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传学
【摘 要】我国近年来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就包括石油能源的消耗,这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石油的开采工作,而开采石油无疑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这些污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严重的破坏作用,而且有着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必须加强对石油污水处理,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甚至无害才可以排放到外界。
【关键词】油田;联合站;污水处理
前言
我国很大一部分的石油开采都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比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辽宁的辽河油田、 山东的胜利油田等等,这些陆上油田的开采大多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进行。虽然我国的油田开采技术近年来的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其注水体系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如何优化设计,对油田开采中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 油田联合站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特点
DCS控制系统是我国的污水处理注水系统最为典型的代表。此系统有着很多的优点,比如该系统用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此技术本身就有着快的响应速度、高精度、先进的计算方式,在控制仪表时也是既安全又可靠,在后期维护中也非常表姐,此系统的主要特征如下:
1、采用分级分布式的控制。这种控制方式的核心是PIC控制器,控制器的應用软件是固化的软件,可以对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在现场进行处理,从而对信息的传输量起到很大的节省,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所降低,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完成对过程控制的常规操作,代替了模拟仪表;一是可以运算并控制一些复杂的算式和程序。
2、构建了物理分散的模式。物理分散结构可以对控制过程进行分散式的管理和控制。这种模式的构建需要在现场安装控制器,通常所用的控制器核心是PIC控制器,这种控制器分为几个控制部分,每台控制器控制一部分回路,一旦有故障出现,系统受到的影响也会相对减小,也就是说这种控制方式有很高的可靠性,此结构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对限号的干扰有了一定的降低,回路控制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反应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减少了电缆的使用量,节约了资源。
3、建立PC 工作站。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将生产计划、生产管理、生产决策做到最合理的控制,可以通过PC工作站实现高速数据通道控制注水过程连接污水处理系统。
4、测控系统。此系统可以将油田污水处理系统和注水系统合二为一,这样对不同的方案有把不同的针对性更强的控制,一方面是对资源的节省,另一方面是实现了工艺的优化。
二、油田联合站的污水处理的工作流程
1、添加破乳剂。油田开采产生的污水中是存在一定量的原油的,想要将污水里的石油清楚赶紧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而物理法是不足以做到的,所以,就要添加破乳剂,一般情况下都是投放在提升泵的入口处,并且破乳剂是需要一定比例进行添加的,这样才能能够使水油分离,进而采取措施清除原油。
2、中和酸性污水。中国地质各不相同,有些地方的地质和水本身就是偏酸性的,因此采油时的污水也是酸性的,这种污水有着很强的腐蚀性,可以腐蚀管道、开采设备等,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首先提高污水的PH值,使污水呈现中性状态。
3、固体杂质颗粒。水中固体杂质会以悬浮状态存在于水中,而固体颗粒的存在会导致水体呈现浑浊。水质监测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对固体杂质颗粒的监测,所以,石油开采产生的污水中存在的大量固体颗粒是污水处理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处理时,需要加入絮凝剂,将颗粒絮凝从而以絮状物的形态凝结在一起,便于处理,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水质。
结束语:
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中含有少量的原油,如果不经过处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含有原油的污水对土地、其他水体等环境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不经处理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环境对原油的降解能力是非常低的,这种污染持续的时间非常久。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石油开采中污水处理的整治,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文中笔者对目前我国陆上石油开采工作中污水的处理流程进行了介绍,并且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相关技术流程就行了简单的分析,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在发展中求得生活环境的保护。希望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为我国的油田开采行业的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我国的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使我国的石油工业技术得到提高和科学、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妍.联合站污水处理监测系统[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2:260.
[2]郭瑞祥.PLC控制系统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8:252.
[3]杨新勇.塔河油田一号联合站污水处理工艺及水质改善[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05:75-77.
[4]王薇,宋淑云,刘冰.油田污水回注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案例分析[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4,05:57-60+8.
[5]杨小琦.基于单片机的联合站污水处理监控系统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