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孟頫“以书入画”的实践及其影响

2015-07-04 20:29陶莎
大观 2015年9期
关键词:赵孟頫

陶莎

摘要:赵孟頫作为元代著名书画家,不仅在书画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修养。“以书入画”是赵孟頫重要的绘画思想理论之一,他将书法的笔势、笔法合理的运用在绘画中,使书法与绘画相融合。“以书入画”的理论思想早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论述,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论深化发展了张彦远的观点,成为元代有代表性的文人书画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而且影响了整个元朝的绘画,也对后世的书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具有更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时代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的现今,多元艺术与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中国画的传统精义所剩无几,为找回中国画主体精神就更要注重书画关系,“以书入画”理论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赵孟頫;以书入画;书画同源

在中国画中书画关系非常密切,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书法最先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书法同源的绘画随之得到发展,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书与画的关系日益密切。我国最早论述书画关系要追溯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了。在书中张彦远明确的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工者多善书”的观点,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书画同源的思想。之后的书画家们提出的此类观点数不胜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理论。张彦远只论述了书画的关系与渊源,主张书画一体,画是由书演化而来的,强调了书画源头的相同,而赵孟頫则具体的说明了如何把书法的笔法、笔势运用在绘画中,增添了绘画的丰富意蕴和艺术表现力。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著名书画家。他主要继承了唐与北宋的绘画技法,提出了许多绘画理论,其中“古意”论和“以书入画”论最为重要,这位著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既备受推崇,又极富争议。他以宋朝皇室之后的身份出仕元朝,受到当时南宋遗民的讽议,在民族气节上倍受诟病,同时又遭到蒙古贵族的猜忌。在蒙古政权统治下赵孟頫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虽身处高位却徒有虚名,他自己也在极其矛盾的思想挣扎中过完一生。不论赵孟頫在史学界的评价如何,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不仅是一位名满四海的画家,还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他提出的思想理论给书画界带来了一场革命,席卷了大江南北,主导了元代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人画发展,而赵孟頫也成为了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的书法师智永、宋高宗,上溯晋唐大家,深得二王精髓,结体妍丽、化繁为简、平整均齐。《元史》中评价过他的书法:“(赵)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四家特别推崇赵孟頫,黄公望更是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流露出对赵孟頫的敬仰,在绘画上受赵孟頫的亲自指点。倪瓒对赵孟頫的推崇也是不遗余力,他的“摇毫动笔长风起,叶藏戈法枝如籀”①正是从赵孟頫的“以书入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从赵孟頫的画作中不难看出,这些书法的特点被运用到绘画上。画面简单恬淡,素静平和,处处透露出优雅的氛围,是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统一,将中国画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赵孟頫是一位全才型画家,不论花鸟、山水、人物或鞍马方面都有所建树,在他的作品中绘画不再斤斤计较于形似的准确,而是通过书法化的用笔更多地去表现笔法运动所带来的丘壑林木、人物花鸟形象的创作。在《秀石疏林图》、《双松平远图》、《鹊华秋色图》、《人骑图》等几幅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书法笔势在绘画中有着完美体现。

《秀石疏林图》是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画中的题画诗也成为画家解释书画关系的依据。这首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清楚明了地揭示了画中所运用的笔法。表现石头的力度和质感是运用了飞白的笔法,简括而流动;画树木则用“籀”的笔法,追求苍老浑厚的效果。这里的飞白是指一种不影响笔迹基本形态的干笔,而“籀”是指籀文,也被叫做大篆。其中八法是指永字八法,通过不同的楷书笔法去表现枝干和叶子的形态与姿态。把画面中的石、木、竹这些自然物象抽象化,成为了书法的具体笔法,摆脱了对于真实物体的描摹,将书法中的点画,线条等视觉因素融汇于画中,从笔尖流露出对自然物象的情感。这首诗体现了赵孟頫对书画关系的深刻认识,将书法用笔提高到绘画用笔的高度,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又可以欣赏到书法的笔墨情趣。

“以书入画”是中国画的精华,也是中国画以线造型,诗书画印结合特点的体现。把书法的线条融入到中国画的血液中,使中国绘画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画种的特殊形式,是更适合中国人的书写性艺术形式。中国画最常见、最重要、最善于表现的形式就是点与线,而中国画的点与线本来就具有书法艺术的特色。中国画的造型可以说是以书法用笔为基础的,中国画中强调书法用笔,正由于书法线条具有丰富变化,完善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增强了中国画的耐读性。

“以書入画”是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与继承,它发掘出了中国画的气韵,加强了笔与墨的联系。运笔速度的快慢、方式、节奏的变化带动了画面的韵律,用笔的疏密快慢,用墨的浓淡干湿直接关系到画面的视觉感受,笔与墨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以书入画”是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和创造,具有无法衡量的艺术价值。

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在时代观念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受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性,想要抛弃书法转而用西方绘画理念和手法来发展中国画。书法与绘画艺术本是同源的,同法的,如今慢慢呈现出分离的趋势,中国画处在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的环境中,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画家却不应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如果没有人愿意花费精力去整理中国画的传统精髓,中国画就无法向前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只有理解“以书入画”的本质,中国画与书法才能完美的融合,才能使他们的融合不抛开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审美特征。中国画家应该从博大精深的传统笔墨中汲取养分,使中国画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只有这样中国画艺术才能立足于本土的艺术土壤发展的更为繁荣。

【注释】

①倪瓒《题曹云西画松石》卷二

【参考文献】

[1]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09-211.

[2]汤麟.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25-48

[3]洪文庆.书艺珍品赏析第五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3.

[4]高居翰.隔江山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5-46.

猜你喜欢
赵孟頫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惭”什么?
赵孟頫《汉汲黯传》
趙孟頫書畫全集
去故宫,看无所不能的赵孟頫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