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秋菊 张晓伟 王志勇 魏小春 原玉香 蒋武生 赵艳艳 张强
摘 要:分别以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的双单倍体纯系‘C28-23 为母本、‘C55-17为父本,育成早熟甘蓝杂交1代新品种‘豫甘5号。‘豫甘5号早熟、丰产,抗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等病害,适应性强。叶球近圆形,生育期65 d左右,紧实度0.67,中心柱长度5.1 cm,不超过球高的1/2,平均667 m2产量3 582.1 kg,商品性好,质地脆嫩,风味佳。2010年3月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适应性较广,以华北地区最佳。
关键词: 甘蓝; 新品种; ‘豫甘5号; 游离小孢子培养; 杂交1代
Abstract: ‘Yugan No. 5 is a new cabbage hybrid cultivar, whose parents are double haploid lines ‘C28-23 and ‘C55-17 induced by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quality, early maturing, wide adaptation, resistance to turnip mosaic virus, black rot and downy mildew. Head compactness degree is 0.67, the center core is 5.1 cm in length less than half of the head height. It takes about 65 days or so from planting to harvesting and has nearly round head with tender, crisp leaves.The mean yield is 3 582.1 kg per 667 m2. It is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in most areas of China, especially in north China.
Key words: Cabbage; New cultivar; ‘Yugan No. 5;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Hybrid F1
1 育種目标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在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再生体系,游离小孢子培养又叫未成熟花粉粒培养,是在单细胞水平上获得双单倍体(DH)纯系的方法。双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一致,可用于遗传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子标记等基础研究。也可用于育种材料的刨新和新品种选育等应用研究[1]。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快速获得纯系的一种有效方法,与常规多代自交获得纯系相比, 具有周期短、效率高、纯系稳定等特点[2]。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获得双单倍体已成为植物快速、 高效育种的重要途径[3]。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作为一种主要蔬菜作物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近年来随着国内周年供应需求及出口贸易的增加,甘蓝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出于甘蓝产业发展的需要,甘蓝遗传育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4]。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课题组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成功的基础上,于 1994年起,进行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 获得大量纯系。为满足市场对优质、丰产、早熟、抗病甘蓝品种的需求,确定选育生育期65 d左右,田间综合抗病性强,风味品质优良的秋甘蓝新品种为育种目标。
2 选育经过
2000年对日本早熟品种‘东洋快速YR(‘C28)和国内早熟品种‘95甘蓝(‘C55)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系列纯系。其中‘C28-23平圆形,成熟期65 d,外叶深绿色,外叶14片,单球质量1.3 kg,中心柱长5.5 cm,结球紧实,整齐度100%,耐抽薹,较抗病。‘C55-17为圆球形,开展度50 cm,外叶12片,叶色绿。中心柱长5.8 cm,单球质量1.1 kg。成熟期60 d,结球紧实,抗病。两者均为自交不亲和系,亲缘关系较远。
2003年春季进行配合力测定,秋季进行田间筛选,共选配5组杂交组合,其中组合早熟,生育期65 d,抗病,折合667 m2产量3 978.5 kg,比对照‘希望增产15% 2004年2005年秋季品比试验,‘豫甘5号(‘C28-23בC55-17)表现早熟,圆球形,抗病毒病、黑腐病和霜霉病三大病害,综合性状优良。
‘豫甘5号2007—2009年连续3年4次参加了全国第6轮秋甘蓝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早熟组),各年8~10个试点9个品种结果,历年平均667 m2产量3 582.1 kg,比对照‘希望增产7.1%,比对照‘夏强增产9.9%,居早熟组第3位。同时繁亲本及良种在各地试种示范推广。2010年3月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国品鉴菜2010018号)。
3 试验结果
3.1 丰产性
3.1.1 品种比较试验 2004年秋季品种比较试验,‘豫甘5号成熟期63 d,圆球形,病毒病、黑腐病和霜霉病无发生或较轻,667 m2产净菜4 022.3 kg,比对照‘希望增产23%。2005年秋季品种比较试验,‘豫甘5号667 m2产净菜3 902.6 kg,比 ‘希望增产14.6%,综合性状优良(表1)。
3.1.2 区域试验 2007—2009年全国区域试验产量:2007年区域试验,10个区试点总平均667 m2产量为3 663.2 kg,比早熟对照‘希望增产6.9%,居第5位;2008年区域试验,8个区试点总平均667 m2产量为3 419.4 kg,比‘希望增产7.6%,比对照‘夏强增产5.2%,居第3位;2009年区域试验,9个试点总平均667 m2产量为3 641.3 kg,比‘希望增产5.7%,比‘夏强增产1.6%,在早熟组位居第2(表2)。
2007—2009年全国区域试验产值:2007年区域试验,10个区试点总平均667 m2产值2 421.6元,比‘希望增值0.4%,居第5位。2008年区域试验,8个区试点总平均667 m2产值为2 551.5元,比‘希望增加6.2%,比‘夏强增加8.1%,居第3位。2009年区域试验,9个区试点总平均667 m2产值为2 079.1元,比‘希望增加2.9%,比‘夏强增加3.2%,居第4位(表2)。
3.1.3 生产试验 2009年生产试验,8个试验点总平均667 m2产量为3 440.4 kg,比‘希望增产7.3%,比‘夏强增产1%,在早熟组位居第3,2009年生产试验,8个试验点平均667 m2产值2 047.3元,比‘希望产值增加3.7%,比‘夏强产值减少1.35%,在早熟组位居第6(表3)。
3.2 熟性
‘豫甘5号从定植到商品成熟平均65.2 d,属早熟品种,与‘希望接近(63 d),比‘夏强(68.5 d)早3.3 d。2007年区试73.1 d,比‘希望略晚,与‘夏强相当(73.6 d);2008年区试61.1 d, 与‘希望相当(59.1 d),比‘夏强略早(63.4 d);2009年区试61.3 d, 与‘希望相当(60.4 d),比‘夏强略早(68.6 d)。
3.3 抗病性
‘豫甘5號甘蓝从品比试验到生产示范,多年表现出对病毒病、黑腐病和霜霉病的抗性均较强,各试点田间无病害发生或极轻,与对照表现相当。
4 品种特征特性
早熟秋甘蓝品种,平均商品成熟期为65.2 d,其开展度较小,叶色绿,蜡粉中等,叶球近圆,中心柱占球高的0.39,叶球紧实度0.67,平均单球质量1.07 kg,开展度48.9 cm×48.2 cm。球高13.2 cm,叶球紧实,质地细嫩,口感略甜,商品性好。‘豫甘5号在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过程中未发现病毒、黑腐、霜霉等病害发生。
5 栽培要点及适应范围
5.1 栽培技术要点
河南省一般6月底7月初播种育苗,定植株行距40 cm×50 cm,667 m2定植3 300株左右。适时收获,防止裂球。
5.2 适应范围
适用于全国同类秋甘蓝产区种植,以华北地区最佳。该品种适应性较好的试点省份有:河南、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浙江等。
参考文献
[1] 董飞,陈运起,刘世琦,等. 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2011(3): 20-24.
[2] 蒋武生,原玉香,张晓伟,等. 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再生植株[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2, 39(4): 398-401.
[3] 张晓伟,高睦枪,耿建峰,等.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育成早熟春甘蓝新品种‘豫生1 号[J]. 园艺学报,2001,28(6): 577.
[4] 杨丽梅,方智远,刘玉梅,等.“十一五”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蔬菜,2011(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