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名片
姓名:曾侯乙编钟
出生年代:公元前433年之前(战国早期)
现居地:湖北省博物馆
有这么一件儿古代乐器——曾侯乙编钟,被国内外的文物专家惊叹为“改写了音乐史的稀世之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文明古国的象征”……这些名号大得压死人,可是先秦时期出土的编钟已经有100多套了,凭什么让曾侯乙编钟占尽了所有的风头?
个头儿大,年岁老
曾侯乙编钟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倍受宠爱,是因为它在世界古代乐器里个头儿最大?还是年岁最老?
要论个头儿大,曾侯乙编钟根本比不过欧洲教堂里的管风琴。基本上教堂有多大,管风琴就能造多大。再看看曾侯乙编钟的个头儿,呈90°相接在一起的两副架子,短的那副也就2.73米高,3.35米长,长的也只有2.65米高,7.48米长。
这个头儿跟古筝、古琴、琵琶、箫、笛子之类的乐器比,确实很大。可跟管风琴的身材比,只算是矮个子。
不过呢,管风琴诞生于公元前225年,而曾侯乙编钟在公元前433年之前就出生了。论年岁比管风琴年长200多岁呢。
不过在编钟界,曾侯乙编钟并不是最老的编钟。早在我国商代的中、晚期就已经有编钟了。只不过是三五口青铜钟串在一起,论规模,它跟曾侯乙编钟的65口青铜钟的组合可没法比。
武士扛钟架
其实,曾侯乙编钟不光规模比商代甚至其他编钟大,就连精美程度都让其他编钟望尘莫及呢!
钟架的柱子都是铜做的,若要都是圆柱形的那就算不上精美了。
这不,工匠们把柱子设计成了带刀武士的模样。武士们穿着长袍,袍子上的褶皱都清晰可见。看来还真是花了心思做的呢!
铜柱上架着的木头横梁上雕刻着各种花纹、几何图案、文字。木头横梁两端的铜套上也雕着蟠龙纹。
虽然听起来这套编钟的装饰非常花哨,不过幸好与编钟青铜色搭配的是赤、黑、黄三种颜色,所以看起来更显庄重。
战国“音乐书”
对于乐器来说,年岁、个头儿、装饰都不是最重要的。
乐器嘛,要能演奏出动听的曲子才算是好样的!
曾侯乙编钟的这大大小小65口青铜钟能敲出动听的曲子吗?
不管好听难听,都得先敲敲看,可是怎么敲?敲哪个部位呢?
细心的考古学家们打算先研究研究曾侯乙编钟上刻着的3755个字。这些字有的刻在钟身上,有的刻在钟的挂钩上,还有的刻在挂钟的横梁上。
仔细分辨过意思后,考古学家们发现它们有的是指钟的编号,有的标示着钟主人的名字,有的指示着钟的音色、敲击位置,还有的记载着音乐理论知识。这些散落铭刻的文字竟然构成了一本战国“音乐书”。
考古学家们欣喜若狂,纷纷大呼“稀世珍宝”。
大家如此高兴只是因为知道了编钟的敲击方法吗?当然不是啦!考古学家们通过这些文字发现我国古代的音乐家非常了不起。他们竟然在2000多年前就研究出了如此复杂的音乐理论知识。这足以证明我们中华大地也是音乐起源和发展的圣地!
小发现,大进步
这么说,要是没有曾侯乙编钟上的那些文字,咱们国家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就毫无地位了吗?
那是当然!
虽然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造出了各种材质的乐器,对音乐方面的理论研究也一直都有古书记载,但都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体系。
再加上考古学家之前也没发掘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古代乐器来证明我国古代的音乐家造诣精深,于是有的专家就英雄气短地认为,古代我国在音乐方面的研究水平很低,那些在古书上出现的音乐理论知识都是从古希腊流传过来的。
堪比现代钢琴
多亏曾侯乙编钟在1978年重见天日,要不,还不知道我国的古代音乐家们得受多少年的委屈呢!
不过编钟上的文字写得再好,也证明不了曾侯乙编钟演奏起来就一定很动听啊!
毕竟战国前期的青铜冶炼技术跟现在的没法比,所以音准、音色不如现代的乐器也很正常!
可是考古学家和音乐家们给曾侯乙编钟测音以后都惊呆了。
音乐家们发现,曾侯乙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宽广,只比现代的钢琴少了一个八度。用它来演奏中外名曲完全没有问题。
这怎么可能?
影响编钟音色、音质的因素太多了!比如,钟的尺寸、钟的厚度、各种金属成分的比例、金属熔化的火候等等。
别的不说,单单这个金属成分的比例就很难把握。
大家都知道青铜是铜、锡合金。如果含锡量少,钟声
就会单调刺耳。可要是锡放多了,钟又容易破碎。怎么办呢?只要适当地加点儿铅进去,就可以让声音不那么刺耳,而音色也更加柔和。
古代工匠们技艺非凡,竟然把曾侯乙编钟的含锡量控制在12.5%-14.6%之间,含铅量控制在1%-3%之间。这样的合金比例让曾侯乙编钟音色、音准想不好都难!
要调音,锉后背
手艺再好,要保证编钟出炉的时候音色、音准各个一流也不可能。那怎么办?总不能造好了,敲一下,音不准,又扔回炉子里化掉,再重新铸造吧!
考古学家们猜想会不会是把钟体上的那些小凸起或者钟的挂钩锉一锉,就会让钟的声音发生改变。可是呢?考古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发现根本没用。
后来,大家发现编钟敲击部位的背面有被锉过的痕迹,结果发现这就是调音的地方。
音色不美锉一锉,音准不好锉一锉。三锉两锉,编钟就调音完毕能够演奏了!
五人乐队
要演奏曾侯乙编钟这么个大块头,一两个人可是不够的,得五个人才行。
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古学家当年在发掘曾侯乙编钟的时候在编钟旁发现了六根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撞钟木棒。
考古学家们推测,三位乐师每人手拿两根丁字形木槌敲击中层和上层的中小号编钟,还有两根撞钟木棒,另两位乐师一人一根,用来撞击下层的大号编钟。
想想看,小号编钟高音清脆,中号编钟圆润醇厚,大号编钟深沉浑厚。这种级别的音乐会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到的!
这话确实没错,所以这套编钟的主人就是一国之君哦!
这位国君统领着曾国,姓姬,名乙。他兴趣广泛,文武双全。不但擅长作战,还对乐器制造和音乐理论研究颇有兴趣。他四十几岁去世时,还把心爱的乐器编钟带到了墓葬里,使得它能完整地留存到今天。
虽然如今曾侯乙编钟已经不再属于某一个人,可是想听听它的声音也不容易。像它这样国宝级的乐器,可不能随便用。从出土至今,它只发过三次声,最近一次是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国家才特批它演奏过一次哦!
本期“我在现场”答案:
干净的吊灯上只找到了亚历山大的指纹,这不符合常理。从整洁的房间可以看出,凯瑟琳是一个爱干净的女人,肯定会经常打扫卫生。这样的话,屋子里所有的用品上都应该留有她的指纹,包括吊灯。
两个沾过酒的酒杯,仅有一个有红酒的沉淀物,说明凯瑟琳在往自己酒杯中倒了红酒后,突然又想起还可以伪造亚历山大和她一起饮酒的假象,于是又将自己杯中的红酒倒入了另一个杯子,而不是从红酒瓶中倒入另一个杯子。
凯瑟琳早就开始谋划此次事件了,很细心地搜集了亚历山大的指纹,印在吊灯与酒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