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骊霏
“端午临中夏,清时人复长。”又是一年端午来临,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煮粽子的香味,还隐隐夹杂着烧柴火的气味,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飘着缕缕炊烟——这是小时候的端午节呀,充斥着满屋的粽香。
那时,一近端午,全家上下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奶奶到家后院去砍芭蕉叶,回来后包上糯米,掺进猪肉、板栗或绿豆,再在外面绑上一条细细的水泥绳,然后用慢火蒸煮。我和弟弟活像两只欢快的小鸟,围着炉灶转啊转,等待着梦寐以求的粽子新鲜出炉。
奶奶是包粽的好手,她包的粽子料足、馅多,很受欢迎。她选的粽叶十分讲究:首先颜色必须是翠绿翠绿的,其次形状要像扇子一样,此外,还要够大才行,而且一定要没有虫洞。奶奶的手很巧,瞧,她用勺子舀了些糯米、绿豆、猪肉和板栗,放在几片粽叶中间,双手手指交替着来回翻动,再一圈一圈地绑上水泥绳,一个玲珑剔透、棱角分明的三角粽就包好了。
我也曾心血来潮学着包,可不是糯米洒了一地,就是粽叶包不紧,露出白花花的糯米来,因此我便失去信心,断言自己没有包粽的天赋。
奶奶包粽子的手艺学不到当然是非常可惜的,但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也根本不容许享受这些小情调。每逢端午,经过小区旧区时我都会深深吸一口气——那是如此熟悉的味道!于是我也会到超市买一提粽子回来,迫切地想找回当年的感觉,可是那种味道却一去不复返了。超市里的粽子和奶奶包的不一样,是甜的,而且甜得有些腻;粽叶也是冰冷的,糯米更是硬邦邦的,没有一点儿粽子的香味。没有粽香的粽子,算什么粽子呢?
隐隐的,我悟出来了:奶奶包的粽子之所以如此香醇,不仅仅因为那是奶奶亲手包的,更因为里面饱含了对家人的爱,饱含着对中国传统习俗的敬仰。小小一个粽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这种味道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
又到端午来临时,回忆起童年的端午,还是如此温暖,如此亲切。我又回到了老家,手里捧着奶奶亲手包的粽子,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吸一口香气——啊,满满的爱的味道!
(指导老师:马超勤)
点评:
“粽香”二字背后,深藏的其实是“浓情”。以粽为引,作者写了奶奶包粽的过程,写了我和弟弟的期盼,写了自己包粽的失败,然而这些都只是“我”记忆里的甜美滋味罢了——情虽系于笔端但粽香早已模糊遥远;笔锋一转,作者写到成长后遍寻不见的失落,写了快节奏生活中的迷茫,更喊出了“没有粽香的粽子,算什么粽子呢”——幽幽情深,触动人心;最后,作者生出感悟,体会到了“粽香”的深切含义——那是爱、是信仰的陈酿,浓浓深情喷涌而出,细腻动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