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炼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提出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件专门提出要强化金融创新功能,发挥好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通过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助力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驱动的“双引擎”,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金融: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
创新活动的特质决定了必须依靠充足的资金投入。不论是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还是创新成果转化,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重大技术的自主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看,不论是新能源开发、新材料研制、信息化发展还是智能化突破,无一例外需要新投入。尤其是重点产品的研发、生产,前瞻性概念产品的研究、试制等都需要巨额资金。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需要资金投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如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技术和研发力量可节省赶超时间。但并购也需要资金,特别是一些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技术团队和实验室,市场估值往往非常高,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后盾,大多只能错失良机。
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更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据测算,高新技术创新要经历实验室成果、中间放大实验和产业化3个阶段,其资金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可见资金实力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真正付诸实践。如我国在第六代集装箱船开发后不久,就研究掌握了建造第七代集装箱船的知识产权,但受制于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一直未投入生产,只能高价从海外订购。后来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才真正得以投产。
技术创新需要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支持。高风险性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之一。据研究,美国企业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只有20%-30%,仅凭创新者一己之力,显然难以承担如此高的风险和资金需求量。我国储蓄率高,有比较充裕的资金,关键要研究形成有效的渠道和风险分担机制,引导资金进入创新领域。
因此,创新作为一项高风险和资金密集型活动,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齐投入、共创新。
政府要支持创新,这是基础。美国在科技大爆发前60、70年代的科技投入中,政府资助约占一半,而当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是来自企业。因此,政府既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也要拿出真金白银,提高政策“含金量”。可采取试点推广政府购买计划,财政拨款设立产业创新基金,组织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投资等方式,充分发挥中央统筹社会各方力量的独特制度优势,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金融业要加强创新,这是助力。金融要支持好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动,首先自身要创新。历史和国际经验证明,一系列金融制度、市场和工具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创业投资、纳斯达克等金融制度创新,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的存在,都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资金基础,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金融创新:创新战略的有力抓手
金融创新首先要坚持两个原则。
其一,实体经济的需求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历史上,信用货币的出现、商业银行的诞生、投资银行的蓬勃、支票制度的推广、信用卡的普及等,都是非常成功的金融创新,它们无一不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阶段需要。一旦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就会迷失方向、无序发展,积累巨大风险,最终殃及经济体系。次贷危机就是典型例证。
其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要取得基本平衡。我国金融体系正处在市场化改革之中,金融市场发育仍不充分,许多创新活动仍然受制于融资难问题。要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结合当前我国需要,现阶段,关键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调动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自营就业者和农户等各层次群体积极性,但他们正是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主要群体。因此,需要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小微金融机构。推动这些机构良性、可持续发展仅放开市场准入是不够的,一方面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解决中小型银行资金来源、筹资成本等问题;另一方面机构自身也要创新,促进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业务对接。
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创新。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传统金融也要主动利用现代科技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如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更直接、广泛、及时捕获市场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偏好,促进服务提质增效。政府机构也要借机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并着力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向公众开放更多相关资源。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支持重点优先领域创新。当前,我国要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战略还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不少重点优先领域的发展还需要大量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或市场机制融资都不现实。政策性金融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应积极承担起支持前瞻性、战略性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及应用科研成果,扩大重点产业国际市场份额的作用。
在这些方面已经有许多成功实践。如中国高铁在运营之初,效益和舆论压力都比较大,正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介入,通过提供长期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其得以渡过难关,现已形成完整铁路网络,并成功走向世界。又如中国船舶工业,过去是大而不强的典型产业,近年也在政策性金融鼎力支持下,逐步从低端迈向中高端。目前,中国造船企业已经能够建造巨型原油轮、液化天然气船、大型矿砂船等绝大部分高技术船型。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策性金融可作为的空间很大。
(作者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