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剧《江姐》的音乐与表演特征

2015-07-04 22:11曹明明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江姐歌剧

曹明明

【摘要】歌剧在我国艺术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剧《江姐》作为我国歌剧史的一朵奇葩,在民族歌劇的艺术道路中独领风骚,是继《白毛女》之后,推动我国歌剧创作进入新的创作高潮,该歌剧无论在音乐领域,还是表现特征中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成果显著,引领了中国歌剧走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以中国歌剧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针对《江姐》的音乐特征和表演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对歌剧《江姐》的艺术特性进行完美诠释,不断推动我国歌剧的新发展。

【关键词】歌剧;《江姐》;音乐与表演特征

前言

歌剧《江姐》是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历史故事为创作依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改编搬上歌剧舞台,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作品,以四川民歌为主要的创作素材,吸收了川剧、越剧、京剧等多种剧种形式,并结合洋琴等传统音乐器材,实现音乐素材与民族乐器的融会贯通,在既有强烈的戏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有《红梅赞》《绣红旗》《我为工厂主义把青春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等,表现了江姐和战友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中国歌剧的概述

中国歌剧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新的戏曲音乐,吸收了我国传统戏剧的精华,将西洋歌剧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型中国歌剧形式,是对歌剧的发展和探索。中国歌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探索阶段、奠基阶段和深入阶段。《白毛女》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为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新进程,之后随着《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的又一批新歌剧的诞生,使我国歌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多种音乐形式的有效结合,塑造了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得歌剧作品在歌唱和表演过程中的气势更加壮观,戏剧性更加突出。中国歌剧的发展从音乐主题、歌唱手法、表演素材等方面都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优秀音乐内容的精华,加深了歌剧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和表演风格[1]。

二、歌剧《江姐》的音乐特征

(一)音乐素材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歌剧《江姐》中的音乐素材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我国音乐素材的发展历史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的优秀创作成果,在体现音乐素材民族性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这也是《江姐》音乐特征的重要特征。民族歌剧《江姐》在音乐素材的选取上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特点,采用了地方民歌、戏曲音乐内容和说唱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江姐》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以四川民歌为主,这与故事的创作背景和江姐的人物情况相符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同时广泛吸收了越剧、京剧、婺剧等多种音乐素材,结合新歌剧的创作手法进行创新,将歌剧《江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有效的表达,人物更加丰满,内容更加充实。例如,唱段《红梅赞》中的旋律就是以四川民族歌曲为主要创作素材,音乐的节奏、音律等内容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充实饱满,并且在歌剧的第一句的最后就添加了一个甩腔,在咏叹调中还充分运用了越剧的创作素材,如清板。

(二)声乐演奏形式的多样性

在歌剧《江姐中》声乐的演奏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通过单独演唱、双方互唱、齐唱、伴奏演唱等形式的综合性运用,为人物形象的有效塑造起到了完美的渲染效果,使得人物形象生动真实,并实现作品与观众的内心精神情感的有效沟通,产生精神共鸣。合唱能够直接的表达歌剧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了有效的渲染作用,为《江姐》高潮部分的到来做出了铺垫,起到了整个各个唱段之间的过渡作用,进行了有效衔接。在歌剧中双方互唱是一种常见的声乐表现形式,有利于歌剧故事内容的有效开展,为矛盾冲突的展开起到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刻画了江姐、甫志高等人物的生动形象。比如,唱段中的《绣红旗》就采用了合唱的声乐演奏形式,对环境和氛围起到了烘托作用,塑造了在渣滓洞监狱中革命人物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江姐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其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做出了氛围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也成为民族歌剧《江姐》中广为传颂的唱段[2]。

(三)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传统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借鉴,丰富了歌剧《江姐》的音乐内涵。《江姐》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内容主要体现在板式、帮腔、清板和飞梆子的应用上,板式是传统戏曲文化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将歌剧中的上下句以对称的形式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根据一定的改变原则,演变为不同的结构板式。《江姐》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板式结构,有导板、快板、清板等,进而对旋律进行不断的衍生和发展,推动故事的发展进程。帮腔在川剧中有广泛应用,在音乐的应用中可以起到衬托作用,对人物情感的内心独白有着积极的延伸作用。比如说,在唱段《革命到底志如钢》当中,快板有着广泛应用,并且具有突出效果,在这一段中人物情感变化强烈,并通过乐器间奏的插入,表现了江姐内心的情感的痛苦,并对舞台氛围进行了有效烘托,在第二段的表演过程中运用了慢板,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表现了江姐内心难以抑制的悲伤。

三、歌剧《江姐》的表演特征

(一)舞台形体动作的情感性表现特征

歌剧讲究的是歌唱内容与形体动作的完美结合,进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民族歌剧《江姐》的形体动作的表现是人物人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演员不断将剧中人物内心情感转为外在表现的有效途径,内心悲伤时要通过抱头等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形体动作的真实贴切是表现《江姐》歌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体现,舞台动作作为歌剧表现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演员的外在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丰富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在演员表演时更加的生动形象,具有真实性,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化为具象的外在形体动作,使得整个《江姐》更加富有感染力。例如,在唱段《局势如麻乱纷纷》中,沈养斋的唱段时,就针对了其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进行形体动作的结合,通过数数点点、指手画脚的形体动作,表现出了沈养斋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人物特点[3]。

(二)舞台表演唱法的民族性特征

舞台表演唱法的民族性特征是指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多种多样,演唱风格有由鲜明的民族特色,感情质朴,深受人民大众喜爱。在民族歌剧《江姐》的舞台表演唱法中体现了字正腔圆、润腔的有效运用,字正腔圆的审美标准是我国民族唱腔的重要表现,强调吐字清晰,字音之间的强調的是一种连贯性,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润腔的应用较为广泛,是指歌剧在演唱过程中要针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适当的装饰和润色,进而使得音乐作品更加的饱满丰富,具有独特性。比如,在唱段《我为工厂主义把青春贡献》中的“春蚕到死丝不断”就要求做到咬字清晰,走到字正腔圆,表现江姐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三)对传统戏曲唱法的吸收和借鉴特征

在民族歌剧《江姐》中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戏曲唱法,这是对其表演内容的充实和升华,运用现代汉语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得民族歌剧有了新的发展。在表演唱法过程中运用了川剧的高腔、哭腔和道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高腔是川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具有强烈的戏剧特征,在演唱过程中对高腔的合理应用可以表现人物情感,升华主题,充实故事内容的情感,引导故事的发展主线,其次,哭腔作为一种戏剧表现技巧,具有感人至深的气氛渲染效果,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和真实的悲伤情绪,最后,道白的应用加深了该歌剧的表演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在《革命到底志如钢》中,江姐在城门上看到自己丈夫的高悬的人头时,就充分运用了哭腔,表现了江姐内心的悲伤之情,同时也对观众的情绪起到了渲染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歌剧《江姐》是一部以我国革命故事为创作题材的优秀歌剧作品,在我国歌剧发展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了江姐及革命战士宁死不屈、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歌剧《江姐》是在真实的革命故事基础上进行创作的,通过演奏形式多样、民族性的音乐素材的有效应用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征,在人物情感铺垫上起到了重要的渲染作用,表演方式的独特性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艺术功效。

参考文献

[1]董旭娜.论歌剧《江姐》形体动作的艺术表现[J].四川戏剧,2015,07:56-58.

[2]陆娅妮.歌剧《江姐》的音乐艺术特征分析[J].大舞台,2014,02:

98-99.

[3]李岩.歌剧《江姐》的音乐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J].艺海,2014,08:

86-88.

猜你喜欢
江姐歌剧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走进歌剧厅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