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之选杜与罗振玉《杜诗授读》

2015-07-04 00:46孙浩宇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选本杜诗唐诗

孙浩宇

作者:孙浩宇,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副主任,130031。

选唐诗与选杜诗者代不乏人,这是唐诗和杜诗研究、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编选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传播,更是编选者的一种情志需要。且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传播,更是载道、载情的社会文化与个人精神的薪火。一般而言,选唐诗者必选杜,此外还有大量专门的杜诗选本。杜甫的儒家精神、诗史特征尤其是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及忠君思想构成了杜诗独特的气质。杜诗言志,读杜、选杜、步韵、集杜诗、集杜联包括抄写、书写杜诗等等,历代学杜之人多有借此种种方式以言志者,借老杜之酒杯浇个人之块垒,这是编选杜诗的丰富意味,而这也体现出杜诗伟大深广、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选杜本身也常会超越诗学的自身内涵,而体现编选者的情志与背景,罗振玉的《杜诗授读》即是如此。

笔者看到关于民国时期唐诗选本的期刊论文有两篇,一是胡光波的《二十世纪唐诗选学概论》,一是宗瑞冰《民国时期唐诗选本选型论》。前者用四分之一篇幅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唐诗选本,对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附列的33 种选本略作分类,强调了闻一多《唐诗大系》的创新价值;宗文是针对性研究,旨在分类,其“包孕”型选本的提法较有特点,又因其分类包括翻刻的旧选,故范围稍宽,据称所经见“有七八十种之多”。2014 年诞生两部民国唐诗学博士学位论文,但并不以选本为研究对象。其中任晓勇博士对部分选本略有介绍,因只是作为背景,故亦不出孙先生范围;赵耀锋博士虽未对应地列出目录,但有个统计表,查民国时期唐诗选注本有51 种,1933 年至1939 年43 种,而仅1937 年就有27 种,这个数据耐人寻味。本文所论《杜诗授读》编行于1938 年,亦先为说明。

一、关于民国时期唐诗总集选杜情况考察

民国时期各种唐诗集子刊行不断,就总集而言,从诗学继承、演变的角度,似不必拘于民国之新选。本文考察对象以是否选杜为准的,包括旧选翻刻、旧选新编、新选等三种情况。旧选翻刻主要收在《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国学基本丛书》等几套丛书中,如《乐府诗集》、邢昉《唐风定》、王士祯《古诗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读本》、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姚鼐《五言今体诗钞》《七言今体诗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席启禹《唐诗百名家全集》等多选杜诗。此中流传最广的是《千家诗》与《唐诗三百首》,以后者论,据尹雪樵《﹤唐诗三百首﹥版本知见录》,查民国时期刊行达27 种之多。旧选的大量翻刻反映了民国诗学的繁荣与审美倾向,王士祯、沈德潜、姚鼐、曾国藩包括《唐诗三百首》对民国诗学影响很大。旧选新编更可看出部分旧本强大的诗学生命力与影响力。以吴遁生《十八家诗钞》、俞陛云《诗境浅说》、毕志扬《唐诗韵释》为代表,吴本是对曾国藩本的再选,俞、毕两书都依据《唐诗三百首》,俞本诗意讲解到位;毕本凡例写道:“本书附作诗法一章,不尚空谈,力求显豁,要在引起读者作诗的兴趣。”“吾国旧体诗,最重韵格。本书每字注平仄,每句标韵目”,可见其旨意在于引导学诗。

第三类是民国时期之新选本,《唐诗选本提要》所例举33 种即属此类,另外像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徐声越《唐诗宋词选》等合选本亦不妨列入考察对象。从类型上,其中多数是用于学习或普及的读本,像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等不妨视作高级读本。另外还有一类值得关注,如蒲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朱炳煦《唐代非战诗选》(1933)、俞衣冰《唐代边塞战争诗》(1936)、中华书局《非常时期之诗歌》 (1937)等,有特定而明确的思想意图和时代涵义,富有继承传统、引导文化、鼓舞精神的味道。以前本为例,蒲生于1900 年,1920 年编行《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之时正为清华学生,当时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蒲本一出,屡屡再版,大概也因为其中强烈的文化争鸣意味。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亲为作序:蒲君瑞堂因为现代青年,抱了新体诗的迷信,把古诗一笔抹杀;特地选了唐人的白话七绝一百首……”蒲自序: “现在的学生,受了些影响,免不得有两个误解:一、诗就是文,一定不要韵或律;二、前人的诗,都是旧,腐败,没有文学底价值,所以不必或不屑去读。” “我的主要意思是:一、引起初读诗者底兴趣;二、表明前人底诗,很多有保存的价值;三、帮助初学新体白话的同伴,立个标准,创个体格。”这种诗选富有文化关怀的意味,虽非己作,却同样具有编选者意志,具有文以载道的精神,富有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其实,藉选本以表达编选者个人的情志与关怀,着眼选本的思想文化张力,是我国选本文化的一个传统。这也是关注民国时期选杜的一个思想方法所在。

以下选举若干本子,考察其选杜之情况。高步灜《唐宋诗举要》成书于1920 年代末。1930年代为唐诗集子编行高峰,选五个名家普及选本:吴遁生《十八家诗钞》 (商务印书馆1935年)、徐声越《唐诗宋词选》 (正中书局1936年)、潘德衡《唐诗评选》(柳原书店1937 年)、吴遁生《唐诗选》(商务印书馆1937 年)、胡云翼《唐诗选》(中华书局1940 年,成书于1936年),这部分本子除了传播知识,更有加强爱国传统、鼓舞民族精神的意味。另有闻一多《唐诗大系》(上海开明书店1948 年)。

唐宋诗举要 十八家诗钞 唐诗宋词选 唐诗评选 商务唐诗选 中华唐诗选 唐诗大系选杜诗数148 52 26 153 45 51 99选诗总数619 425 499 1868 530 430 1413编排方式 分体、作家 分体、作家 按作家 按作家 分体、作家 按作家 按作家编排次序五古、七古、五律、七律、长律、五绝、七绝(标明)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绝(标明)无依据《全唐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七古(标明)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诸本选杜有三个特点:一是考虑现存杜集作品的总体比例,倾向于古、律二体,绝句多是聊备一格,而古与律中一般又以五言居多,此中《唐宋诗举要》略显例外;同时在古与律比例的倾向上又分为三种:如《唐宋诗举要》《唐诗大系》重古体, 《十八家诗钞》如同《唐诗三百首》重律体,而商务本与中华本的《唐诗选》又选择取篇均衡。二是杜诗选取比例均较大,体现了晚清以来崇杜的主流风尚。吴遁生依据曾国藩再选,在作家作品数量上做了平衡。但因曾国藩宗杜,故吴选杜诗仍然最多。高步瀛“曾经受业于吴汝纶,从学术的系统来说,是一个清末的桐城派的古文家,因此他的诗论不免继承了桐城派的观点。在注释中除了引用王士祯、沈德潜等人的见解之外,并且大量引用了桐城派中姚南青、刘大櫆、姚鼐、方东树以至曾国藩、吴汝纶等人的言论。” (出版说明)由此, 《唐宋诗举要》中杜甫地位也自然突出。《唐诗评选》也是个选杜蔚成规模的本子,其杜诗仅少于李白,但亦是李杜并称。其序言称: “杜甫则悲壮沈郁,工力猷劲,铺陈时事而常带箴规,感怀民生而悲观独绝。思家伤乱之作,则语挚情真,即物寓兴之篇,则细腻精致,谪仙以下,堪称独步。诗至李杜,可谓众体兼备,陵轹古今矣。” 《唐诗宋词选》有诗词合选本的特点。从选诗数量上较为均衡,除杜甫、岑参、韩愈各26 首外,李白33 首,王维29 首,刘禹锡、孟郊、李商隐各24首,韩偓23 首。是书编选略例讲: “本书为中等学生读物,选录作品,偏重文字明畅,内容充实,气象峥嵘,意趣新鲜者,过于神理绵邈,格律精严者,不得不加割弃,故所选篇什,并不能代表每个作家……本丛书另有乐府诗选,故唐诗中各家乐府所选极少。”其选诗考虑到编著对象阅读能力,并不以彰显诗学风貌为首要。另书中《唐诗宋词略说》评价杜甫较为允当: “各体皆备,与李白的多作古诗和绝句不同。就风格而论,也是无所不有。”至于李商隐、韩偓作品选入较多亦是诗词合选本的特点。三《唐诗大系》虽是白话选本,但却极有特点。闻一多先生是唐诗专家,对杜甫尤其下过功夫,有《读杜丛钞》传世,其本选杜亦成规模。而有意思的是,闻先生虽被称为新派学者,但在体例编排上却极谨严,次序仍旧例。另外以选本观照,吴遁生先后编选《十八家诗钞》与《唐诗选》,在选杜上可看出区别与联系。胡云翼是唐诗研究专家,与吴本比,其《唐诗选》先作而后出,在体例编排上也略作区别,其中选杜比例也略大。

二、关于民国时期杜诗选本的考察

民国时期杜诗选本的旧本翻刻也有多种,如《金圣叹批选杜诗》《杜诗精华集解》。亦有属于旧本新编的,如高剑华《杜甫诗选》依据曾国藩,张廷贵《音注杜少陵诗》依据沈德潜。关于民国选本统计,周采泉先生例举13 种,张忠纲等先生又补充两种:虞和钦《杜韩五言古诗类纂》、俞平伯《杜诗从约》。除此以外,笔者还知道三种:一是李大防《杜诗约选》(1935),此本其实周先生在附录《近人杜学著作举要》已透露线索: “《杜诗约选序》,李大防,1935 年7 月安徽大学文史丛刊一卷一期。”查,此本为油印,字体较草,多有漫漶处。形制为竖排,有眉批、笺注,是旧式,印行在1935年,系李在安徽大学任教所编的教材。按,李大防(1869—1939),字范之,四川开县人(今属重庆市)。其父李宗羲曾任两江总督。李历在河北、安徽为官,任安徽省政务厅厅长、安庆道尹,后淡出仕途,任教安徽大学,七七事变后归川。李善诗词,与姚永朴、徐英、陈家庆等相往还,并曾组织诗社。李于诸子多有著述,有《寒翠楼集》《老子姚本集注》《庄子王本集注》《墨经集解》等传世。阿英《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选其七古《哀韩篇》一首,可见经世之心。李旧学功底扎实,诗宗汉唐,尤推重杜甫。《杜诗约选序》讲:“杜诗为万古不祧之祖,此古今能诗者之所公认也。仇兆鳌曰,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知人论世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重教万世也。刘熙载曰,杜之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少陵以前律诗,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前后或不相管,摄实由于古体未深耳。少陵深于古体,运古于律,所以开阖变化,施无不宜,综仇刘二氏之说观之,则杜诗之本末表里昭然洞见。诚知杜之深者也。杜之前自汉魏以达唐初,风气日变,体格日备,得杜以集其大成。元稹志其墓曰,……元氏此论,识者皆无异辞。杜之后,唐宋诸大家靡不由杜脱化而出。”李论诗继承多于创新,一如其创作。

一种是《杜诗授读》 (1938)。第三种崔俊夫《杜甫诗》,1948 年1 月上海大中华书局出版,属“国学珍本名家诗钞”。该本选诗300首,不标明分体,按古今体依次排列,白文无注,亦无前言后记。

这些杜诗选本大致分为新旧两类:一类如中华书局《杜诗精华》 (自修文学书),该本初版于1915 年7 月,至1928 年10 月已再版14 次。该书板式有眉批,篇尾有点评,一如各种旧本。例言讲:“杜集清奇浓淡,各体具备,兹编以学生适用为宗旨,故采辑诸作,取其与风雅骚人相表里者,既存少陵之真,藉见诗学之正。少陵夔州以后诗,评者谓其生硬颓秃,故于五言古体,所收从略,惟七言近体,则如秋兴、诸将、咏怀古迹等篇,夔州以后尤工,兹编惟善是择,初无成见。五言长律,少陵扩至百韵,稍觉冗复,概不入选,七绝一体,集中不多,亦非擅长之作,特取数首,以见一斑。圈点专取精神团结处,评释专取段落分明,用意微远,及与史书印证处,属稿之初,参考评点诸家,要折衷于归愚,一代宗匠,其所发明,最便初学,编辑之旨,实在于兹。排次之法,先五言古诗,次七言古诗,次五七言律诗,次五七言绝句。”讲明择选要旨、排次之法、评注之则,言杜诗风貌亦简赅。

一类以傅东华《杜甫诗》为代表,该书在白话文运动、“整理国故”之后,其初版于1934年3 月,多次再版,语言为白话文,诗从全集中选出,为编年体,其形制、格式对后选者影响很大。傅能创作,一度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复旦大学教授,曾编行中学国文教科书多种,译有《飘》等外国小说。其于李杜有系统研究,之前即著有《李白与杜甫》 《李白诗》。该书导言是一篇系统的《杜甫论》,成稿于1927 年,文章述及杜甫行迹、创作、诗歌及思想特点。“(杜甫)绝对不像那种明哲保身的隐遁主义者,也绝对不像那种否定一切的超世主义者;他只认得‘现实’,他没有一般诗人的那种理想境界;他认定现实是不能避免的,所以从不想到去寻觅他的桃花源,也从不肯苟且安乐,而甘心跟现实奋斗到底……其所以能成一个真正的儒教信徒,则又因他具有一种博大、深厚、普遍、充实的同情之故。这种同情是他先天具备的,绝不是虚伪的……杜甫的诗境,曾向政治、历史、社会方面特别开拓。”这段话恳切地揭示了杜诗的思想价值,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一颗真实、同情、“毕生遑遑、席不暇暖”的赤子之心。至于选择标准、体例,也在凡例中讲明: “本编专供学生读阅,故所选皆取典实不过浓重而诗意易于领悟者。但集中最著名的作品,为了解作者的人格及艺术所不能不读者——如壮游诗等——则虽典实稍显浓重,亦均入选。……杨西河采集各家之长,著为杜诗镜铨,详略得宜,释义精当,兹编注释,大致从之。”虽为普及读本,但此书规模、体系都较为完善,注释多从旧注,缀以白话,解放后的诸多选本约略似之。

三、对罗振玉《杜诗授读》的考察

1、《杜诗授读》的被忽视

该本被忽视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一代硕儒罗振玉学术成就斐然,在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写本与敦煌学、内阁大库档案、金石学与古器物学、经学与古文字学诸领域都有突出贡献;其立足旧学,擘开新学,学术地位不容忽视;其对多种文献的系统整理对中华文化贡献很大,相形之下,其诗名及诗学造诣便显得黯淡。二、该书成于1938 年6 月的伪满洲国,前此罗振玉一直追随逊帝溥仪,汲汲于仕途,此时已从伪检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会长退居林下,其文化维新、政治守旧的行径也每为时人目为“汉奸”。故此书的流布与影响在一诞生便打了折扣。

2、《杜诗授读》的特点

《杜诗授读》 (下简称“授读”)诞生的时间有两点值得关注,一、其时罗氏已退居辽东,而1930 年代恰是唐诗印行的高峰,罗编行此书不免有着一定的民族与时代文化背景。杨启高认为,唐诗影响了现代民族诗派,“斯派作诗,以振奋中华民族为主,于民族生存之大剧场,独具掀天揭地之气概,首绍周民族诗之风雅颂,次崇汉魏六朝之咏怀与纪事诗,次承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论诗之趋向,以诗歌合为人而作。祖杜是一般风尚。”可见杜诗的时代价值;二、此时罗已为暮年,仕途已划上句号,而其投身伪满、遭人唾弃,当已幡然自省,这段蹭蹬的为宦经历亦难算成功,诸多况味交集于心,其推出此书亦当有特殊的个人情志,在其后《陆诗授读序》中有段夫子自道:“先大夫(指罗之父)又问,两家诗(指杜诗与陆诗)汝试举汝最服膺之章句为何?予对曰:杜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陆诗外物不移方是学,窃慕斯语。……今回溯往事,匆匆垂六十年,自愧毕生无所树立,而其事则可以诏我后人。予既手录杜诗百余篇以授长孙继祖,更录放翁诗二百余首,为《陆诗授读》,而书童年所致疑、所渐悟之往事于卷端。”。“授读”印行的意图亦当注意,虽然罗在序言中称“将以传之家塾、贻我后人”,但该书却并非私人印制,而是以满日文化协会《东方国民文库》第十编公开印行的。

“授读”形制上并无创新,其按古、律、绝排列,选诗145 首,分体、规模与《唐宋诗举要》这样的合选本大体相当,数量也只是傅东华《杜甫诗》的半数强。可以说,无论是篇目还是评注,其匠心都在于“选”,所谓“手录杜集,约之又约,得百余篇,付长孙继祖,集录前人评注,编为一卷。”从体裁上,“授读”律重于古,五言重于七言。综观其注释,虽径择旧注,但原则略似《唐诗三百首》凡例:“凡诗中所咏邑里山川古迹,必稽之前藉,参以唐志,又实以明地志及大清一统志。盖陵谷既迁,名号数易,非本诸唐志,则不知所自来,非证以今名,则不复可寻考,兼而列之,庶几览古之一助。”其评点则以五七言古体最为密集。其中征引评点有四条的两首:《北征》《新婚别》;有三条的5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羌村三首》《哀江头》《洗兵马》《秋兴八首》,这些都是杜诗中习见又常选的名篇。同时还有并不征引任何评点的42 首,几近全本的三分之一,其中多耳熟能详的名篇,但整体上透露出一种孤寂、落寞、惆怅的味道,一切尽在不言中,或许与选者的处境与心情不无关联。以其编排在一起的“一组五律”试作考察:

《遣怀》: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夜》: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

《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客夜》: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亭》: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萤火》: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景物描写清冷、萧索、压抑,充满了主观色彩,而透露的情感也满是孤单冷落、老大无成、飘零无依、倦客思归的惆怅。其中“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虽是出自老杜之口,难不成毫无罗氏之“心”乎?而“暗飞萤自照”几乎亦可视为罗氏之自况。考虑到“授读”为公开印本,罗的自明心迹不免有些可怜。

四、罗振玉的诗学思想

注释:

①胡光波《二十世纪唐诗选学概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年第1 期。宗瑞冰《民国时期唐诗选本选型论》,泰山学院学报,2015 年第1 期。

②赵耀锋《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2014 年西北大学博士论文,73 页。

③高步灜《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2月,卷首。

④周采泉《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12 月,目录。

⑤张忠纲等《杜集叙录》,齐鲁书社2008 年10 月,504 页。

⑥杨启高《唐代诗学》,正中书局1935 年5 月,393 页。

⑧罗振玉《杜诗授读》,满日文化协会1938 年6 月,卷首。

⑨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6 年7 月,卷首。

⑩《游龙门奉先寺》《望岳》《赠卫八处士》 《贫交行》《悲陈陶》《观打渔歌》《冬狩行》《阆山歌》《缚鸡行》《忆昔二首选一》《登兖州城楼》《春日忆李白》《送远》《春夜喜雨》《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选一》《滕王亭子二首选一》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不见》《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杜位宅守岁》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选三》《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选二》《野望(清秋望不极)》《遣怀》《夜》《客夜》《客亭紫宸殿退朝口号》《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选一》 《南邻》《客至》《恨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宿府》《阁夜》《返照》《春归》《复愁》《八阵图》。

猜你喜欢
选本杜诗唐诗
唐诗赏读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考述(下)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
唐诗赏读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