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2015-07-02 20:43赵海霞宇海英
科技资讯 2015年7期
关键词:机械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赵海霞 宇海英

摘 要:该研究针对近年来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基本情况,从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实验基地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构建专业大类平台、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开放,秉承开放性和目标导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面向生产的设计、制造与技术应用的本科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机械类 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71-02

1 概述

21世纪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超过百所专科及高职院校通过合并成为新增的本科院校。这类新型本科院校提出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1]。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这一特色,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课程的教学更能体现学校“应用型”的特点[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毕竟时间还不是很长,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在学科特色与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不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面的问题,以进一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具有创新应用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改革

目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工作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能力还不够,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较差,工程意识还比较薄弱。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目前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核心,构建了专业大类平台、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大类平台是在机械类专业平台上,建立机械、自动化与车辆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围绕工程技术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进行课程建设。多专业方向指注重以专业方向模块来紧贴社会需求,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紧缺情况,我院机械专业开设了数控、自动化和模具三个专业方向,针对这三个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和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课程体系包括有三个层次:专业类内共建共享的专业基础平台、专业类内相互支撑的专业方向性课程、专业类内相互匹配的专业特色性课程。这样的柔性课程体系既保持各专业自身特色,又最大限度实现专业融合。专业类内共建共享的基础性课程群包括《机械制图》、《电子电工学》、《微机原理》、《三维CAD应用》等;专业类内相互支撑的多专业方向性课程群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传动》、《控制工程原理》《电气控制与PLC》、《汽车结构》等;专业类内相互匹配的专业特色性课程群包括《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汽车电控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等。

通过建立以突出专业综合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强化共性,突出个性,培养出基本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机械类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融合能够使得毕业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与专业技能,同时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丰富的学生科技活动也可培养学生综合的机电工程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将体现出更好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授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在课堂上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自身见解;同时通过聆听老师与其他同学的意见获得信息反馈,通过不断地训练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巩固了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3]。学院积极推进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的学习为导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职场环境体现了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3];项目式教学一方面指基于项目的专业课程群改革,另一方面指单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目前机械专业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装备设计》、《数控技术》、《CAD/CAM》等核心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项目成为学生专业教育的主线,实现基于项目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改革。例如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机械产品为项目载体对学生进行相关实训。从对专业的认知实训到对机械产品的拆装测绘、制图表达、基本理论基础的学习,并依次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三维建模与工艺加工制造、数控加工仿真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工程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学习工程方式,将机械类专业相关课程学深、学透。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问题导向”教学从教学模式视角出发,把问题的创设看成是首要的课堂设计任务,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创设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归纳提炼知识点,构建一种问题氛围[4]。让同学们每进入一个课程的学习中都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机械专业学生学习完成《机械设计基础》后,会依次进入《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装备设计》课程的学习,课程之间的连贯性极强。在机械设计基础中学习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并以一级或二级减速器产品的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实训;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中则提出问题:如何将自己的设计产品合理的生产出来?如何将各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并进行装配检验?怎样选择加工机床和夹具、刀具?如何减少加工误差保证加工精度等?这时学生扮演角色从设计师变身为工艺师进行问题的解决。当在进行机械装备设计的学习中,则提出问题:如何将自己选用的机床、刀具设计出来?工件的输送装备又应如何选用设计?学生从之前制造课程中作为机床的使用者变身为机床的设计者,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也进行多次转换,各门课程在学生的头脑中能够融汇贯通的[5],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则鼓励各专业课程到实验室中授课,在实验中传授理论。如我院《液压与传动》、《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已经做出试点,离开教室进入实验室进行授课,从教室中面对PPT到实验室中直接面对实验设备,同学们感性认识更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深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力争更多专业核心课程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

另外校企联合也是专业努力推进的教学模式。选择性组织1-2门课程,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与相应企业联合,积极引入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到企业现场进行授课与训练,同时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这样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院积极推进的教学改革。

4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实验基地建设

应用型本科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部分。为秉承递阶式、开放性和目标导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本科机械类创新性人才,更需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

该院实验基地的建设在保证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基础上,同时秉持充足的开放性。以机械类专业学生为主,组织学生参与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并对全学院所有专业开放,有创意、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都可以申报创新实验项目团队,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平台。实验基地优选能够提出技术创意与创新思路的学生团队,实行项目、导师与学生三方融合,由专业导师或导师群进行多方相互选择并由专业导师或导师群进行引领并指导完成各实验基地中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申报中,不绝对以学生考试学习成绩为参考指标进行筛选,申请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性、兴趣、特长和能力将是重要参考指标。实验项目滚动运行,参与的学生可以是各年级的学生逐年递次加入,每学期开放一次,接受申请,也接受退出,在运行过程中允许自然淘汰。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完成自己的课内与课外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穿梭于各实验室,参与各项科技创新项目。

5 结语

面向生产的设计、制造与技术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械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改革研究要注重创新意识培养,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推进学生在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岗位意识、有新意、有干劲的学生,让学生拥有敢想敢干大展拳脚的决心,不但从理论基础而且从意志品质都能成为企业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成家林,谈淑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4(25):54-55.

[2] 刘祥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67-69.

[3] 杨传森,李晓晖.面向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4):79-83.

[4] 薛继东.“问题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3):76-78.

[5] 赵海霞,李晓晖,王珺.应用型高等院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讨[J].科教文汇,2012(6):54-55.

猜你喜欢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机械制图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