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昌顺
校园网络社区建设作为一个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校园师生交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尝试,在团队建设、制度建设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观念上需要做很多转变。
校园网络社区是将当前流行的社区网络服务与学校的教育环境相结合,集交流、传播、管理于一体,着眼于促进学校师生及管理者交流的网络服务平台。校园网络社区的建设一方面满足了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师生的网络交流需求;另一方面,校园网络社区也顺应了校园网络建设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建设校园网络社区的关键在于促进校内师生交流,目标是在师生间信息自然畅通交流的基础上营造学校的网络育人氛围。本文主要从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
信息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中以Web2.0网站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高校大学生群体受到社交网络影响很大,社交网络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将教育阵地扩展到社交网络平台,利用社交网络服务更好地开展高教工作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实际工作中,很多老师使用商业社交网络服务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比如,有的老师使用个人主页服务建立个人主页发布信息供学生浏览分享,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有的老师使用在线交流功能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就实际效果而言,社交网络服务可以使老师与学生更加顺利地交流沟通。但是,商业社交网络服务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首先,绝大多数商业社交网络服务是非实名制的,匿名性不仅给老师和学生关系的建立带来了不便,也给管理工作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带来了困难;其次,由于盈利性的需求,服务商经常会变动服务内容,几乎所有的注册条款都会声明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更改服务内容,而这十分不利于需要长期开展的教育工作;最后,商业社交网络中混杂有大量不良信息,真伪难辨的不良信息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校园网络内部建设校园网络社区可以在保留社交网络服务优势的前提下避免商业网站的不足。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校内的网络服务多使用实名制,服务内容相对固定无盈利目的,信息发布受到严格监管,这些都保证了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校园网络社区也是校园网络以人为本发展方向的延伸。校园网络社区立足于师生需求,目标在于促进师生交流及校园内的信息流动,这与校园网络建设工作目标十分契合。
当前环境下,很多高校中都存在着各种BBS网站。师生可以利用BBS网站发布信息,通过“帖子”的形式进行交流。BBS类网站与现今流行的网络应用相比功能单一,其处理对象是以“帖子”为代表的“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隐性的,师生间的交流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技术层面上,“易班”是很好的形式,其以师生关系为核心融合多种Web2.0应用,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如果能将“易班”的技术先进性与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度结合,将技术应用的“本地化”做好,可以使校园网络社区在促进交流活跃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师生的交流需求要求我们建设一个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园网络社区。社区需要立足于服务师生,满足师生间的交流需求,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在交流畅通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虽然面临问题较多,但是从校园网络建设发展到现阶段基础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考虑,我们有能力建设一个严格管理、功能丰富的校园网络社区以推动校园网络建设的进步。
建立校园网络社区目标是利用其社交网络的特点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信息共享,使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学校间信息流畅通。为实现目标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流,信息流的建立与维护是良好网络氛围形成的基础。
网络社区平台的信息集成
校内网络社区作为一个促进交流的载体,信息集成是其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高校中网络资源,既包括已经成型的信息系统,如新闻发布网站、BBS论坛、课程课件资源网站等,也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内的行政管理资源,如教务信息等。校园网络社区的集成工作应该从方便师生获取利用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掘、分享、传递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对广大师生有使用意义的系统。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立足于当前学校本身的网络内容建设现状,围绕社区促进师生交流这一核心目标对社区功能进行设计。在对现有资源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从而避免无用的重复建设,同时现有的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社区平台育人氛围引导
良好的网络氛围应该是对一个学校的育人氛围的体现。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校内BBS上比较活跃的版块都是“交友”、“图吧”、“水贴区”,这类版块的活跃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认可,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表现出了网络育人氛围的不足。一个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的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引导。因此,社区建设应该考虑好高校教师及思政老师如何使用平台有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平台真正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指导、思政教育。
社区平台建设延续性的保证
校园网络社区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当今信息技术进步飞速,新的网络应用形式与技术思想不断涌现,社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活力被一届一届的学生所接受。另外,对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改革也要求网络社区能不断地改变以适应新的需求。处理好这个问题,在保证平台设计之初具有足够技术先进性,为未来系统扩展留有余地之外,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建立起一支可以独立进行社区开发维护的技术队伍,对社区进行持续性的改进与维护。
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工程,一方面要从社区的建设目标角度考虑确定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硬件资源、技术限制、管理水平、人员队伍等客观条件对方案进行折衷,因此社区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网络社区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社区应该与学校建设的大方向相契合并贴近同学老师生活,理想的网络社区应该是同学、老师日常交流的场所。社区的定位应该是为在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交流提供的一个网络辅助平台。
从社区平台定位出发,为使社区达到促进交流的目的,社区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提供丰富的功能。社区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学生,因此社区的形式应当活泼现代,以学生感兴趣的社区网络服务、资源下载等功能为重点吸引学生使用社区平台。对于辅导员等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育工作者,社区应为他们提供简单实用的与学生交流的工作平台。社区还应该保留部分新闻发布等相对传统的功能,使之可以具有校园网络舆论风向标的功能,帮助学校管理层做决策判断。
从不同群体角度分析和明确社区平台建设的定位和功能需求,对于社区平台的建设开发十分必要,只有在明确社区定位和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取舍才能有标准可循。同时将定位作为社区的长期目标可以很好地规划社区建设的短期内工作,使社区建设的计划制定合理有效,如图1所示。
图1 需求分析
以北京化工大学自主建设“胜古朝阳——爱北化校园网络社区”为例探讨社区建设中的技术实践。我们在建设前期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社区的建设需求,在充分考虑平台建设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自己组建学生开发团队,利用现有的成熟的开源技术模块,采用整合、裁剪、扩展的方法“搭建”社区平台。这样的整体建设思路,充分利用当前网络技术成果并保证社区符合我们的实际需求。
平台的选择
对于社区的基础技术平台的选择,主要有两个技术体系,一个是微软公司的产品,主要由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服务器、VS(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及.net开发框架组成,另一个是以LAMP(LAMP分别指Linux操作系统、Apache应用服务器、MySQL数据库、PHP开发语言)为代表的开源技术体系。两个技术体系各有特点,微软公司的产品整体统一,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团队而言学习曲线平缓易于上手,其所有产品集成性好,便于配套使用,缺点是自由度不够,对于比较特殊的需求,如BT (Bit Torrent)下载服务,可供选择的成型产品较少。根据实际需求,从功能的丰富性出发需要开源产品社区的支持,考虑到学校内学生的数量和作息规律需要平台有弹性,另外从社区平台本身的创新性、探索性定位要求社区平台具有很高的扩展性。从需求中可以看到,相比于稳定但是封闭的微软产品,开源产品平台拥有更多的开源组件产品,适当配置可以在相对廉价的硬件上实现高并发访问,因此通过开源产品搭建的平台更加符合我们社区平台建设的实际需求。最终我们选择了LAMP作为社区的基础平台。
系统架构
在校园社区的设计过程中,系统架构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模块类型的选择、模块之间的关系。从构建一个稳定、高弹性、高可扩展性的社区,按照模块内部高内聚,模块之间低耦合的原则进行设计。为保证模块的高内聚,不同于当前流行的提取系统服务的抽象并调用不同的服务构成功能的设计,我们的社区中选择了按照具体的功能划分模块的设计思路。在最终实现上每个版块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处理,模块内部具有模块运行的所需要的完整功能,如图2所示。这样的设计由于各个模块间的功能冗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发维护的工作的工作量。比如,博客模块和新闻模块都有自己独立的页面缓存功能,因此需要独立维护,如果有其他模块也需要缓存功能,无法直接借用只能再给需要的模块进行独立开发。这种设计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认识难度、简化了管理维护逻辑,将模块间的耦合程度降至最低,对社区影响比较大的功能性需求可以通过添加模块来满足。模块间以账号模块的单点登录功能为核心进行耦合,在保证社区需求中要求的封闭性的同时,在系统集成的过程中减少了模块间的依赖,最终的架构设计满足了社区稳定、高弹性、高可扩展性的需求。
图2 平台架构设计
账号系统设计
社区平台的用户群体是在校学生和老师,社区平台中作为诸多模块耦合点的账号模块设计尤为重要。对于一个账号模块需要的核心功能是记录用户核心数据(用户名和用户口令),完成用户身份的验证(单点登录功能)及安全相关的操作(如修改密码、找回密码)。在比较常见的设计中用户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为方便功能调用会使用开发语言构建功能API,实际上是增加了模块的抽象程度,隔离了具体的数据与功能。我们在社区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先进性的必要,认为关键部分的技术选择上应适当超前为未来社区功能扩展做准备,因此对于账号系统功能选择了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轻量目录访问协议)作为其核心协议,LDAP是一组专门用来处理人员数据的协议,其特点是面向人员信息的管理且抽象程度高,这正符合我们实际的需求。实际设计过程中使用OpenLDAP开源项目作为后端保存管理用户数据,前端使用PHP语言构建访问API(Application Programing Interface)以及登录等界面功能,由于抽象独立性由LDAP协议保证,API设计简单并方便与现有的模块以及未来需要添加的模块集成。
个人中心设计
由于系统设计中各个模块分割独立,在系统集成后需要在社区功能的呈现上给用户整体一致的感觉,这同时也是用户体验的要求,用户中心就是实现这样一个功能的模块。为了能增强用户体验的友好性提高用户粘性,用户中心采用类似社交网站的设计,通过“新鲜事”和“消息”功能将好友动态、小组动态、版块消息等通知综合起来以统一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并提供多种信息类型选择及筛选功能。充分考虑当前互联网用户的行为心理,将信息“推送”到其眼前。同时在新闻类信息的定制推送可以使新闻类信息的宣传效果增强。
辅导员博客
从校园网络育人氛围的营造角度出发,社区平台应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便利。针对辅导员具体工作开展的需求,一名辅导员需要面对上百名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学业指导、事务通知等,而就学生方面,如果能同时接触到多名辅导员的提供的指导信息对其成长学习也很有帮助。基于以上需求分析,社区选择了博客的形式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平台。辅导员博客功能上可以发布包括文字、表格、图片、音乐、视频等丰富信息,使平台可以用来传递相对复杂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辅导员博客聚合页访问到包括自己的辅导员在内的各个辅导员发布的信息,并通过博文评论的形式与辅导员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同时在线信息便于积累传承,使得辅导员博客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辅助辅导员开展工作进行思政教育的平台。
资源模块设计
学生对信息类资源如软件、课件资料等具有强烈的需求,学生需要分类清晰,方便下载的电子资源。针对这方面的需求,社区将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下载与BT下载相结合为用户提供电子资源的下载功能。FTP由专门的管理小组进行内容维护,主要定位为提供学生常用资源的下载,针对FTP协议不提供检索功能的特点,社区中建立FTP下载版块提供FTP搜索功能,保证社区维护的FTP资源可以充分地被学生利用的。对于FTP提供资源数量有限的缺点,使用BT下载版块的功能予以补充。BT下载通过一个P2P (peer to peer)下载软件来实现,克服了传统下载方式的局限性,具有下载的人越多,文件下载速度就越快的特点。用户下载后共享给其他人,由于是点对点传播,基于校园以学生为主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不增加服务器压力的前提下为每个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