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世界性的,同时世界各国培养的人才也都可以接纳。没有必要把自己关起来,我们可以把人才引进来,我们自己也可以走出去,这样整个世界都可以是我们的舞台。
2010年由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李康教授介绍,我们组队参加美国UCSB的iCTF国际黑客大赛(一个面向全球教育领域团队的大型在线黑客竞赛),第一年我们的成绩不好,世界73个参赛队伍中我们排名第39名。在那次比赛里,我给我们的队伍起了一个名字“蓝莲花”,莲花在中国文化里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另外许巍“蓝莲花”我也非常喜欢,其中的一句歌词特别体现着黑客精神:“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2011年下半年我出国之后,诸葛建伟接手蓝莲花的组织工作。自从他接手之后,成绩突飞猛进,这是蓝莲花“绽放”的阶段,我认为最大的成功经验是“开放”。2012年,我们决定走出清华大学,从全国吸纳成员,我们当年在全球安全领域的顶级大会Defcon(国际知名的黑客大赛)的成绩是第19名。另一个经验是“合作”。2013年,当时还处在创业阶段的“安全宝”(后被百度收购)马杰先生,在蓝莲花还没有出名时决定赞助所有国际性比赛。
2013,蓝莲花@拉斯维加斯
2013年,我们在Defcon资格赛上取得第4名(亚洲参赛队伍的第一名),并进入决赛。2014年第二次进入决赛,排名世界第5,2015年第三次进入决赛,包括我们在内,今年将有三支华人队伍和世界强队同台竞技。我们实验室的成员组成:宋方睿,清华本科生;陈宇森,当年是浙大本科;朱文雷,清华研究生,现在朱文雷和陈宇森及其他几个同学合作创办了长亭科技。何淇丹,浙大毕业,现在就职于KeenTeam;杨坤,是我的博士生,现在是Berkeley(伯克利大学)安全团队中的一员,进入了美国DARPA(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举办的CGC(赛博大挑战)决赛。他对系统安全或软件安全非常感兴趣,但是我本人的研究背景是网络安全,于是我把他送到Berkeley的Dawn Song教授那里,Dawn Song教授毕业于清华,现在是系统安全领域非常知名的研究者。王若愚,毕业于清华,也在我们实验室有过研究经历,现在是美国UCSB(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博士生,代表UCSB进入到CGC决赛。
2014年蓝莲花团队第二次进入Defcon资格赛,现在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参加决赛共有8位队员,新人包括复旦大学的刘炎明、华中科技大学的樊栖江、浙江大学的张酉夫,等等。
在美国DARPA的CGC项目里进入到决赛的只有七支队伍,其中仅我认识的就有6个中国人或华人参加分属在三个队伍中,其中两个队伍的负责人都是华人教授。那么,从安全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是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学生,还是美国为我们培养了学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wn Song 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虽然就职于Berkeley大学,但同时也是清华的兼职教授。张超博士,毕业于北大,在Berkeley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以后,将要回国发展。我的学生杨坤交流半年后也会回来。人才的培养是融合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培养的人才,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舞台。
蓝莲花是开放的,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在去年BCTF举办完之后,与杜总和其他的业界朋友商量,希望以这种形式举办成一系列的比赛,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一起组织了XCTF比赛。在这一年中包括其他公司的CTF竞赛,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对我们来说,虽然是一个挑战,但是我认为对全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今年收到一个学生发的简历,中间就列举了他参加过一系列的CTF的比赛,我也看到很多公司包括阿里公司也是用这种CTF的方式来招人,现在CTF竞赛在全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人才选拔和训练的很好模式,得到大家的公认。
DefCon2014,@清华NISL
什么是学术型白帽子?可以说基本就是在学术圈中做系统或网络漏洞的发现的这一批人,他们把发现的问题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学术论文一般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发现的问题有创新性、普遍性和重要性。
我们组里第一个学术白帽子可以算我指导的博士生江健,也是和李康教授合作,我们发现DNS协议的一个漏洞,导致一个管理者想删除一个恶意的域名却删除不了,好比身份证虽然挂失了,可是捡到它的人依然能用它干坏事。DNS是上世纪80年代就发展起来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业界没有想到有这样的漏洞。美国国家漏洞库把它收录进去,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安全工作组将它写入2012年度报告,十多个DNS软件发布了补丁。2015年初我访问日本时,日本域名注册机构JPRS工作人员拿到我名片时,首先拼出来的是我们论文的标题。他把我们的论文翻译日文向日本全国发布,还送了我他签名的日文版。
第二个也是我指导的博士生梁锦津,去年发现CDN运营运营商在部署加密协议HTTPS时存在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攻击者可以窃听用户隐私或假冒合法网站。我们的论文发表以后,Cloudflare推出新的服务,可以说是帮助美国人民防御NSA的大规模窃听。
第三个白帽子郑晓峰是硕士生,他的这项研究是从我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开始的,用了两年的时间,论文即将发表在Usenix Security 2015。这个漏洞威胁到众多知名网站包括Google、Amazon等,很多浏览器也受到影响。在发布这个漏洞之前,已经帮助很多中国金融机构修补了安全漏洞,腾讯公司奖励了我们10万元,这也是我们“学术型白帽子”真正从漏洞发现中拿到的一笔钱。
总结我的一些体会。第一,我认为兴趣是驱动目前安全人员一个非常关键的动力,一定要让青年教师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第二,从我自己的苦闷到后来的一些经验说明:需要一个学术的交流圈子。第三,导师给学生指明方向,而后还要向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在一个具体的领域中钻研四五年甚至更久,了解的一定比导师更多,导师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知识进行积累,才能为以后的学生指点迷津。此外,与国外教授的交流、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开放、合作、融合,这是我的核心观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世界性的,同时世界各国培养的人才也都可以接纳,这样整个世界都可以是我们的舞台。没有必要把自己关起来,我们可以把人才引进来,我们自己也可以走出去。回头想想我一开始编的那个故事,真的需要为了保护我们的算盘,把IBM和微软拒之国门之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