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环
作者:孔令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450002。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千百年来高居“诗圣”宝座,享尽尊崇,然而生前却颠沛流离,漂泊一生。四川草堂也许是他漂泊生涯中最安闲惬意的寓居之所,四川也一直因杜甫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曾经在此驻足而引以为荣,四川历代诗人学者崇杜学杜者不绝如缕。千载之后,有一女子,与杜甫曾经栖息的浣花草堂比邻而居,自号“杜邻”,读杜研杜,终生不辍,在中国诗史上留下一段佳话,这位奇女子就是有“蜀中才女”之誉的黄穉荃。可惜的是,对于黄穉荃先生与杜甫的诗歌因缘关注者甚少,实为憾事,因此不辞浅陋,对黄穉荃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状况进行初步的剖析,借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蜀中诗人和女性诗人杜甫接受状况的重视。
黄穉荃(1908 -1993),四川江安县人,又名黄先泽,因故居临近杜甫草堂,别号杜邻,以诗、书、画名世。师从黄节、赵熙诸人,兼收博采,诗学造诣很深。她从小接受私塾教育,最早接触杜甫自然是在童年私塾时期。六岁学诗,三十岁以前已经集诗百余首,然而从黄穉荃《穉荃三十以前诗》来看,早期诗作中显露出接受杜甫影响的并不多,正如其师黄节所指出的,受吴梅村、李商隐、张船山、袁枚四家诗影响较大。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常诵读杜诗,再加上境遇的相似,受杜甫影响日深,在组诗《丁丑秋避寇还蜀杂诗》十四首中显得尤为突出。谢无量先生赞道:“近年尤喜诵杜诗,集中丁丑避寇还蜀诸章,骎骎摩少陵之垒,此非其进境日新月异之证欤!”新中国成立后,对杜甫的研究日益精深,作《杜诗札记》和《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黄山谷诗与杜诗无关涉》等论文,晚年诗歌中,《题陶秋英女士杜少陵诗意图》《题杜少陵形迹图》十二首等更是与杜甫诗心交流融汇之作。纵观其一生学杜脉络,以抗日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接受杜甫影响最深的两个时期,究其缘由,这两个时期她与杜甫的遭遇最为接近。抗日战争开始之际,黄穉荃拖儿带女回川避难,数年后,丈夫因主张抗日被暗杀,国破家亡、漂泊流离,病困交加,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境遇极为相似。黄穉荃说“杜甫经过十余年的艰难曲折,从他自己心灵的愿望和痛苦中,才对屈原有了深刻的了解,产生了凄凉留恋、深切的感情”。还说陈与义原来“也是号称学杜而脱离现实的江西派作家。经受国破家亡,他对杜诗才有了较深的认识”。她对杜甫认识日深也是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分不开的。黄穉荃对杜甫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诗评接受,一为创作接受。
黄穉荃对于杜甫的接受首先见于她的诗歌创作。诗集《杜邻诗存》中,提及杜甫与杜诗者30 余首,化用、引用杜诗者有30 余处,用杜韵者一首,其他很多诗中,也屡屡可见杜诗影响的痕迹。
黄穉荃的诗歌受杜甫的影响是随着她阅历的增多逐渐加深的。早期她喜欢吴梅村、李商隐、张船山、袁枚四家诗,诗作虽然偶有学杜痕迹,但整体上看,秀婉清丽,莹澈雅致,有着闺阁女儿独有的温婉敦厚的气息。虽力图拓展其诗歌气象与境界,但仍不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稚嫩之感。前期诗作如“苍茫万象开,伫立自怡神”(《李渡山顶望江城如画》)化用杜诗“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红豆犹余粒”(《旧蓄鹦鹉脱钅柬飞失怅然赋此》)化用“香稻啄余鹦鹉粒”(《秋兴八首》其八)等,《良宵》中“城郭万家静,峰峦千叠秋”句仿杜甫写阔大之景,更多的是在形式上的仿效。
黄穉荃于1931 年春北上到北平报考北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次远游是她进一步接近杜甫的一大契机。这次旅途见闻悉见于《以诗代书寄筱荃》一诗中,由诗中可以看出,她途经的很多地方都是杜甫曾经游历过的,渝州、涪州、忠州、夔州、巫峡等,这首诗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写景历历如画,恍若眼前,与杜甫纪游诗有几分仿佛,特别是这一段: “涪忠城郭静,萧条气似秋。寇盗无宁岁,谁作生民忧。夔府真孤城,白帝犹高邱。停午过巫峡,连山束急流。崇岩隐天日,险嶂绝猿猱。阴云气滃郁,霁雪清光浮。峰峰争奇峻,烟霞散不收。”笔调雄健浑厚,写景历历如画,是黄穉荃早期诗中显露杜甫影响最深的一首。
《惊奉晦闻先生赴音遥奠四章》皆为五律,感情真挚沉痛,与杜甫的以《八哀诗》为代表的悼人之作的表达方式极为相似,如其四:“身后何能说,忧来独断肠。乱深邦国瘁,痛到哲人亡。风义平生事,文章万丈光。荣名付青史,归櫬海山苍。”将斯人的亡逝放在国运日衰的背景下,阐明黄节对于中国文化承继上的贡献,与自己的哀思痛惜、黄师的名留青史和逝后寂寞等情绪交织在一起,感情由于几重的堆叠而显得格外浓厚,赵翼《瓯北诗话》评杜甫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黄穉荃也是如此。
《题百稧室主人藏益府兰亭石刻拓本长卷》与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韩愈的《石鼓歌》相类,借文物的坎坷浮沉说世事的沧桑巨变,充满了历史的苍凉感。
《题陶秋英女士杜少陵诗意图》 《题杜少陵形迹图》十二首睹画思人,用诗为一代诗圣谱写了一篇小而精辟的正传。 《题杜少陵形迹图》分别写杜甫的齐鲁之行、长安十年、独奔行在、同谷困顿、营造草堂直至舟中病故之事,每一首诗都展开一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并细心体悟杜甫当时的心境,将自己对杜甫的同情和杜甫的悲欢打成一片,与杜甫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对话,无深入骨髓的同情是很难做到的。
黄穉荃的杜诗评论集中于《杜诗札记》及《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黄山谷诗与杜诗无关涉》两篇论文之中,内容涉及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杜诗的渊源与影响、杜甫生平与交游考证、杜诗品评和对后人论杜文字的评论等几个方面,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黄穉荃对杜甫的生平、交游进行了细密的考证,认为杜甫赴东川不是为了避徐知道乱,无第二次赴东川事,杜甫卒于代宗大历五年冬的岳阳,杜甫的交游中,李白是性灵之友,房琯、严武、高适、贾至是政事之友,郑虔、苏源明是道义之友,其他人不过是东道或谈宴之友。黄穉荃还对杜甫赠李白诗的时间作了一个排序。考证正是黄穉荃的强项,考证时,她从考察原初文献的可信度入手,将数种文献和杜诗反复比对,又引入杜甫诗歌进行诗史互证,从中得出最为接近真相的结论。很多结论现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她对杜甫交游的论述显示出她学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是对相关作品系年的考证,一方面是对杜甫及他的朋友们性情人格精神的探讨,而后者需要的更多的是诗人的敏感与对生命个体的直觉把握。
黄穉荃的杜诗观在现在看来,有的已经成为共识,有的显得比较保守而不再新鲜,但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愁读杜诗探凤髓,萧条异代不同时”!黄穉荃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接受中,创作接受与诗评接受互为表里,诗歌中渗透着她对杜甫的深刻了解,诗评又从诗歌创作经验出发,形成了她诗人与学者双重身份的独特接受方式。中国女性诗人与男性诗人相比本就不多,而女诗人中酷爱杜诗,并既能作诗学杜,又能做杜诗研究的更是屈指可数,黄穉荃正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对杜诗的独特接受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注释:
⑩赵翼: 《瓯北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