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张 峰,许关利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二元复合驱在江苏沙7低渗透油藏的研究与应用
张 莉1,张 峰2,许关利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针对江苏油田沙7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开展了二元复合驱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研究。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均表明,二元复合驱在低渗透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室内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11.3%~14.2%,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驱(5.4%)和单一聚合物驱(9.7%);矿场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井口注入压力上升了3.8 MPa,纵向层间矛盾得到改善,5口生产井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
江苏油田;沙七断块;二元复合驱;低渗透油藏;矿场试验
低渗透油藏由于存在启动压力,地层能量补充困难,油井产能低,水井注入压力高,“注不进、采不出”矛盾突出[1-2]。同时,低渗透油藏物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平面、纵向动用不均衡,水驱采收率较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较大[3-4]。
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储量规模较大,目前动用储量为15.3×108t,占中国石化总动用储量的25.3%,由于低渗透油藏开发难度大,目前水驱采收率仅为21.7%,因此需要转换开发方式,探索新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目前,二元复合驱在高渗透油藏得到了工业化推广应用,矿场试验提高原油采收率10%以上[5-7]。二元复合体系在低渗透油藏能否正常注入,驱替效果如何,本文以江苏油田沙7低渗透油藏为例,开展了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油:江苏沙7脱水原油和煤油配制的模拟油,模拟油黏度为2.0 mPa·s。
实验用水:江苏沙7模拟地层水,其矿化度为15 000 mg/L。
实验温度: 83 ℃。
注入能力:将直径为2.54 cm、长度为10 cm、渗透率为50×10-3μm2的岩心模型饱和模拟配制水,水驱至压力平衡(P1)后,注入1 000 mg/L聚合物或1 000 mg/L聚合物+3 000 mg/L表活剂的二元复合体系,待压力稳定(P2),转注模拟配制水至压力稳定(P3),记录各个阶段模型两端的压差,其中P2/P1为阻力因数,P3/P1为残余阻力因数。
驱油效果:将直径为2.54 cm、长度为30 cm、渗透率为50×10-3μm2左右的岩心模型饱和模拟配制水,饱和模拟油,水驱至采出液综合含水率98%,注入0.3~0.4倍孔隙体积(0.3~0.4 PV)的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或二元复合体系,后续水驱至综合含水率98%以上,计算各驱油体系的采收率。
1.2 聚合物筛选
从聚合物分子量和黏度关系曲线看(图1),相同浓度下,聚合物分子量越大,聚合物溶液的粘度越高,驱替液与水的流度比就越大。但是,从聚合物注入性能室内实验结果看(见表1),低渗透条件下,高分子量聚合物的注入压力较高,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后,压力一直保持平稳,残余阻力因数与阻力因数相差不大,说明高分子量聚合物溶液在岩心模型中形成了堵塞。
图1 聚合物分子量与黏度关系曲线
例如,渗透率为43×10-3μm2的4#岩心模型中,水驱注入压力为0.025 MPa左右,注入1 000 mg/L分子量1400万的聚合物溶液后,注入压力达到0.35 MPa,计算阻力因数为13.9,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后,注入压力一直保持在0.35 MPa左右,残余阻力因数与阻力因数相当,表明聚合物溶液在岩心模型中形成了堵塞。
表1 不同分子量聚合物注入性实验结果
综合考虑聚合物的黏度和注入性,低渗透条件下,聚合物分子量选择600~900万较为合适。
1.3 二元体系注入性能
为考察聚合物+表活剂二元复合体系在低渗透条件的注入性能,室内实验进行了单管封堵能力测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水驱压差为0.03 MPa左右,注入1 000 mg/L聚合物+3 000 mg/L表活剂的二元复合体系后,压差逐渐上升,最高上升到0.75 MPa,注入压力是水驱压力的25倍左右,表明二元复合体系能够改善低渗透油藏的水油流度比,具有一定的封堵性。后续水驱阶段压差逐渐降低至平稳,计算残余阻力因数为16,说明二元复合驱没有发生堵塞,注入性能较好。
为了进一步考察二元复合体系在低渗透油藏条件下的注入性能,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江苏沙7断块沙7-33井开展了单井试注试验,图3为沙7-33井注入曲线。试验期间,该井日注入量18 m3/d左右,井口压力为23.5~24.5 MPa,注入正常,计算视吸水指数为0.18 m3/(d·MPa·m),与试验前水驱阶段视吸水指数相近,说明二元复合驱在低渗透油藏具有一定的注入能力。
图2 江苏沙7岩心注入实验压差曲线
图3 江苏沙7-33井注入曲线
1.4 驱油效果实验
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低渗透条件下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低渗透条件下,二元复合驱效果好于单一表活剂驱和单一聚合物驱,说明低渗透条件下二元复合体系仍然能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表2 不同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统计
2.1 试验区概况
江苏沙7断块油层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23%,平均渗透率为51.5×10-3μm2,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82,原始地层压力为20.8 MPa,原始地层温度为83 ℃,地下原油黏度为2.14 mPa·s,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原始地层水矿化度为24 534~26 069 mg/L,钙镁离子含量为374 mg/L,目前产出水矿化度为14 938 mg/L,钙镁离子含量为87 mg/L。该单元于1994年投入开发,目前综合含水为85.1%,采出程度只有21.3%,水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小。
2.2 矿场注入方案
考虑油藏的非均质性,为减缓驱油体系在油层中的“指进”和“窜流”, 设计阶梯型三段塞注入方式。第一段塞为前缘调剖及牺牲段塞,注入0.1 PV(PV为注入孔隙体积)1 200 mg/L聚合物溶液;主段塞注入0.25 PV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3%,聚合物浓度为1 000 mg/L;后续保护段塞注入0.05 PV浓度750 mg/L的聚合物溶液。2012年8月实施矿场注入,到2014年4月,累计注入孔隙体积0.12 PV。
2.3 实施效果
驱油体系具有较强封堵调剖能力,最明显的表征是注入井压力上升和吸水剖面得到调整。从注入井压力变化情况看,井口平均注入压力从18.8 MPa逐渐升高到22.6 MPa,上升了3.8 MPa,说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油藏运移过程中形成了有效的封堵。注入井口黏度为4.0~8.5 mPa·s,平均为5.3 mPa·s,与地层原油的黏度比为2.4。
纵向上层间矛盾得到改善,原来吸水少或不吸水层位吸水量增加,原来吸水多的层位吸水量明显降低,各层吸水更加均衡,见表3。
表3 江苏沙7-31井剖面相对吸水量 %
5口生产井于矿场实施3个月后相继见到降水增油效果,试验区综合含水率由见效前的85.1%下降到目前的80.3%,下降了4.8%,日产油量由见效前的16.1 t上升到目前的20.9 t,日增油1.3倍,见图4。由于矿场试验仍在实施中,试验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江苏沙7为窄条状低渗透油藏,见效生产井均为双向受效井,单向受效井和边井还未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需要加强矿场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和未见效井潜力分析,及时跟踪调整,促进边角井见效。
图4 沙7断块二元复合驱生产曲线
(1)江苏油田沙7断块低渗透油藏二元复合驱适应的聚合物分子量为600万~900万。
(2)确定的二元复合驱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室内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10%以上,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驱和单一聚合物驱,优于同等注入量下聚合物驱效果。
(3)二元复合驱在江苏沙7断块取得了初步效果,井口注入压力上升了3.8 MPa,纵向层间矛盾得到改善,5口生产井见到初步降水增油效果。二元复合驱是低渗透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1] 李阳,曹刚.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123-126.
[2] 蒋利平,李茂,姜平,等.综合考虑启动压力和压敏效应的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研究——以涠西南凹陷L1段为例 [J].中国海上油气,2009,21(6):388-392.
[3] 刘华,张宁生,王志伟等.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J].钻采工艺,2004, 27(4):38-40.
[4] 皇海权,吴天亚,孔柏岭,等.河南油田化学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1):95-97.
[5] 由庆,于海洋,王业飞,等.国内油田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进展[J].断块油气田, 2009,16(4):68-71.
[6] 孙焕泉.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 33(3):262-266.
[7] 吴刚,王志强,游靖,等.高温低渗透砂岩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2,34(6):97-99.
编辑:李金华
1673-8217(2015)01-0128-03
2014-08-20
张莉,高级工程师,1974年生,1999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三次采油研究。
国家重大专项“高温高盐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2011ZX05011)部分研究成果。
TE35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