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月
【摘要】阮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秦琵琶”和“汉琵琶”之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精通音律,最喜爱弹奏这种乐器,并对这种乐器进行改良,同时在演奏技法上也进行了突破。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人们为嘉其功,就以阮咸的姓名正式称这件乐器为“阮咸”。
【关键词】阮演奏技巧;秦琵琶;漢琵琶
一、阮的历史发展
唐代是阮咸发展的鼎盛时期,四弦,13柱已较为完善,并用于《清商乐》和《西凉乐》中。白居易在《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中描写到“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佩玉铮铮。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①表现出阮咸在唐代的兴盛,并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把螺钿紫檀阮咸,这把阮咸四弦,14品,长100.7厘米。唐代的阮咸在众乐器中,主要起着重奏和伴奏的作用,弹奏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一直到北宋年间曾把四弦阮咸增加到五弦,却不称其为阮咸,而称为“五弦阮”,因此便有了“阮”的简称。自宋代以后,阮的发展逐渐衰落。
从1946年开始,无锡华光国乐团在艺术指导杨荫浏先生指导下,制作出有十六品的大阮和小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从1953年起,对各种民族乐器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改良。在北京乐器厂的协助下,王仲丙先生对阮进行了多次的改良。
1955年北京民族乐器厂生产合作社王金波先生等制作出大、中、小阮和低音阮,琴长66厘米~166厘米,面径29厘米~78厘米。1961年,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王仲丙先生不但将大、中、小阮音孔改成圆形,而且还在演奏和推广系列阮的大阮和中阮作出重要贡献。
1987年由西安音乐学院宁勇设计、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李兆霖制作的我国第二代系列阮——宁氏系列阮问世。它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五个品种,琴长66厘米~118厘米,面径28.5厘米~58.5厘米,总音域G1~d4。1992年由宁勇设计、苏州弦乐制作师陈伟制作,琴长48厘米,面径21厘米,音孔呈S形,定弦为d1、a1、d2、a1。
二、阮演奏技巧的发展
为阮的发展做出非凡艺术贡献的林吉良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为阮创作独奏曲百余首,如:《草原抒怀》、《凤凰花开》、《满江红》、《石林夜曲》等填补了阮不能独奏的空白。这些作品在题材、风格、体裁、演奏技巧等方面,均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如今,阮常用的演奏技巧,如:扫拂弦、长轮带音、打带弦以及各种揉弦、吟弦等,大都应用在这些作品中。尤其在《草原抒怀》中运用大量的打带弦、滑音等技巧特点,并首次运用泛音作为旋律演奏,音乐体裁新颖,旋律优美动听。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林吉良先生出版《阮弹拨法》一书,带领阮走向系统科学的道路,突破了阮只能一弹一挑的基本演奏方法,形成了左、右手演奏技法的科学体系,规范了演奏指法和演奏符号。自林先生1970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他先后为专业院校和团体输送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阮专业人才。1978年,沈阳音乐学院首次建立阮专业,林吉良的门生孙伟成为全国首次招收的三名阮专业学生之一,(另两位是中央音乐学院招收)。开创了高等音乐院校设立阮专业先河。自1980年魏蔚考入中国音乐学院、1981年刘波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之后,这个专业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使现代的阮在功能上和演奏技巧上都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82年,周长花在参加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技压群芳,获得各项参赛乐器的第一名,创造了在民族乐器比赛中获得大奖的辉煌成绩。从而为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80年代后期,刘星先生也为中国阮演奏技巧的发展和音乐风格的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优秀的创作才华。所创作的作品涉及交响乐、民族音乐及影视音乐。他曾经创作了颇具影响力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在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上,奏响了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中阮曲目。此曲的诞生为中阮的现代演奏技巧和音乐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中阮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时隔四年后,刘星先生出版《中阮现代技巧运用》一书,对阮演奏技巧的应用进行了移植和创新。在《无所事事》这首作品中,刘星先生首用“K”弦这一演奏技巧,模仿古典吉他音色,与传统乐器阮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以及在《云南回忆》第三乐章中,运用拨片紧靠近琴码的角度,在第二次主题出现的时候,发出明亮而又扁扁的声音,与第一次主题乐句形成音色上的变化和反差。此书收集了不同等级的练习曲以及多首风格多样的独奏曲,这些乐曲的产生丰富了中阮的演奏技巧,充实了中阮的演奏曲目,拓展了中阮的的演奏领域,为中阮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意味着阮乐艺术翻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我国许多音乐院校也先后开设了阮的专业课程,越来越多的专业演奏者对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创新,使阮的演奏技法越来越丰富,表现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形成了从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倍阮的系列族类乐器,简称为“系列阮”。“系列阮”的每一件乐器除了用于独奏外,也可以担任高音、次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声部组合在一起的合奏与重奏形式,技巧繁多,应用广泛。在合奏中阮也常常担任演奏旋律和插曲的主要声部,旋律悠扬、浑厚,具有动听的音响效果。在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型变化、灵活的演奏技巧运用都能突显乐曲的特点。尤其使用揉弦、滑音等演奏技巧时更为阮的音色增加了无穷魅力。
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阮乐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练发展到今天,经过科学的规范,专业性的增强,以及技法的完善到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把阮这件古老乐器变成相对完整的现代演奏乐器。既可以用于独奏,也可以融合进乐队的合奏、重奏以及伴奏中,让这件古老乐器已经换发了新生命的光辉。一代又一代阮乐人的辛勤付出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新生代,鞭策着我们继续为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阮乐发展而不懈奋斗。
注释:
①原著《全唐诗》中,现引用作者岳文《华夏乐韵》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