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纪
19岁奔赴朝鲜战场
1932年,解秀梅出生在河北高阳县于堤村一个贫苦农家。小时候家里很穷,刚刚9岁那年,她就成了当地抗日游击队的一名小通讯员。站岗、放哨、送信,次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她还曾经机智地把一个汉奸引入游击队设好的口袋,使这个汉奸乖乖地当了俘虏。抗战胜利后,解秀梅又组织妇女支前拥军,是当地有名的积极分子。
家乡解放后,解秀梅积极参加本村的业余剧团。在演出、读报中,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她。她决心像刘胡兰那样报效祖国。1950年2月,不满18岁的解秀梅正式被批准参加人民解放军,成了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一名队员,终于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
1951年,解秀梅所在的68军奉命入朝作战,在连续18天的艰苦行军中,解秀梅和男同志一样,负荷30多公斤的东西跋山涉水,不仅没有掉队,还始终把身体弱的战友王喜斌的挎包和三四公斤重的米袋子放在自己的肩上。
文工队员除了行军打仗外,还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有时还要陪首长到前沿阵地慰问演出,危险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有一次,她们刚要演出,就遭到敌机的轰炸,幸好没有伤着战士,倒把乐器都炸飞、炸坏了。飞机刚一过去,她们就拿碗筷、脸盆当乐器,边敲边唱。她们把在粉碎敌人秋季攻势中的战迹和英模事迹编成文艺节目,把歼敌500余名的特功班、一级英雄李凤林、反坦克手李瑞山和军政双全指导员魏振宗的事迹,在前沿阵地广泛宣扬。当同志们行军疲劳之际,她们就出现在队伍面前鼓动宣传。
特别是解秀梅自编自演的《小快板》,更受到战士们的喜爱:“路程70里,小伙咱们比一比。背的东西不算重,50斤重称得起,走起路来快如风。叫同志,你来听,号角响起炮声隆。叫同志,你莫停,到战场上要立功,消灭鬼子援朝鲜,留取丹心照汗青,照汗青!”《小快板》消除了战士的疲劳,振奋了战士的精神,鼓舞了战士杀敌立功的斗志。
在炮火纷飞的阵地上,她们除了做好战地宣传外,还经常到前线包扎所去抢救和护理伤病员。她曾经冒着敌人的炮火从阵地上背回一个又一个的伤员,她还不顾个人安危到山上去挖野菜,背柴禾,来弥补后方供给的不足。
1951年11月下旬,朝鲜半岛冰天雪地,奇寒无比。当时,上级派她和文工队的几位同志代表师首长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后来解秀梅发现伤员还排队,原来所里人手少,忙不过来。她就向政治部提出申请,要求暂留在手术室里帮助工作,获得了批准。在手术所的日日夜夜里,她把身心全部倾注在对伤员的护理上。
手术室位于赤水里附近一个山脚下,十余间破旧的茅草房就是临时手术室和病房。每当伤员抬进所里,她就急忙把伤员的鞋子、袜子脱下来,然后,用双手紧捂着伤员冰冷的脚,或把伤员的脚放在自己的袖筒里取暖。
这天,解秀梅正忙上忙下、体贴入微地做伤员的工作。突然,房门开了,抬进来一位二十五六岁的男重伤员,两条腿已经冻得僵直,脚冻得像冰溜子与鞋都冻在了一起,人也昏了过去。袖筒里暖不过来,她以真挚的战友情怀,毫不犹豫地解开自己的棉衣,将伤员冰冷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此刻,全屋的同志都为她的精神感动了,有的暗自流泪,有的竟哭出了声。过了一段时间,由于伤员得到这位女同志的体温,他醒过来了。当他睁开眼睛一看,“啊”地一声,这一切他全明白了,他马上本能地缩回自己的双脚,钢铁般的英雄也不禁感动得流出了热泪,并挣扎着要坐起来。解秀梅立刻上前止住说:“别动,躺下!”接着,她将伤员的鞋和袜子脱下来,用温水给他洗脚后,又在冻伤处扎上药棉布。这位战士得救了。
“情到最真已无言”,解秀梅的举动使在场的伤员们既惊讶又感动,纷纷和她握手,表达杀敌决心。
解秀梅还和文工队的战友把英雄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忠于祖国的事迹编成故事、快板和唱词,为大家表演、唱歌,鼓舞了大家的战斗意志。
不顾敌机轰炸,舍身救伤员
后来我军的后方阵地被敌人发现了,经常派飞机来轰炸。11月30日下午1时许,解秀梅刚从山上打柴回来,忽然来了6架敌机,疯狂地向手术所所在的村庄进行轰炸和扫射。她扔下柴禾,急忙冲进屋呼喊同志们隐蔽。当同志们全部撤走后,她才转身向外跑。
敌机仍在接二连三地低空俯冲。此时,紧挨着手术所的房子被炸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解秀梅猛然想起排长李永华伤势严重,动弹不了,很可能来不及转移。她不顾生命危险,毫不犹豫地再次冲进手术所找到他,不容分说,把李永华背了出来。
刚背出门外不远,只听“嘭!”“嘭”!两发汽油弹落在屋顶上,草房子顿时被大火吞没了,燃烧剂溅了他们一身,瞬间,她和李永华都变成一团火,解秀梅放下李永华就地一滚,脱下棉衣捂李永华身上的火,又背起李永华向防空洞跑。
越跑越觉得身上沉重,她两脚发软,眼睛发黑。这时敌机疯狂地向他们俯冲扫射,子弹“嗖嗖”的打在他们周围的石头上,直冒火星。李永华急忙说:“放下我,你快跑,不然我们俩就都没命了!”解秀梅坚定地说:“不!我的任务就是保护你。”当他们走出50多米时,突然,一枚炸弹从他们头顶呼啸着落下来,情况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解秀梅在放下李永华的同时,一骨碌又转身扑在他的身上。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弹片、石头、沙土满天飞扬。解秀梅的棉袄被弹片打破多处,石头把她身上崩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胳膊也被打得鲜血直流。她爬起来,一看李永华一点儿也没伤着,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解秀梅立即背起他继续往山上跑,终于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一场灾难过去了,李永华望着满身都是血迹的解秀梅,感动得热泪滚滚,泣不成声。
解秀梅这个动人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前线的每个角落。指战员们无不敬佩她的献身精神。战后,解秀梅荣立一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也由此成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154名一等功臣中唯一的女战士。
1952年1月,解秀梅被选派参加志愿军第二次归国代表团。彭德怀同志走到解秀梅身边,握着她的手笑着说:“小鬼,不简单呀,有点花木兰的味儿。”l月18日,代表团到达北京,之后她随代表到祖国各地作了千余场的报告,激发了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情,国内掀起了向前方英雄学习,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的热潮。
1952年5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和朝鲜人民军访华团,要在中南海接受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接见安排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一直跟随在毛泽东身后的中南海摄影记者吕厚民发现,毛泽东的脸色那天一直很凝重。他知道,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已经在朝鲜战场牺牲了,此时肯定勾起了毛泽东的失子之痛。
在代表们向国家领导人献花时,一名年轻的女文工团员代表观光团到毛泽东跟前献花。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年轻的女文工团员为毛泽东献了花并握了手之后,竟又突然情不自禁地扑到毛泽东的怀里,紧紧拥抱着毛泽东,并且激动得泪流满面。
吕厚民尽管亲眼目睹过无数次毛泽东接见客人的热情情景,却从来没见过毛泽东被一个年轻姑娘拥抱的动人场面,他很惊奇,也很受感动,于是他立即按动快门,拍下了这张极富人情味的稀世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拥抱毛泽东》。
如果不是在特殊情况下,任何人都不敢有这样的举动。想想看,当年的毛主席可是全国人民仰望的救星和太阳啊!一个年轻姑娘敢当众拥抱太阳,需要多大的胆量,多大的勇气!那么,这位在众目睽睽之下,敢于大胆拥抱毛主席的女文工团员是谁呢?她就是——解秀梅: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荣立一等功的女文工队员。
解秀梅荣幸地代表全体志愿军战士向毛主席献花后,主席还亲手在解秀梅本子上写下三个大字——毛泽东。代表团返回朝鲜后,10月25日,金日成元帅在平壤接见了解秀梅。授予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解秀梅的父亲解铁,曾参加祖国派出的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他在68军的阵地上意外地见到了女儿解秀梅,一时间,父女俩相逢在朝鲜战场这一幕喜剧,被志愿军战士传为佳话。解秀梅的事迹曾多次在各大报刊广为宣传报道,还被编成了歌剧《解秀梅》。当时在朝鲜战场深入生活的著名作家巴金以此为素材,并结合在朝鲜所见所闻的其它英雄事迹,创作了小说《团圆》,以后又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为和平”。每当我们听到这支歌时,就很自然地想到电影《英雄儿女》,以解秀梅为主要原型而创造的主人公王芳的英雄形象,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转业后甘当无名英雄
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解秀梅来到张家口,被组织选派到解放军某兵团所设的一所速成中学(地址在桥西教场坡)学习文化。消息很快就在山城传开,许多单位邀请她去作报告,不少中小学的学生主动上门访问,约她一起座谈联欢。解秀梅总是那样热情地予以接待,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解秀梅那时仅21岁,她身穿一套旧军装,军帽下边垂着两条小辫子,圆圆的脸上整天堆着笑容。每天工作完以后,就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有了空闲时间还抢着给同来的战友洗衣服,帮助饭店服务员搞卫生,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当时的速成中学,要在两年的时间里学完初高中的主要课程,学员们的任务是很重的。解秀梅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挤出时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起其他同学来,她的担子重得多。
1955年,解秀梅从速成中学毕业回到部队,第二年就转业到地方工作了。她曾在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任团区委书记, 在山东临沂国棉八厂任党委副书记。1976年定居石家庄后, 在地区兴华印刷厂任副厂长,后因病离职休养。多年来,这位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从来没有主动向人讲述自己往日的辉煌,而是心甘情愿地过着平平静静默默无闻的日子,周围的许多同事和街坊邻里还不知道英雄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
直到1994年,《解放军生活》杂志社编辑尚方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准备追访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主人公原型。她邀请在《英雄儿女》里扮演王芳的八一厂演员刘尚娴一起去寻找解秀梅。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解秀梅,因患多发性脑梗塞正昏睡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的病床上,由于医药费拮据,使治疗陷入了困境。
当时,解秀梅在患多发脑梗塞、老年性痴呆症前后3次住院。在这长达6个多月的治疗中,耗资金数万,欠债3万多元。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医院“不得不”下达停药通知单。此事传开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记者对这一焦点问题进行了访谈。该节目在1994年12月10日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委领导和许多群众相继到医院去看望这位英雄,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件及捐款纷至沓来。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更是尽职尽责精心治疗和护理,同时还邀请省第一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前来会诊。但是由于解秀梅病势沉重,医治无效,于1996年1月30日与世长辞。告别了她为之献身的、她无限热爱的党和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