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获得。三位科学家的“获奖作品”是他们共同制造出的蓝光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小东东”,玩具上的闪光灯、手机充电器上的电源指示灯都是发光二极管。将发光二极管“排列成阵”,就可以做成手机显示屏、电视屏和照明灯等物件,这些用发光二极管“组合”成的光电物件通称LED产品。
科学家最早发明的是红光二极管和绿光二极管,而蓝光二极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明成功的。三位科学家凭小小的蓝光二极管获诺贝尔大奖,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就算是获奖本人在得知好消息后,也兴奋地说:不敢相信。
第四代照明灯
远古时代,人类用火来取暖、照明。之后,人类发明了蜡烛和油灯,用来照明,这是第一代照明工具。接下来,白炽灯泡成为照明的第二代工具,爱迪生改进白炽灯丝的实验还成为科学史上的美谈。白炽灯泡虽然很“光明”,但寿命短,且能耗高,越来越不适应“节能增效”的需求。
后来,荧光灯作为第三代节能照明工具问世,不过,荧光灯的制造技术复杂,价格也比较高。
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成本很低,价格非常低廉,关键是这种发光的小玩意儿还很节能耐用。所以,科学家用发光二极管来制作灯具,为人类开发了第四代照明灯。
物理“哥德巴赫猜想”
科学家在把二极管灯做成第四代照明产品时,曾遇到过一个阻力:当时没有蓝光二极管。红、绿、蓝是自然界的“三原色”,只有把这三种光混合在一起,灯具才可以发出“白光”,没有蓝光二极管,灯具不发“白光”,市场就不认可。
于是,科学家积极寻找制造蓝光二极管的方法。最初,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各国科学家先是自己干,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找到制造蓝光二极管的方法,其制造难度远远超过预期。既然单干无效,那么就展开国际合作。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互通实验信息,希望取长补短,尽快找到制造蓝光二极管的方法。很遗憾,科学家即便兢兢业业地通力合作,也没能成功制造出蓝光二极管。
有的科学家失望地认为要制造蓝光二极管是不可能的事,蓝光二极管成为物理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许多科学家退出了蓝光二极管的研制工作。然而,蓝光二极管的发明进程并没有停滞不前,一些科学家仍在奋发努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三位物理学家终于制造出蓝光二极管。有了蓝光二极管,人们便开始用红、绿、蓝三种发光二极管合成“白光”,于是LED灯成为了真正的第四代照明工具。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予蓝光二极管很高的评价:这项只有“20岁”的“年轻”发明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依托这种用全新方式创造的白色光源LED灯已经让我们所有人受益。发明了蓝光二极管,才让21世纪的夜晚可以用LED灯来点亮。
蓝光二极管的发明
1973年,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发现了LED技术的“经济潜力”,就邀请东京研究所的物理学家赤崎勇教授研制蓝光二极管。可一晃10年过去了,毫无结果。赤崎勇非但没有退却,反而还劝自己的学生天野浩也加入研究。
6年后的一个晚上,赤崎勇和天野浩一起做实验,他们在用电子显微镜扫描一种叫氮化镓的物质时,意外发现氮化镓晶体因电子显微镜射出的电子流发出了蓝光。于是,在二极管中添加氮化镓使其发蓝光的科研成果就“偶然”得到了。殊不知,为了寻找到“蓝光物质”,赤崎勇和天野浩已经坚持了16年。
中村修二是美籍日裔科学家,他也在研制蓝光二极管。当他得知赤崎勇和天野浩在实验室制出了蓝光二极管后,便激动万分地前来“取经”。赤崎勇和天野浩并没有对中村修二保守秘密,把氮化镓制造蓝光二极管的发现告诉了中村修二。只是他们在实验室制出的蓝光二极管离实用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因为添加在二极管中的氮化镓膜不易制得。
中村修二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把氮化镓膜制备成功。1993年10月,蓝光二极管终于在中村修二的努力下,成为可批量生产的低成本照明设备。
蓝光二极管成为科学家接力合作的科学典范。把诺贝尔奖授予三位科学家,除了表彰他们创造出的科技产品,还表彰他们“团结合作、坚持到底”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