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弢 板俊荣
【摘要】在音乐传播研究中,当人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乐种流变、词曲本体的时空流布或形态衍变时,相比之下对传播类型的关注则显得薄弱许多。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成果更多地集中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方面,人内传播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为例,研究民间俗曲的人内传播问题。笔者概括了民间俗曲信息的人内传播模式,并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民间俗曲信息的人内传播过程。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民间俗曲;人内传播
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它发生在个人内部、个体之间、集体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按照传播的规模和进行方式,一般可将人类的传播活动分为五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可以产生的广泛影响,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影响范围的确有限。因此,在传播学的研究中,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相对并不太受重视。尤其是人内传播,还存在与心理学、神经医学的交集,事实上是传播学研究相对薄弱的部分。但是,人内传播不仅是人的自我需求,也是人趋于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人的本质及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研究人内传播是必要的。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州五大宫调的早期传播活动为例,研究、思考人内传播在民间俗曲音乐的传播中的表现、作用与影响。
海州五大宫调是清代中后期,由盐商从扬州及两淮一带带入海州及其周边沿海产盐区(大体相当于今连云港地区)的民间曲艺音乐。其起初仅在当地垣商、官吏、士人及伶人中流传。道光年间,盐政大变,随着权贵们垄断的海盐经济逐渐衰败,海州五大宫调也慢慢流向街头巷尾。海州五大宫调的“律曲,唯习音韵、知格律的文人作家才能写作;曲唱,也只有明音韵、知格律的文人曲家和一些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的艺人才能掌握;而古代,艺人不能进学校、读书,他(她)们中有一些有文化,是喜爱他(她)们的文人曲家调教的。”[1]因此,“流落”民间的海州五大宫调的操演群体依然较小,主要是在一些略具知识背景的市民中流传。今天尚流传在玩友口中的海州五大宫调、扬州清曲、清淮小曲等歌唱艺术均属于元散曲“曲唱”的遗续。其创作者群体主要是文人,演唱者群体主要是艺人和部分曲家。
近年来,除了民间爱好者和小曲堂的传唱外,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也参与了收集、保护民间音乐艺术的工作。特别是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大众传播媒体给予了不少关注和扶持。今天的海州五大宫调,传播活动类型丰富,传播范围扩大,传播效率提升。其早期传播活动的类型主要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同样被保存下来。由于海州五大宫调对传唱者的个人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传唱群体有限,其传播活动中的人内传播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认知基础上的人内传播模式分析
认知心理学认为,信息在人内的加工过程是通过感官及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来完成的。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被接受后,在大脑中被感知、记忆、整合,凭借经验、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后作出判断,再经过选择之后,根据所要表达意思发出指令,且将储存或经过自己内化整合后的信息调出。
在民间俗曲海州五大宫调中,文人或玩友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官接触到信息——词曲音声后,在大脑中感知其艺术特性。经过反复刺激之后,这些词曲本体便被储存在大脑中,经过长时间刺激之后,大脑对这些信息作出理性分析,形成对其音声个性的心理选择。结合他们之前有关该领域的储存信息,通过心理反应对信息整合之后,最后做出决定,完成信息在人内的传播流程。
在人内传播中,信息交流或交换总是发生于人体内部,是个体的人借助大脑不断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将人内信息传播看作是毫无增损地信息复制,简单地信息流通,或者孤立地信息处理过程,而是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选择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二、社会—个人:基于人格结构理论的人内传播共时性分析
认知心理学解释了信息传播在人内进行的一般规律。但事实上,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相同的外部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个体之后,在前意识、潜意识或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输出的新信息并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是一个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先天的,非道德、潜意识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为适应环境发展而后天习得的;“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人在接受教养之后逐渐形成的,它规定着人的道德标准。简言之,“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完美。”[2]作为一个整体,人格结构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外部信息的刺激下,处于不断地交互、冲突和斗争中,具体表现为冲动与缓冲、牵制与反牵制、激进与内省等矛盾关系。最后三者统一起来作用于人的价值观,进而支配和制约着人的实际行为。由于每个人的先天认知能力、后天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存在差异,“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矛盾关系及协调过程也存在差异,即便输入相同的信息,经过人内传播后输出的信息和产生的行为也就存在差异。
在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播中,人在开始接触这些曲唱艺术的音声或文本时,只是在这些信息刺激的初步感觉中,受到感染,产生了了解或进一步聆听的冲动,即“本我”的原驱力;经过进一步认知和了解之后,便有学习的冲动,在体验中达到“自我”的精神享受,又经过体验学习,达到情感自我的表达,即“自我”的状态。在深受这些典雅曲调的感染之后,“超我”的人格便在深入掌握其词曲内涵的基础上升华其艺术特性,进入达到个性化创作的境界。
当然,“如果人格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在交互、斗争中能够取得平衡,则可以使人达到自身协调的同时,也会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道德标准获得一致。反之,个人的人格则可能是扭曲的,与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3]近年来,随着海州五大宫调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的确定工作逐级展开。玩友在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评价之间得到了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协调。在海州五大宮调的早期传播中,“清曲”、“清曲唱”作为外部信息传递给个体后,如果“本我”人格力量很强,则会视这些词曲为声色载体之一,将其所蕴含的情感庸俗化,进而发展为淫词小曲,流传在茶楼、酒肆、妓院等场合,以供声色享用;如果过分强调“自我”的因素,则会使这些词曲趋于僵化,使其艺术感不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甚者会沦为教条的技术说教;同时,当我们过分推崇“超我”的成分,就会使人不能切合实际,追求虚无缥缈的冥想状态。
弗氏的人格结构理论揭示了各人格组成部分共时基础上的横向关系,在人内传播中偏重“社会—个人”的关系。曲艺音乐艺术作为文本或音声方式存在的信息,在人内传播中,“并不局限于纯粹的认知领域,在无意识领域中也潜藏着很多被压抑的信息,它们异常活跃,这些‘潜信息与认知领域中的‘显信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一起决定人对外界信息的最终反应和输出,即决定人的行为。” [4]
三、历史—现实:人内传播的历时性分析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任何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反复练习的结果。人脑对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强的记录和重温功能。信息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人脑会对当时及之前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整合,之后便作储存。当这些相似或相同信息再次或多次被接受到的时候,大脑就会自然提取以前储存的信息编码,在经过很快解码,完成前后对比,实现了信息的重温。但重温会有信息的损失或错位。重温是信息在人内传播中不断反复的过程,是在多次强化中实现长时记忆。
当然,重温和回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回忆是唤起以前所记录的信息的全部或局部。但重温则是提取了与以前信息本身和与之联系着的相关信息,“记录在人脑中的不仅仅是这件事的事实本身,同时记录的还有与事实相关联的情感。” [5]于是,在重温的过程中,大脑不但将历史与现实的相同信息联系起来了,还将不同时间接收到的相似或相关信息一并联系起来,扩大或深化了信息的再认识。
民间俗曲音乐信息加工过程,与技艺不同,较高频率出现在人内传播过程中的是重温。作为典雅的“曲唱”艺术,民间俗曲是“以词曲的文体(体式、韵断、句式、句读、句字平仄)化为乐体(节奏、旋律等)的‘以文化乐、‘依字行腔的一类唱。”[6]曲牌是在长期操演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可变性和程式性特点。文人在总结、学习前人诗、词等文体的基础上,在人际、群体传播的过程和互动中,结合个人的人内传播,逐渐在文体上形成了内容和风格比较趋同的曲调和文词格式,即曲牌。在人内传播中,曲牌往往会作为一个整体的信息符号被编码。
对艺人和玩友来说,当他们接收到“曲唱”的“音声”时,瞬间即逝的“音声”对他们大脑所形成的印象相对文本的视觉印象要浅,只有不断重温,方可理解。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由大脑发出指令,指挥肌体进行演唱练习。这种始于模仿的行为,在长时间练习后不仅传递和养成演唱技能,还可能最终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表现风格。当艺人和玩友运用已经掌握的演唱技能以“音声”的方式把输出“曲唱”音乐信息时,如果没有受众聆听,仍然属于自我传播的阶段,如果有受众,便从人内传播变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传播形式了。
在重温的过程中,文人、艺人和玩友大脑每次提取的不仅仅是以前储存的词曲信息本身,还有与词曲内涵相关联的情感、经历、情景等。而这些相关信息在人内传播中非常重要,它们以信息群的方式被提取,它们互相作用,共同影响,最后在人内的信息加工过程中综合地发挥着作用。即“只有通过情景的回忆,现在的我才能与过去的我进行交流。”[7]
从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看,信息在人内传播过程中,体现历时性的纵向关系,“存在着‘历史—现实作用。个人早期生活所存贮的信息对于他以后处理加工外界信息具有很大的影响,即个人的历史性信息是内传的一个重要的参与影响因素。这一点正是相互作用心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大发展。” [8]
人内传播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转化过程,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导致了结果有别、增损不一。作为一种传播形式,人内传播往往要受到其他传播形式的影响。以海州五大宫调为例,大众传播出现较晚,受文化政策影响最大;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也因当时的文化政策和价值取向时断时续,人内传播虽然在个体的整体传播活动中出现的频率存在变化,但整体上却是延续的。
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倡导下,地方行政部门的介入,对于海州五大宫调的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力量得以加强,传播类型多元了,强化了对其保护、普及的概念。但是,由于但由于整个文化生态的变化,文人群体的退出,艺人和玩友群体的年龄老化,人内传播弱化了。今天几近衰微的海州五大宫调艺术在人内传播层面上,主要体现为认知和模仿,已经谈不上内省性经验体悟等综合性人内传播的特征了。这种情况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保护和发展将会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参考文献
[1]洛地.词乐曲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23.
[2]陳兰萍.试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和谐人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116.
[3]板俊荣.民族音乐学多位网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D].南京艺术学院.
[4]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73.
[5]T·A·哈里斯.我行——你也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7.
[6]洛地.词乐曲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4.
[7]陈力丹,陈俊妮.论人内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1:11.
[8]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