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庸凡参加随枣会战的两件史料

2015-07-05 16:45哈晓斯
文史春秋 2015年9期
关键词:随县战壕会战

● 哈晓斯

哈庸凡参加随枣会战的两件史料

● 哈晓斯

1938年10月下旬,侵华日军占领武汉后,为巩固和扩大外围,扫除平汉路及武汉的威胁,遂遣重兵西进,企图掠侵随县、枣阳,进窥鄂北门户襄樊,一举围歼第五战区 (卢沟桥事变后,应战争形势,国民政府划分的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所辖范围为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主力部队。1939年5月间,中方统帅部以李宗仁所辖第五战区为主,组织指挥随枣会战,集合数十万兵力阻击日军。随枣会战成为继台儿庄战役后,中国军队正面阻击日军的又一场重大战役。此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 “速战速决”的幻梦,抗战由此进入敌我相持阶段,日军陷入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泥淖。

哈庸凡,广西桂林人。抗战前发起组织 “风雨社”,创办 《风雨》月刊。先后任《桂林日报》和 《广西日报》外勤记者、采访主任等职。1938年6月奉派抗日前线。与哈庸凡在随枣会战中相关的史料,一件是战地通讯《再上鄂中战场》, 记述了1939年8月初,国民党陆军八十四军一八九师的一次军事行动,重点描述一八九师一一零七团哈政训员 (哈庸凡)率政训室开展战前政治工作,动员和组织民众、游击队支援军队作战的情形,全文近4000字,刊于1939年9月4日 《广西日报》。作者吴全君,广西龙州人,战前曾任 《龙州日报》助理编辑,当时为一一零七团政训室尉级政训干事,于此次军事行动前夕刚由一八九师的一一零五团调来。

另一件系随枣会战中一八九师战史,题 《半年来淅河西岸之战壕生活》,收入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编著之 《随枣会战纪要》,1939年10月由桂林前线出版社出版。

哈庸凡在随枣会战前相关经历

家父哈庸凡1938年6月由 《广西日报》记者任上奉派前线,任国民党陆军八十四军一八九师政治部上尉科员,兼 《广西日报》特派战地记者。同年7月,取道汉口抵达鄂东广济一八九师驻地。后随军参加武汉保卫战之广济与黄梅战役。9月,一八九师一一零七团奉令从日军手中夺回广济双城驿,哈庸凡随军参战,并采访一八九师师长凌压西和一一零七团团长王佐民,写出战地通讯 《大战双城驿》,寄回桂林在 《克敌周刊》上连载。

武汉失守前夕,一八九师经武胜关转进随县马坪港、淅河一带,哈庸凡随师政治部留守后方,由广水南下至花园,向安陆、应城、京山一带转进,最后在钟祥渡过汉水, 经荆门、宜城、襄阳,辗转回到前线。这时马坪港、淅河已经失守,一八九师撤至随县城郊设防。

1939年2月,哈庸凡奉派任一八九师一一零七团 (团长王佐民)代理政训员。3月,第五战区长官部政治部任命哈庸凡为少校政训员,后转任一八九师司令部少校秘书。随一八九师参加第一、第二次随枣会战,直至 1941年 1月,一八九师转战至安徽六安驻地时,才经批准离开部队,前往安徽战时省会立煌。

随枣会战的战场、战壕

一一零七团战前政治工作片断

《再上鄂中战场》记述的事件发生在1939年8月初,这时,随枣会战中敌我阵地争夺战已告结束,日军仓皇退守战前位置,但小规模的作战始终未停。

从内容上看,这篇战地通讯分为5个部分。首先,简略说明一八九师在随枣会战中的作战转进路线: “我们这一团—— 一一零七团,在五六七三个月内,便由鄂东的随县,随师转进豫南的方城、镇平、邓县,再到鄂北的老河口。又由老河口开拔到枣阳,至随阳店、唐王店一带警戒,最近才调回枣阳整编。”哈庸凡于20世纪50年代在 《我的自传》 (手稿)中述及随枣会战时亦写道: “(1939)五月,日寇突破七姑庙一七四师阵地,我跟着部队由随枣公路突围北进,经河南邓县绕回湖北老河口,然后开赴枣阳整训。”这里回忆的一八九师作战转进路线与 《再上鄂中战场》一致,只是没有当时的记载那么具体。

其次, 《再上鄂中战场》文中记述哈政训员 (哈庸凡)在与团长王佐民商定本团转进任务后,向作者转述一八九师刚刚接到的紧急作战任务。 “(哈政训员)说着用铅笔在一张纸上画图,将从王团长那里带来的消息,详细告我: ‘敌人现在以三四千的兵力,步、骑、炮联合,由淮河店、万家店猛攻高城。在那里被我们的友军强烈抗击之后,现在又将主力移到江家河以西地区,和我们某友军激战当中。同时,七姑庙、凉水沟各处,均发现敌步骑兵、坦克车及便衣队活动。连带随县淅河、马坪,敌人在这方面大约有一万兵力。照现在的判断,这一路的敌人,是想沿随枣公路西犯枣阳。现在公路正面有XX师全部完备,本师就奉命开拔到公路以北协助那友军侧击敌人,并且暂归XX集团军指挥,限明日五时饭罢开拔。’”这是一八九师在随枣会战整训后的首次作战任务,这里的XX集团军系指国民党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上将。据文中记述,一八九师所属四团中除野战补充团留原防地训练外,其余三团均参加此次转进作战任务。一一零七团为师的右纵队,一一零六团为左纵队,一一零八团为师预备队。

再次,作者从团政训室干事的视野描写了行军的艰险。一则团政训室公物,尤其是书籍较多,按规定只配一名运输兵,如雇佣民伕,得政训室自己花钱;二则时值酷暑,江汉流域天气太热,太阳高照,全团行军掉队达20人;三则整编后团的医务人员减少,担架床每连配置一副,十分紧张。行军中本团一名士兵在担架床上半路死去,据说是因为喝冷水引发的 “蚂蝗痧”。

第四,是这篇战地通讯的重点,消息描写一一零七团战前各项政治工作情形。当天一八九师急行军45公里,于晚上6时抵达目的地随县唐王店。十分蹊跷的是,当地的老乡都跑光了。军队作战需要给养,需要民力帮助运输担架,而民力如此空虚,将直接影响前线作战。刚住下,哈庸凡就与政训室人员商讨对策,决定次日政训室全体出动: “一方面找民众谈话,一方面切实访问联络当地负责政事的联保主任、保长、甲长们,以及附近游击队各部分。”同时拟定先后两个目标:第一步,先恢复市面商贸交易,解决军队急需的粮食供应难题;第一步解决之后,第二步则是组织民众运输队和担架队。

紧接着,作者描述了次日随哈庸凡到唐王店镇上工作的情形。先联络了游击部队的一支政治工作队,了解当地情况,建立联系。随后,拜访唐王店镇联保主任蔡孟平,探询民众逃亡的原因。原来,部队到达前一日友军移防,民众凭过去经验,以为军队撤退后, 敌人必来,故纷纷逃往山上。同时镇上游击队长也率众进入山里,更是直接影响人心。经过沟通,联保主任表示,一八九师原先驻扎过这里,老乡们都熟悉,只要这个消息传到山上,明天的 “热集”(即墟日) 应该有八成老乡会回来。蔡主任还答应两件事:派人带政训室人员去山上宣传;明日代办本团军粮。

下午3时,在回团部的路上,哈庸凡与大伙商议,配合当前军民情况出宣传壁报,拟定标语,同时计划请回中心学校校长和教员,让战地的孩子们复课,努力使战时民众人心稳定。

最后,叙述战时瞬息万变,部队当晚开拔,向前推进的情形。作者随哈庸凡回到团部,方得知本师当晚行动计划,将由北向南对西进之敌侧击,与公路南侧友军配合行动。一一零七团与一一零六团作为一八九师主力战队要以机动的战术寻找敌人打击,务必把敌人压回随县城里。

《广西日报》于1939年9月4日,刊出吴全君撰写的战地通讯 《再上鄂中战场》。

当时国民党陆军一八九师一一零七团1939年5-8月随枣会战中转进作战路线图。图中箭头所示即为一八九师由枣阳经随阳店至随县唐王店、樊家西湾的行军路线。

接近敌人的战备行军与之前不同,先派出便衣侦察找老乡打听消息,以此作为行军路线的依据和参考。当部队推进至林家河快到樊家西湾时,随团的无线电台传来消息,厉山已经克复,敌人主力已向南经环潭、安居退守随县县城,明净铺、尚市店已无敌踪。

文末,作者还写了一个小插曲。据团部侦察员探报,日军退出厉山时,曾在镇东南九里墩扎结许多草人和伪装大炮,企图借疑兵迷惑我军民耳目,害怕我军追击。此时距抗战爆发刚届两年,日军长驱直入、咄咄逼人的凶焰已不复存在。

对于此后部队在随县的工作情形,哈庸凡在自述中写道: “在枣阳整训结束,我随部队开赴随县,接防唐王店一带阵地。这时,当地有些商人经常到武汉沦陷区去贩卖货物,团长王佐民认为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日军的情况,于是便叫我从这些商人当中挑选几个精干的充当谍报员,利用到沦陷区贩卖货物的机会,搜集日军的情报。此外,由于当时战地物价高涨,我和团政训室的工作人员也在部队驻地附近的集镇上做些平抑物价的工作。”一八九师在随县的驻防,随着1940年5月第二次随枣会战爆发而结束,此时哈庸凡已转任一八九师司令部少校秘书。

随枣会战爆发前的淅河对峙

《随枣会战纪要》系随枣会战中第五战区左翼集团军的作战经历汇编,更准确的说,只包括担负正面阻击日军西进的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 (辖第三十九军和八十四军,李品仙兼总司令)的战斗状况,李品仙编著。关于会战之初的态势,李品仙在 《编后》中写道: “这次随枣会战,敌人处心积虑,集中力量,很毒辣的想将他们所认为的当前劲敌——第五战区左翼集团军 (歼灭),还配上了其他部队骑兵旅团、飞机毒气等等,应有尽有,大举包围,三路并进。”

《随枣会战纪要》,1939年10月由桂林前线出版社出版,1940年4月再版。

书中除 《第五战区左翼集团军随枣会战简略说明》、两位军事专家对随枣会战战略战术运用与重要性的品评以及李品仙的 《编后》之外,分别收录了国民党第三十九军和第八十四军辖一七三师、一七四师、一八九师的4篇战史文稿。

尽管随枣会战爆发时间为1939年4月末,而此前由于我军依托大洪山桐柏山脉沿淅河蒋家河西岸构筑了坚固的战壕,不断袭扰日军,双方对峙逾半年之久。这也是日军遣重兵欲对第五战区主力部队予以歼灭,以解除武汉和平汉路威胁之动因。故 《随枣会战纪要》一书中不仅记载随枣会战战况,同时也记叙随枣会战前期阶段敌我对峙中,我军艰苦顽强的斗争经历。这4篇战史文稿包括:第三十九军记叙大洪山游击战斗的 《大洪山游击粉碎敌西进企图》;第八十四军一七三师记叙随枣会战开始后蒋家河沿岸战斗 (此役一八九师一团参与);八十四军一七四师记叙1939年三四月间突袭郝家店关帝庙战斗的 《郝家店关帝庙之歼灭战》;八十四军一八九师记叙淅河对峙半载的 《半年来淅河西岸之战壕生活》。据哈庸凡自述及文稿内容分析,一八九师的这篇战史文稿应为哈庸凡所撰。

首先,自1938年7月进入一八九师政治部任职,至1941年1月离开一八九师,哈庸凡随一八九师在鄂东、鄂北、豫南、皖西等地参战两年半时间,其间由上尉科员到少校团政训员,再到师部少校秘书。其 《我的自传》中述及随一八九师的抗战经历时写道,在一八九师期间,“编写了一本 《一八九师战史》”。由于第八十四军和一八九师均系抗战后即1938年才由广西民团部队新组建而成,因而哈庸凡所说的 《一八九师战史》,只能是1938年参加武汉外围战之广济、黄梅战役开始,直到1941年1月他离开时的这一段历史。《一八九师战史》目前尚未发现,而随枣会战这一段,无疑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八九师于随枣会战前驻随县淅河西岸长达半年之久)。更或许他所回忆的 《一八九师战史》即是此篇与记述广济战役的 《大战双城驿》(1938年10月在桂林 《克敌周刊》上连载)两篇文稿。

其次,因为哈庸凡战前系 《广西日报》外勤记者、采访主任,而此时仍兼 《广西日报》特派战地记者,因此4篇战史文稿中惟独关于一八九师这篇 《半年来淅河西岸之战壕生活》与众不同。从文稿篇幅看,一八九师这篇在本书4篇战史文稿中篇幅最长,计17页万余字;其他各篇如三十九军4页,一七三师7页,一七四师5页。从形式上看,其他各篇仅记叙战斗经过,穿插若干官兵作战实例;而一八九师这篇则为一篇战地通讯,文稿分成7个章节,既是7个主题,也是7个故事。

再次,此篇文稿描述的“六个月零四天” (即 1938年11月5日至1939年5月8日)期间,哈庸凡先后任一八九师政治部上尉科员与一一零七团少校政训员,系师、团两级政工人员 (在团里则系政工主管)。而此篇文稿描述的重点,恰恰是作者最熟悉、感触也最深刻的部队政工方面的故事。例如,第一章 “挖战壕的一群”中,描写连队士兵挖战壕时,政工队员们过来帮忙,与士兵们齐唱自编的 “战壕歌”,文稿中全文记录下士兵们唱的这首 《挖战壕》的歌词;又如,文稿第六章 “炮火中长成的新力量”是全篇文稿的重点,记述半年来依照 “且战且教”的目标,一八九师在各团建立军士教导队,集中培训一线指挥员各班班长,这批人被称为 “炮火中长成的新力量”。文稿全部七章中,惟独这一章特地分为一、二两节,前一节写军士教导队的组织,训练场地以及战场上政治与军事训练课程的特色;后一节则写学员们的课余集体讨论及文娱生活。前一节中特别描述了一一零七团课堂里的情景: “最值得提起的,就是一一零七团军士教导队的课堂:还有各种军事挂图,譬如: ‘一线疏开之一例’、 ‘成散兵半群之一例’、 ‘成散兵行之一例’等。图上的士兵,跪下的跪下,卧倒的卧倒,立定的立定,机枪、步枪,色色俱全。这种制造的图例,是非常值得称誉的,后来才知道是李剑秋队副的创作。原来他是用红薯雕成人物,然后再印到纸上去的。这就大大的帮助了学兵们对于操典的了解。”如此详细的描述,显然与作者其时任职一一零七团政训员有关。文中甚至还有对指导员 (即团政训员)具体工作的描述: “你别瞧他们都是兵大哥,他们写起稿来可真踊跃。不会写的,自己讲,让别人代写。不然,便是三五个人来集体创作。指导员向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有意见都要发表。’”

1939年,随枣会战中国民党第八十四军阻滞日军西进作战示意图。 (摘自 《鄂北会战》)

而后一节中有一段话,更是直接标明了作者的身份:“在空闲的时候,时常可以见到一两个学兵围着老百姓很高兴的在谈话,亲切得就像家人父子一般的。有一次,我曾经询问一个学兵为什么跟老百姓这样要好,他毫不迟疑的回答我: ‘指导员不是告诉我们,向生活学习,向一切的人学习吗?’

呵!这句话,是多么有力的回答啊!”

这一经历,哈庸凡在《我的自传》 中也有述及:“这时,一八九师在随县的任务是一面防御,一面整训。一一零七团办了一个学兵队,轮训全团班干。我和政治部派来的一个科员,就在学兵队里负责政治训练——上政治课和参加小组讨论。”

外有深沟固垒,内有铁血儿郎

《半年来淅河西岸之战壕生活》以 “外有深沟固垒,内有铁血儿郎”为主题,描绘出随枣会战前夕将士们浴血奋战,一面防御,一面整训,创造出 “五十米距离的对峙” (引自 《鄂北会战》,桂林前线出版社1939年9月出版)、阻滞日军6个月零4天的辉煌战绩,以及随枣会战爆发后,顽强抵御日军重兵围攻,终因引敌深入、实施反包围的战略目标而放弃阵地时的留恋与不舍。

全文逾万言,分为七章,即 (一) 挖战壕的一群;(二)一面工作,一面抵抗;(三)雪夜偷营; (四)夜袭淅河; (五)毒气吓不退的一群; (六)炮火中长成的新力量 (两节); (七) 新“八阵图”。

《随枣会战纪要》中署名 “一八九师”的《半年来淅河西岸之战壕生活》。

淅河战壕成为我军抵御日军西进的坚强堡垒,在抗日战争刚进入第三个年头,中日两国军队在随县隔河对峙长逾半载,这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一个卓越战例,当时前线记者们对此均有报道(1939年2月4日重庆大公报刊出 《在淅河战壕里》报道,臧克家1939年4月写的《在随县前方》等均有对淅河战壕生活的描述)。1939年2月,襄樊各界劳军团到随县前线慰劳将士,曾对淅河战壕生活有过一段描述:

“自武汉转进四个月来,前线士兵掘洞而卧,冷饭果腹,水深过膝,狂风暴雨中,犹执枪防守,不稍松懈,忠勇奋发之精神,令人泣下。”

然而,这些描写远不如置身其间的作者写的那么壮观和动容:

“(我们)构筑了如铁一般的强固阵地——以随县为核心,南北延长百余里,纵深三十里,外有深沟固垒,内有铁血儿郎。” “那真是美丽呵!三道工事蜿蜒地躺在阵地上,内中一丛丛的就好像鱼鳞的排列,梅花的重叠一样。 厨房、 寝室、 厕所,都在战壕里建筑起来,多么美术。我们就是这样地在壕里生活起来,精神的舒适,胜过上海的洋房。”

文稿 (《广西日报》1939年3月14日第二版 《襄樊劳军团谈前方将士忠勇精神》)在描述士兵挖战壕与政工队员互动及合唱这一场景中,完整地保留了当年战地歌曲《挖战壕》的歌词,如同作者在战地通讯 《大战双城驿》中抄录中方统帅部对一八九师通令嘉奖的两封电文一样,弥足珍贵:

挖战壕

挖战壕,挖战壕,

大家都来挖战壕,

挖好战壕打敌人,

别让鬼子活着跑!

你一锹呀哼哟,

我一锄呀嗨哟,

打退了敌人,

大家有功劳。

在浓墨重彩记叙了一八九师将士前线挖战壕的场景之余,作者在第二章 “一面工作,一面抵抗”中,紧接着叙述了将士们一边趁夜架设鹿砦,掩护战壕,强固战壕,一边依托战壕,全歼偷袭我军阵地的日军一个班的故事,凸显一八九师坚守的随县防线 “外有深沟固垒”牢不可破, “内有铁血儿郎”效命疆场。形象描绘出我军固守的淅河战壕防线在抗战爆发不足两年之际,与日军对峙时逾半载,陷日军于进退维谷之境地的情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一八九师在随县采取攻势防御,退可守,进可攻。依托坚固工事,既阻滞了日军西进的企图,又不断袭扰和消耗日军,使日军如坐针毡、寝食难安。文稿第三、第四两章记叙了一八九师两次对敌袭扰经过,即 “雪夜偷营”和 “夜袭淅河”。前者以第一人称手法描述一个班的战斗经过;后者则描述一八九师两个团袭击淅河日军的战斗经过。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生动再现出我军随县防线攻势防御的情景。第五章 “毒气吓不退的一群”记载了日军在战场上使用毒气的罪行。文稿写道:日军“苦战了竟日 (一整天),没法摧毁我们的阵地。他们便恼羞成怒,大量的施放毒气来了。连续两次:第一次为喷嚏性,第二次为催泪性。我守备沈家湾附近的官兵,多数中毒昏倒在阵地里。其余尚未中毒的官兵,马上都戴上了防毒口罩,在森严的纪律下,本着坚定不拔、牺牲到底的精神,依然保守着完整的阵地,一点也没有动摇。”这是日本法西斯实施毒气战的又一历史记载,而我英勇健儿在毒气面前岿然不动,浴血苦战。

文稿第六章 “炮火中长成的新力量”特别分成两节,详细描述战壕生活的另一面,即部队的政治训练与军事训练,从理论到实际,从课间到课暇,士兵们争相学习的情景。尽管敌人近在咫尺,而我军的训练与防御一刻没有停顿。第七章 “新八阵图”是文稿结尾,描述随枣会战爆发后,国民党第八十四军在顽强抵御日军凶猛的地面、空中进攻,血战7昼夜之后,实施战略转移,放弃随县防地的情景。文稿如实记叙了将士们对与之共处半年多的阵地的不舍:

“如果不是命令的话,我想,那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由沈家湾前线撤下来的。六个月的前线生活,对于这些士兵们应该是多么亲切、多么依恋的一个记忆:这里有敌尸横陈的沙滩;有血汗构筑成的阵地;有曾经为他们挡住炮弹破片的掩蔽部;有曾经为他们用来避寒的草盖;更有在火线上售卖食物的老乡,洗衣的妇女。所有阵地里的一木一草,他们都是非常熟悉的。然而,到如今,他们是要离别了。”

尽管我军已退出随县防地,由于这条阻滞日军半年多的战壕防线的威慑,日军仍迟迟不敢前进一步。直到第7天晚上,日军实在忍耐不住, “一步摸索一步,一步站稳一步”地进入我军阵地,此时才发现阵地竟然已空空如也。

文稿最后以诸葛亮的“八阵图”为比喻,赞颂淅河战壕防线与一八九师将士们的赫赫丰功: “看过 《三国志》的人们一定会记得孔明在鱼腹浦摆过 ‘八阵图’,把孙吴的兵吓得不敢前进。想不到这一片空空的阵地,也可以阻止了敌人至七日七夜之久。追溯起来,还是固守六个月的弟兄们,从血汗里所获得的代价。”

随枣会战取得继台儿庄大捷之后,我军在正面战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辉煌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勇气,狠狠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狂人嚣张的气焰。据当时军事专家分析,淅河对峙事件,包含着随枣会战 “四大成功战术”中的两个,即 “强韧的拖”和 “弹性的守”,而会战爆发后的撤离,引敌深入,以及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实施反包围,则是 “灵活的转”和“机动的攻” (“四大成功战术”引自 《随枣会战纪要》中辰光《谈谈随枣会战》一文)。从而使敌进退维谷,不断消耗。关于这场会战的史料,尤其是作为随枣会战重要起因及组成部分的淅河对峙事件的相关史料,尚待进一步发掘。而一八九师的这篇战史文稿,无疑为真实再现这一事件保留了第一手史料。

猜你喜欢
随县战壕会战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随县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及分析
库尔斯克会战
战壕大揭秘
战壕大揭秘
念战友
随县苗圃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小香菇”开创“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