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克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提问 学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39-01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贯穿学问始终的是数学思维与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方法,把握要点,抓住难点,逐个攻克,强化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巧妙地设问、引问与提问,由“问”点拨思路、指导方向、找出问题、纠正错误,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动向,理清教学思路,规划教学程序和步骤,在思维转折处、疑难困惑处、承上启下处、知识网络发散处展开有效设问与引导,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并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历史典故、数学趣题、名人故事、科学发展动向、新旧知识矛盾、多媒体教学方法等综合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展开科学探究与互助实践。
例如,学习《有理数》相关知识时,笔者借助“填幻方”创设游戏情境:“3×3幻方中,如何将1~9这9个正整数填入幻方中,使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和都为15?如何填入-4、-3、-2、-1、0、1、2、3、4这9个数,使得幻方中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数字和都为0?”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中正、负有理数与0的相互关系和用法,深入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
二、巧妙以问引问,促进联想思考
巧妙以问引问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问的有效路径。把握提问时机,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与探究,由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切入口。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自主思考、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由此,实施以问引问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基础、个性特点等,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巧妙设计问题,以问题促进联想与思考,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强化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关知识时,教师以复习的方式提问:“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AAS、ASA、SSS、SAS、HL(S为边、A为角、H为直角边、L为斜边)”。之后教师提问:“相似与全等的关系如何?”学生找出“相似是大小不一定相等,而全等大小也相等”这一差异。由此,教师以问引问,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方法,并沿着问题逐步深入探究,进一步引发思考、融会贯通。
三、设置合适梯度,有效引导思维
基于新课改中全面教育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受,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提问梯度,由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问题的引导、指导与分析。除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梯度,还需要遵循数学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合适梯度,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强化数学科学思维。
例如,学习《圆》相关知识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提问梯度,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与证明方法,基础好的学生需要延伸到圆与直线、圆与圆以及圆与其他图形的相关证明、推理等。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将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系统。通过逐步设问学习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以及圆与圆内含、内切、外切、相交、相离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重视能力生成,鼓励循序渐进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拓展数学思维,重视能力生成过程,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拓展与迁移中发现契合点与连接点,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例如,引导学生将“轴对称”与“旋转”中的中心对称知识相结合,由已学的轴对称变换、轴对称性质逐步深入到探索中心对称的相关性质。教师提问:“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旋转与这两者有何关系?”“图案设计中应遵循什么原理?”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连接点,找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由此强化学生的能力生成,进一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疑问来”。通过“问”的学问,使思路清晰,脉络畅通。教师应坚持新课改理念中的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科学设问、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思路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与实践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