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南海++叶雄
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手绘简图教学,方法简单,效果直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手绘简图教学不仅能增加教学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手绘简图将生物功能与生物结构结合起来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本节知识安排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呼吸系统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也为后续泌尿系统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但一般在学习过程时,教师讲解得复杂,学生学习得吃力,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绘图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可以轻松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1 画出血液循环图
1.1 心脏四腔,同侧相通
人们常说“某某的话语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个心田就是心脏,可见心脏是田字结构。教师画图的过程中,先画一个封闭的图,然后用黑板擦在同侧擦一下,因为心脏同侧相同(图1)。
1.2 落笔写左 瓣膜作用
很多学生很难区分左右心房根据镜面效应,落笔写左,这一点要着重强调。因为我们大都是右利手。至于心房和心室,教师可以采用比拟的教学方法,比如一座房子的地上部分叫房子,下面部分叫地下室。从而得出上面两个是心房,下面两个是心室。
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肌的收缩与舒张,由于有瓣膜的作用,血液只能按照一定方向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注意瓣膜的画法(图2)。
1.3 交叉划线,箭头向上
交叉划线即左心室和右心房相连,右心室和左心房相连,在线条的中央画一小的斜的正方形代表毛细血管。画出箭头向上代表血液循环的方向(图3)。
1.4 左体右肺,上静下动
在左边的毛细血管处写上“体”,代表体循环或者是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右边的毛细血管处写上“肺”代表肺部的毛细血管或者是肺循环。
上静下动代表毛细血管的上端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下端是动脉血管,在体循环时,左心室→体动脉→体细胞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肺循环时,右心室→肺动脉→肺部外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图4)。
至此,血液循环的图基本画完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血液循环时血液的变化(图5):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的通气,肺泡内O2浓度比肺泡外毛细血管内O2的浓度高,肺泡内CO2浓度比肺泡外毛细血管内CO2的浓度低,根据气体扩散原理,O2扩散到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内,CO2扩散到肺泡内通过呼气排除体外,通过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肺静脉中O2的浓度高,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了。血液中O2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顺着血液循环的方向,依次通过左心房、左心室、体动脉到达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由于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O2产生了CO2,组织细胞内O2少浓度低,CO2的浓度高,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CO2扩散到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内的O2扩散到细胞内,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 血液循环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2.1 血液循环图直观地反应了瓣膜的作用
瓣膜的作用保证了血液循环的方向;图中用两条斜杠代表瓣膜,画图时要注意上方开口大,下方开口小,条件允许,也可以在肺静脉和体静脉内画出瓣膜。
2.2 注射药物后,药物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炎症部位的途径
药物注射是指药物注射后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体静脉或者直接通过静脉给药。教师可以结合体细胞外的毛细血管或者是体静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2.3 头部静脉注射药物时,上腔静脉中的药物不会进入下腔静脉
头部静脉注射药物时,由于静脉内有瓣膜,药物会通过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到右心房,通过肺循环、体循环直接作用到身体需要药物的地方。同理,下腔静脉的药物不会进入到上腔静脉中(图6)。
2.4 了解心脏四腔厚薄的分布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血液在人体中流动的动力来自心房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当心房收缩时,血液会流入到心室,由于心房与心室相连,所以心房的壁不需要太厚。当心室收缩时,血液要流入到各级动脉血管,所以心室壁要厚。因为心脏与肺很近,通过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经过肺动脉送到肺即可。所以右心室的壁比左心室的要薄,而通过左心室的收缩,血液要送到全身的,当然要厚些。
2.5 直观解决了静脉、动脉血管出血的止血方法
血管出血是指体静脉或体动脉出血。教师可以根据血液循环的方向让学生判断出近心端或远心端。
2.6 直观的了解了心脏四腔及血管中血液的类型
通过肺泡外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肺静脉里流的是含氧量多的动脉血,肺动脉里流的是含氧量少的静脉血;通过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体动脉内流的是含氧量多的动脉血,体静脉内流的的含氧量少的静脉血。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手绘简图,既有益于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生物乃至终生发展都是有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