静脉。再次采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用麻醉,部位选择左锁骨下2 cm处皮肤,然后切开皮肤,逐层分离,直至深浅筋膜之间,形成一个大小与起搏器一致的囊袋,采用浸润盐水的纱布进行填塞[2]。沿着导丝置入8 F可撕开鞘,将导丝及内芯去除。沿外鞘置入心室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起搏电极达右室流出道,然后详细记录时间,大约5 min药膜溶解后方旋转电极,测量参数并记录,然后顺时针旋转4圈半固定;沿外鞘置入心房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起搏电极达右心房心耳部下方,然后详细记录时间,大约5 min药膜溶解后方旋转电极,测量参数并记录,然后顺时针旋转3圈半固定,然后采用X线进行多部位多角度透照,固定满意后进行缝扎。缝扎固定电极并与起搏器相连,放置入囊袋。然后逐层进行缝合,采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术后,将患者送至病房,术后卧床休息24 h,给予患者预防性抗感染药物治疗1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以及囊袋愈合情况,出院前进行胸片复查,观察电极的位置是否出现脱位等情况,并了解动态心电图的情况[3]。治疗1月、2、3、6、9、12月后进行门诊复查,并定期进行随访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4.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发现,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 7.6 1±6.1 8)岁,术中测试心房阈值(0.73±0.34)V,阻抗(383.81±67.51)Ω;心室阈值(0.63±0.27)V,阻抗(473.04±102.59)Ω。均在有效安全范围内,术中未发生电极穿孔、心包填塞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心房心室电极未见脱位。起搏器置入前后本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如下表1。
表1 起搏器置入前后本组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与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起搏器比较,本次研究所选用的Boston-Scientific起搏器为锂碘电池,其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平均寿命在10年左右,这类起搏器比较适用于年轻患者或者不愿意进行多次更换起搏器的患者,电极的选择无论是心房还是心室均采用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4]。有研究表示,普通的螺旋主动电极还存在如下的缺陷:电极比较粗,对三尖瓣的闭合造成一定的影响,经过多次旋转进入心肌后容易导致填塞组织,因此需要配合特殊的工具才能进行旋转,操作比较繁琐,治疗多年后若需要拔出电极,则操作比较困难,还可能导致不能将电极拔出,可能存在静脉栓塞的风险[5]。而4470和4471电极体径仅为5.4 F,并且头端带可溶解甘露醇药膜保护螺旋,并且导丝较细,对于锁骨下间隙狭窄、需要多次更换电极以及需要拔出电极等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比较简便,操作时可避免组织填塞,无需采用其他的工具进行辅助[6]。
总之,相比其他的起搏器置入而言,该类头端带可溶解药膜螺旋主动电极及起搏器更具优势,其具有操怍简便、可拔除、电池寿命长、电极细以及兼容核磁等优点。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法。
[1] 张 澎,王方正,黄德嘉,等.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1):8-21.
[2] 郭诗东,华伟,张澍,等.右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液动力学研究[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2):81.
[3] 汪芳,张建军,金炜,等.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6,20(2): 151.
[4] 陈跃光,张大东,陆洁,等.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的原因和处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12(4):252-253.
[5] 徐伟,吉文庆,李晓宏,等.主动固定心房导线的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随访期的改变[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2): 124.
[6] 盛琴惠,杨俊娟,杨平,等.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植入术中的阈值变化[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22(6): 499-500.
R608
B
ISSN.2095-6681.2015.03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