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由总政歌剧团推出的全新版现代民族歌剧,以新的视角来表现抗日战争。这部歌剧选取小说的主要情节,表现了在北方古城里,我党领导的地下抗日战争的故事。第一部分对歌剧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歌剧中“杨母”的人物形象与主要唱段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则是笔者自己参演时的体会与感受。
【关键词】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母;角色塑造;演出体会
一、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音乐特征及创作意义
“歌剧是重要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样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以下简称《野火》)继承了新歌剧紧跟时代的创新精神,歌剧中的音乐是以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歌作为主要的音乐素材,加上晋、鲁、豫地区的音乐和日本音乐,使这部歌剧的音乐具有更加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在200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总政歌剧团将《野火》以歌剧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歌剧以新的视角来表现抗日战争,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所属社会环境的不同,对抗日故事的讲述和以前的讲述也必然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我们从抗日战争历史中吸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歌剧《野火》所表述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传达给观众的已经不是日本鬼子表面的烧杀抢夺,被侵略的中国人民也不是简单的悲情控诉和生死反抗。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力量,表现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力量,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所需要的力量。
二、杨母的人物形象与主要唱段分析
1.杨母的戏剧形象分析
作品中的杨母是一位普通、慈祥、善良、乐观却不乏英雄气概的老太太。她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朴实、善良,疼爱自己的儿子。杨母为我们展现了人物不同的各种层面,有母亲和蔼、慈祥的一面;也有对儿子的革命事业十分支持,主动担任起交通员这一危险工作的一面。当她被捕入狱时,一下就看穿了多田让他们母子见面的目的,从《娘在那片云彩》的歌词中我们又领略到这位母亲的不平凡;为了不成为儿子的拖累,她不畏牺牲,英勇跳楼,这时的杨母又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母亲英勇、果敢的一面,把一位英雄母亲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歌剧《野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所独特的魅力,剧情就是围绕着这些人物而展开的,所以每一个人物都是这部歌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杨母在这部歌剧中的戏份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需要出发,还是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出发,杨母这一角色,在剧中都是举足轻重的。
2.杨母的主要音乐唱段分析
在歌剧《野火》中,杨母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主创们在杨母这一角色的声部上做出了大胆并且成功的创新。不管是外国歌剧还是中国戏曲,一般都是采用女中音来表现老年女性的角色,但是主创们经过反复的考虑和实践,在原来固有的套路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在杨母的唱段上采用了民族唱法的女高音声部,使得音乐的民族性更加的浓郁。
杨母的唱段主要是借鉴戏曲中的大慢板,节奏缓慢,字少腔多,具有抒发内心情感世界、刻画人物形象细腻的特点。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的一种,多用于青衣、老生等戏曲行当,以表现人物怀念、沉思为长。
(1)《思儿》:这是杨母在家里演唱的一段唱段:屋外天色已晚,杨母坐在自家窗前的炕上,为儿子纳着鞋底,望着窗外照进来的月光,她思念着自己的儿子。此时的杨母娓娓道来:“明月光,似银霜,借着月光细端详。照的还是我儿铺过的席,洒的还是我儿睡过的炕……”歌词朴实无华,却扣人心弦。“铺过的席,睡过的炕”表现出杨母“睹物思儿”的心情,这一段将一位思念儿子的老人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一乐段的旋律都是舒缓安静的,与窗外的月色和屋内的情景相呼应,在“睡过的炕”之后则是一段拖腔,这段拖腔也是杨母唱段中的主导动机,并在之后的唱段中多次出现。第二乐段一开始继续“睹物思儿”,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第二乐段的第二乐句“我的儿啊,我的儿啊,郎!”再加上旋律的大拖腔,再一次把母親思念儿子的心情表露无疑。从第三乐段的一开始,唱段的速度就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每分钟56拍变成了132拍。杨母演唱时的情绪也从开始的舒缓安静变得激动欢快:“自从我儿打东洋,天天倚窗把月望。昨夜做了一个梦,见他打了胜仗回家乡……”从歌词中不难看出,这段乐段不仅包含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更包含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儿子事业的支持,为儿子感到骄傲的慈母情怀,梦想儿子得胜回来时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最后一个乐段基本是重复第三乐段的内容,在杨母演唱这一乐段中的“含着热泪叫声娘”这一句时,速度开始渐慢,音乐突然被画外音打断,杨母耳边似乎响起了儿子亲切的呼唤声,当她给与回应时,才发现是自己思儿心切出现的幻听。接下来的一段是扩充部分,速度自由,音乐跨度较大,最后以杨母的主旋律拖腔作为这个唱段的结束。
(2)《娘在那片云彩里》:由于叛徒高自萍的出卖,杨晓东和杨母都被日本人逮捕。在日军司令部,狡猾的多田让杨晓东和杨母见面,他妄想利用母子亲情来摧毁杨晓东的意志。在杨晓东见到遍体鳞伤的母亲时,演唱了《不能尽孝愧对娘》之后,杨母便演唱了这段牺牲前最后的唱段—《娘在那片云彩里》。这段唱段从开始的前奏到第一乐句的出现,速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开始速度为每分钟82拍,由第一小节的低音5震音的衬托到第二小节由低音3开始的快速的六连音的模进上行,再到第三小节,速度马上变成了每分钟56拍。第一句歌词的素材采用了北方地区流传广泛的民间时令谚语“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眼看着春天就要来”歌词一语双关,表现出杨母心中渴望“春天”,即杨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春打六九头”的“六九”之间出现了一个五度的跳进,在过渡了一句“七九河开”之后,“八九燕来”的“来”字又是一个八度的大跳进,在情感的表达上形成了大幅度的起伏。在“眼看着春天就要来”的“来”时,速度又从每分钟56拍变成88拍,之后的拖腔则是杨母唱段的主题旋律在这段唱段中的第一次出现。后面做了渐慢的处理,预示着第一乐段的结束。第二乐段进入了抒情的慢板,这一段以叙述为主,描述了杨母和儿子一起回忆家乡的点点滴滴的情景,最后的拖腔则是杨母的主题旋律的补充和扩充,表现了母亲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怀念。第三乐段进入了每分钟152拍的明快的快板。与《思儿》相对比,两个唱段在进入第三乐段的时候,间奏的织体都是相同的,只做了细微的改动,表示情绪在此处有所变化。此乐段中采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并且与打击乐锣鼓的间奏互相穿插,增加了这段乐段的欢快气氛。歌词“村里村外都是香啊,家里家外笑语欢哪,笑语欢。”表现了杨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热爱。“日头亮,天空蓝”则预示着革命事业的胜利不久就会到来的激动心情。这一段旋律的走向采取的是向上递进的形式,感觉催人奋进,一改之前抒情缓慢的感觉,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四乐段是整个唱段的高潮部分,运用了自由浪漫的散板,其中“花香直扑云彩里,娘把家搬到那片云里边”表现了杨母宁死也不愿拖儿子后腿的必死决心,最后的语气助词“啊”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在持续拖了二十一拍之后结束了杨母的这段唱段。之后,杨母纵身跳楼,英勇牺牲。
三、角色饰演时的感受与体会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下面我将谈谈饰演杨母的体会。
1.杨母唱段《娘在那片云彩里》的演唱体会
在歌剧《野火》中,杨母的唱段一共有《思儿》、《玉镯》、《戴上玉镯叫声娘》和《娘在那片云彩里》四首。其中我认为最出彩,感触最深的就要数《娘在那片云彩里》了。无论是唱段的歌词和旋律,还是它的伴奏和配乐,都把杨母这个角色的人物和内心形象表达的非常完美,生动形象,更好的烘托出杨母这一英雄母亲的伟大形象。第一个乐段:一开始就是非常激情的,并且运用了戏曲中散板的形式,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情感的释放,也要注意声音和气息的控制。比如“春打六九头”中的“春”字,在演唱的时候要尽量“软起”,“吸着唱”不要一下子就冲出来;还有“六九”所对应的“5”到高音“2”之间的五度,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气息往下叹,带着叹气的感觉去演唱,才会避免演唱时“九”字会“吊起来”的问题。中间的两个乐段都是叙述型的,演唱时尽量放轻松。接下来就是结束段的部分,无论是从歌曲的难易程度,还是从剧情的发展,都是全曲的一个高潮。它表明了杨母为支持儿子,不畏牺牲的慈母情怀;也表现出杨母渴望未来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更表现出了一位英雄母亲的伟大心胸。
2.演出体会—与所饰演的人物“合体”
表演初期只是一味地在歌曲和演唱方法上下功夫,从台词到动作只是模仿,整体感觉很生硬,也不打动人。直到反复琢磨人物内心活动,通过几次联排找到不足,才敢上台刻画人物。作为母亲来说,谁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处于危险的环境中,而这位母亲却选择支持自己的儿子,把自己对儿子的“小爱”转化为对祖国的“大爱”。除了内心的支持,她还做了行动上的支持:选择当儿子的“交通员”,秘密的帮助儿子做一些革命工作,更加体现出这位平凡母亲的不平凡之处。就这两点,我被自己饰演的这个角色深深地感动了,用心去体会了这位伟大母亲的内心特征,体会了她纠结的内心情感,找到了她为何选择用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事业的动力。
我把自己与饰演的角色进行了一次“合体”,深刻体会了这位母亲见到很久没见,却伤痕累累的儿子的心痛心情;也体会了这位母亲面对儿子时,纵然有千万般的舍不得,也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而选择跳楼的心情;更加体会了这位母亲将“小爱”转化为“大爱”的勇气。
经过自己在演出过程中矛盾的内心变化,我深刻的体会到除了仔细研究角色的台词和内心还有唱段之外,一定要将自己与所饰演的人物进行“合体”,这样才能演的自然,真实,才能给人物以灵魂与观众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音乐学,1991年2期.
[2]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3]李小琴.《歌剧与歌唱表演人才的培养》.交响,1998年第2期.
[4]孟冰,王晓岭,张卓娅,王祖皆.《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文学剧本和歌剧曲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5]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周亚娟.《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征研究》.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8年.
[7]王贛生.《民族歌剧演唱的风格与技巧》,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刘婧(1982~)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艺术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