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
长了铁锈的门把手、掉漆的公交指路牌,如果你是它们的主人,你是要拆掉重换,还是想办法为它们换上新颜?来自美国德州的针织达人——玛格达·塞耶——的答案是,为它们做一件缤纷的毛衣。事实上,她已经成功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毛线炸弹”运动。参与者们一针一线地把心目中的蘑菇、花朵与王子勾织于旧灯柱、老树、烟囱上,借着这温柔的方式挑战乏味的生活,守护值得感动的微小美丽。
2014年10月,一辆伦敦双层公交巴士吸引了全球网民的眼光。它被彩色的毛线层层包裹,组成了锯齿、条纹以及泡泡的形状,令原本沉闷的车体焕发出嬉皮范儿与孩童般的天真。这是塞耶受邀创作的作品,与平时做的灯柱、烟囱、公交指路牌相比,双层巴士可是个大家伙。她用了20箱颜色鲜艳的毛线,在朋友们的协助下,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完成。
但谈及创作,塞耶一甩工作的疲惫,兴奋地表示,“拿起编织针,我可以把任何乏味的东西都变成漂亮的玩具。让混凝土变得柔软而温暖,灰色的生活变得明亮而丰富。”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盲点,用毛线去创造崭新的装饰花纹,令旧物旧景焕发出崭新的样貌。这就是“毛线炸弹”运动爱好者们主要在做的事情。
这场运动的起始,其实只是源于塞耶的一次恶作剧。平时作为一位时装设计师,她经常和妈妈、朋友们使用毛线织外套。某次,她无意中看到自家店外的旧门柄着实不太好看。就顺手做了一个彩色的毛线套,套在店外的门柄上。没想到,经过的行人和她的朋友均对这只门柄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心。甚至有人专门进店,就为体验双手握把儿的感受。天凉的时候,原本冷冰冰的旧金属手把,加上一圈温暖的毛线“手把套”,让握住的人既温暖又舒服,而且还能有效防止被静电打到。
看到人们的兴趣后,塞耶和朋友共同给店门口一个脱了漆的“禁止停车”标志,编织了一层颇具波普色彩的方格毛衣。结果,政府不仅没有通报她将其移除,反而发现,有很多人在自觉把车停到指定区域后,专程跑来拍照!塞耶发现,原来人们对彩色毛线的热情超乎自己的想象。
塞耶把作品发布在网上,邀请感兴趣的人一起参与进来。并给活动起名为“毛线炸弹”。之所以叫“炸弹”,是因为这个词在美国次文化中是一个充满力道的字眼,而且灰蒙蒙的环境中,彩色毛线衣包裹的物体,也的确如同装满的颜料弹爆炸一样,迅速渲染了陈旧的景物。
塞耶把绚丽的照片刚PO上网,便迅速激起了来自全世界的手工达人们的参与热情。
报废的老爷车、家门口的红绿灯、过时的公园雕像、住家旅馆的阳台、学校的某一截台阶、扔在荒地的金属垃圾……统统成为手工达人们一显身手的改造对象。人们把妈妈外婆压箱底的旧毛线找出来,热情地给身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织一件绚丽的毛线衣,使其焕然新生。骄傲的毛线达人们,将这些改造作品传到网上,在接受赞美的同时,又吸引了新的参与者……
如今,塞耶的“毛线炸弹”运动已经在全世界漫游,她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真诚的小小号召,不仅正改变生活环境,更默默地改变参与其中的人。一位31岁的西班牙机械师就把这个当作闲暇时的乐趣,“我整日都在修理机器,这些彩色毛线则修复了我的生活。给工具做个漂亮的毛线套,可以让充满金属的工作间变得有人情味。我不用辞职来拯救我的沉闷生活,同事们也喜欢‘毛线炸弹,大家都来玩,大家一起happy。”
在“毛线炸弹”活动中,塞耶坚持作品必须由人手编造,全因手织物渗透着人情味,机器无法取代,“人们一看到手织物,便会想起母亲为自己编织的颈巾,或祖母编的婴儿毛毡,柔软的织物包含着无私的爱。假如套在垃圾筒、家门口的标志上,更令人会心微笑,勾起儿时回忆。”
塞耶相信每个平常的一天,都有值得庆祝的事情,最丑最旧的物品也会充满了朝氣,她用五彩毛线来表达这份对美好的信仰。
罢工了的吸尘器、不工作了的烤面包机、被虫蛀了个洞的羊毛衫,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鸡肋”物件,找人修又贵又麻烦,倒不如买个新的。维修咖啡室(Repair Café)能帮你走出这种两难境地。Repair Café 不是咖啡店的名字,而是席卷欧洲的社会新风潮:民间维修高手聚集一堂,帮助市民修理或翻新旧物。这项由荷兰妈妈玛丁·波斯特玛发起的运动,已经席卷至法国、德国、比利时、南非、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地。2014年,中国首家维修咖啡室在台湾成立,一时引起了当地人对于“买、用、扔”生活模式的反思。
在开创“维修咖啡室”前,波斯特玛曾是位关注环保议题的荷兰记者。采访中她曾目睹过很多因旧物丢弃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案例,这让波斯特玛对消费主义文化下的丢弃习惯感到非常厌倦。
2007年,一次偶然参观当地“维修再用”展览的经历,给了她启发——何不自己开办个专门帮人维修旧物的场所,以减少人们的浪费呢?开始的时候,波斯特玛租了一间社区里的小剧场,再通过海报、网络、报纸募集来一帮维修爱好者。大家伙儿带着各种工具零件,为周边社区里的贫穷妈妈、舍不得扔掉电器的念旧人群免费教授维修知识。在能工巧匠的帮助下,原本要丢弃进垃圾堆的旧物不仅焕然一新,而且有的在改装后还比以前更加好用。波斯特玛举办的第一次活动十分成功,随后,她把修理达人的小聚会变成每月在社区中心举行的固定项目。消息从社区传到了网上,不少住在其他城市的居民都慕名来参加。
市民的热情让波斯特玛备感鼓舞,2009年,波斯特玛正式成立了“维修咖啡室基金会”,为来自全球的维修达人提供创业支持,并且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丢弃文化运动。
2014年,法国的维修咖啡室举行了一场聚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维修志愿者聚集于此。波斯特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为大家介绍来自各国的民间高手。其中很多人本身就是电工、裁缝、木工、自行车、电脑工程师等,还有的是满怀热情的修理技能学习者。
波斯特玛在创立“维修咖啡室”时设下一个规矩:物主必须要参与修理的过程,志愿者们只是在一旁给予帮助。前来参与活动的人普遍很支持这条“规矩”,“与专业人士在一起,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拆解、修理、加入新功能、改造外观……一切完全是免费的!”一位来自波兰的移民告诉记者,他正急需工作,在这里学到的维修知识可以帮助他找到一份不错的社区工作。
修理不仅给技术小白和环保爱好者带来了乐趣,同样给那些热爱维修艺术的工程师们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吉姆·华尔是一个退休的电脑设计师,他已经在开设于美国硅谷的维修咖啡室服务了好几年:“退休后,只有在这儿我才会觉得有存在感,觉得自己依然对这个社会有用处。”
在波斯特玛看来,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修理东西几乎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擅长维修技能的人无法施展一技之长,喜欢保留旧物的人也被视为古怪。“不少看似无用的旧物在维修翻新后,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为什么要把它扔进垃圾堆,而不是让它发挥更多作用,陪你度过更多时光?”
2014年10月,中国首家维修咖啡室在台湾成立。这引发当地人对“买、用、扔”模式的反思。一位参与过维修咖啡室活动的网友在facebook上写下了自己的感言:惜旧的快乐,原来比换新更加长久。波斯特玛如果看到,想必是对她的最大慰藉吧。
你很少听到人们把尖叫送给艺术家,但班克斯是个例外。突然出现在布鲁克林(旧建筑聚集的居民区)一栋建筑上的班克斯的作品甚至还引来美国公众的轰动。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只知道他到处喷下作品和签名。在一些城市,班克斯的涂鸦会连同墙体被移走,但每个到现场的人都会重新打量一番城市里这个古旧的、即将消失的角落,顺便想一想自己与自己所在城市的当下和未来。
托尼·巴克斯特怎么也不会想到,举办一场艺术展居然会给自己招来全国讨伐。2014年初的几个月里,砸烂他家玻璃的砖块大概能盖一栋楼。全英国人民谴责他为“艺术的强盗”,他们不能容忍国宝级的街头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公共作品,竟被私人连同墙体一起被切割移走(根据英国法律,涂鸦墙体的主人对作品有处理权),拿去画廊办展览、卖钱。而他从旧墙上移下来的八块班克斯作品,市场估价在六千万英镑以上。
班克斯的成名作首见于伦敦动物园大象馆的围栏上,涂鸦的效果好像是那些笼中的大象挣扎地写下:“这个地方又臭又冷,我想要出去……”這个涂鸦引起市民和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很快,信手涂鸦已经不能满足班克斯的创作欲望,他开始用纸做成图形模版,再加以喷绘,创作出更加复杂、精致也更有冲击力的涂鸦作品。他的画板不拘一格,可以是街道角落的墙壁,也可以是公园的旧长凳。而内容,则直指更加尖锐的公众话题。隐去性和粗口,班克斯对约旦河西岸的隔离区、关塔那摩监狱、消费主义下人性的自我迷失等议题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他最有名的那幅《投掷鲜花的抗议者》,已经成为象征非暴力和解的著名符号。
在班克斯的操作下,涂鸦成了追求自由和自我反省的宣言,而不再是酒和毒品的副产品。他将不起眼的旧建筑、灰暗的角落,变成了城市的移动美术馆。城市人在寻找涂鸦解读画面中获取了全新的乐趣。在班克斯的家乡——英国布里斯托尔,在这座以陈旧著名的城市,班克斯涂鸦已经成了当地新兴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
当然,为了鼓励真正有艺术天分的艺术家参与改造城市的涂鸦运动,他也会在一些墙体喷上“此墙为涂鸦专区,请将你个人不入流的东西携回。”
“班克斯是近十几年来从英国走出的最令人激动的艺术家。”《卫报》评论道。在英国进行的一项“最伟大的艺术家”调查中,班克斯在24岁以下青年人心中的地位比达·芬奇还要高。而在25岁以上人士的调查中,他也能排进前七名。“达·芬奇为了酬金而画,他的作品都在大教堂、贵族的居室里。而班克斯从不为钱创作,他把最重要的作品都留在公共场合,班克斯创造了无数间面向所有人的街头艺术馆。”一位网友在该调查的网络版下面留言道。
的确,近年来班克斯的作品常能以单幅上百万的价格拍出(多是墙体主人或者政府将画作移走,然后拿到市场上拍卖)。班克斯的老家布里斯托,遍布各处的作品虽然已经成为这座没落旧城的新亮点,来自全球的艺术迷们怀揣着《班克斯作品导游手册》,去寻找咖啡店桌子底下、小街小巷里残存的班克斯真迹。
在班克斯驻留纽约期间,他每天都会创造出至少一幅引人注目的新作品,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在深夜被创作或者安放的,并且在第二天的某一时刻会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这每次都会造成大规模的混乱,居民们、游客们和记者们会不约而同地大批出动寻找这个新作品。班克斯的作品在市民中反响热烈,很多人在他的作品中,心灵受到震荡与洗涤。
“户外总比室内好”——这是班克斯的创作理念。班克斯的工作方式是隐秘的:在某个乏味的城市角落,建造一个世博会风格的临时艺术馆,在没被发现之前离开。对他的众多粉丝而言,这就是乐趣所在:为他或他的作品寻遍每一座城市,这给本来无聊的生活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可能性。“被商业气息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突然变成了一个人人可以享受的大派对,再也不是地产商和商业大亨的私人娱乐场。这就是班克斯涂鸦为城市带来的改变!”一位游客在接受采访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