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绝对成本说。他认为当两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如果成本不同,那两国就应该放弃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而选择生产成本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那两国都可以从中得利,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但他并未解决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进行贸易的问题。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则走出了这个困境。他认为只要两国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进行贸易。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后世有关自由贸易的学说都以它为依据。当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只所以很快被世人接受,也是因为当时英国非常需要欧洲各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这个理论正好应运而生。
在古典贸易理论之后的是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为代表。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不同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比例也是不同的,一国应该密集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并将其出口以换取本国缺乏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而趋于均等化。这个原理在最初一直被各国奉为至宝,后来被里昂惕夫推翻。里昂惕夫通过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美国应该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那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品,它的劳动资源匮乏,应该进口劳动密集品但是事实上它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品,史上称之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之谜。它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了解释里昂惕之谜的理论和观点,从而带动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诞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理论。它的代表理论是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主要考虑人力技能和技术创新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而第二群是为了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诞生的,被称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代表理论为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它们是对国际贸易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的理论创新。
如果说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只是对自由贸易进行的最初的系统研究,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则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扩展,那么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进一步创新了自由贸易理论。正是这些自由贸易理论家世世代代的传承,将自由贸易的理念和目标深入人心,才使它成为各国制定贸易政策推崇的目标。
二、贸易保护理论的学说和观点
尽管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直以自由贸易理论为主线,但是,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最早的学说——重商主义,却是典型的贸易保护理论,即古典贸易保护主义,其后又经历了新古典贸易保护主义、超保护贸易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等多个阶段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古典贸易保护主义分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迅速建立发展和欧洲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当时欧洲各国生产的产品国内市场可以完全吸收消化,所以没有寻找海外市场的要求。国家政策为积累国内财富和奠基现代工业服务。各国分工程度很低,贸易往来非常有限,相互的互补性不强。所以此时,欧洲各国纷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市场,寻求资本财富的国内积累,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
新古典贸易保护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是汉密尔顿和李斯特。汉密尔顿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阐述了他关于贸易保护的观点。他强调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贸易政策,更不能将自由贸易政策做为国家长期的战略政策。一国应该实行保护政策使得国家实现稳定和生存,并在此经济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继汉密尔顿之后,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针对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自由贸易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未完全建立时,应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免于受到别国工业的猛烈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是政策的上上之选。在此时期,全世界的关税水平开始上升,各种贸易壁垒也继续出现。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时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刚刚发生,西方经济处于大萧条中,这时的垄断资本主义也处于迅速发展中,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主义开始盛行。他认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是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即通过看得见的手——政府对经济贸易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凯恩斯的超保护主义延承了他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逻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明显的国家主体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理论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向贸易非自由化发展的倾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布兰德等人,他们倡导战略性贸易政策,其理论基础是战略贸易理论。它更加体现了国家的主权性,强调国家利益,贸易政策逐渐系统化。虽然GATT及一些国际贸易组织纷纷建立,给贸易保护主义以极大的冲击,但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经济活动却从未间断过。
作者简介:
殷琪(1979-),女,汉族,西藏民族学院讲师,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