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对话中品“奇”悟“妙”

2015-06-29 10:41王鑫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李的刷子师傅

王鑫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教学《刷子李》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感知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习得表达方法。

《刷子李》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语言幽默,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这样的一篇文章,可讲解的内容挺多,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找到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做出合理取舍。

这篇课文选自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一书。“奇在人物,妙在故事”是人们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普遍感受。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学时我何不就在这一“奇”一“妙”上做文章呢。于是,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主干,即抓住“奇”和“妙”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

明确了教什么,那么怎么教呢?经过反复推敲,我确定了主要通过两大环节展开教学,进行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第一环节从“奇”字入手,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第一次对话,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表现在哪里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学生提取信息,梳理出正面、细致刻画刷子李的四个重点句子,“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四个句子把刷子李这个人物刻画得很丰满,学生边读边想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刷子李是个奇人的。

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可以自读自悟,也可以合作交流。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高,不仅在书中批批画画,而且还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学生逐步感受到刷子李的“奇”表现在效果奇、规矩奇和动作奇这三方面,明白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在这个环节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很深,有的学生说:“这些句子实在太生动了,读着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粉刷墙壁的现场,看到刷子李的刷子正在上下飞舞。”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眼前的刷子李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粉刷匠了,他仿佛成了一名指挥家,正在精神饱满地指挥着乐队演奏。”这样品读感悟之后,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第二环节抓住“妙”字学表达,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第二次对话。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有这样的疑问:文章主要人物是刷子李,通过对他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已经把他的高超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还要写他的徒弟曹小三呢?这个问题恰恰体现了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妙处。于是我顺学而导,抛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作为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开始对师傅的手艺也并不相信,但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去看个究竟。那么,他都看到了什么?心里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换了一个角度阅读文本,在品读中了解了曹小三的心路历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有的学生说:“曹小三开始对师傅是半信半疑的,看到师傅刷墙的动作之奇、刷后的效果之奇后对师傅是由衷地佩服,可看到师傅衣服上的白点之后他心里感到无比失望,然而当知道那个白点是烟烧的小洞后对师傅的手艺深信不疑了。”这样的理解说明学生与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对话,他们不仅能读懂语言文字,而且还能透过语言文字走入人物的内心。于是,我顺势明确:这一天下来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就像波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叫做——一波三折。这也是这篇小说吸引人的原因,是本文独特的情节特点,真是“妙”呀。有了这样深入的感悟,学生学着用一波三折的写法进行小练笔,他们练笔的内容百花齐放,非常精彩。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师生与文本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猜你喜欢
李的刷子师傅
一针一线,编织幸福生活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新潮”的旧刷子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餐桌上的童话(下)
餐桌上的童话(上)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大刷子洗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