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岚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英语教学处在由仅关注其工具性向同时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转型中,因而还存在思想观念、教学方法、路径、策略跟不上转型的需要,致使出现了重应试能力、轻人文素养的倾向。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放大了英语的工具价值,淡化了其人文性的作用,文化意识的培养难度较大也使一些人望而却步。
人文教育的意义
缺少人文性的英语学习对于语言的掌握会带来哪些缺失呢?我国交际教学法的倡导者之一李筱菊教授说:“英语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部分,它的宗旨应该是: 培养能思(有思想)、能感(有感情),还要能用英语进行自己思想感情和他人思想感情交际的人。这三个‘能是同样必要的。过去从上而下的英语教改,往往只抓第三个能,所以不可能成功。人不会思想,没有感情,又拿什么去交际呢?”
怎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逐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就如何提高学生包括人文素养、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内在的综合素质,对教师提出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多年来,遵循课标要求精神,笔者从以下五个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强化人文教育的路径
1.必修课:挖掘课文的文化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教授北师大版教材第6模块第16单元“Culture Corner”的阅读内容“The Origins of English surnames(英文姓氏的起源)”一课时,笔者通过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明确英语与汉语的姓氏文化差异与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去表达对姓氏文化的看法,探寻姓氏起源的智慧之根,懂得其根在文化的多样性,其智慧在于汉英姓氏文化的比较中求同存异,取得了很好的文化多样性教育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只要设计好文化探究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注意阅读策略的培养,通过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文化观念的理解和探究、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三个阶段的训练,可以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多重目标。
2.选修课:以“漫步文化花园”为题由,开设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
在“漫步文化花园——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上,笔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中西文化比较的九个专题,设计了“趣味竞答”“影音再现”“辩论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调查问卷”“课堂展示”和“文化对对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自己的思考采取引导、鼓励、开放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和环境,他们不仅加深了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提高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德育课:以“语言的魅力”演讲朗诵会为载体,将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中
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作品,深入思考关于人生哲理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于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策划组织了以小组表演赛的形式进行的“语言的魅力”英文德育课活动。从学生英文德育课上的表现和课后反思的内容来看,这次德育课活动是一次“心灵之旅”,通过阅览、朗诵这些文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加深了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意义的理解。
4.文学阅读课:采用“文学圈”方式,借鉴翻转课堂模式,以增强学生思辨意识为重点,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文学圈”形式,开展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活动。教师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供学生自学,提供个性化辅导。每班学生组成六人小组,轮流担任六种不同的角色,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提交课前学习任务单,以问题为支点,对作品进行质疑和解读。每两周一次的文学阅读课由学生讨论、主持人主持,通过表演、讨论等活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语言运用与内化生成。
实践表明,“文学圈”阅读活动的开展除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之外,他们听、说、写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力、演讲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均得到了提升。
5.跨学科活动课:跨学科实施世界遗产教育,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能力
以“走进颐和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笔者和地理、政治老师一起开展了跨学科世界遗产教育的活动,其中英语学科兼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学生在课前阅读英文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一份世界遗产地管理者的实用手册》,获取降低遗产地旅游负面冲击的举措和办法,上网查询日本在保护奈良历史遗迹方面值得借鉴的好方法,在颐和园实地采访国外游客,了解国外保护遗产地的先进经验。课堂上英语组的学生汇报说从美国、法国、荷兰和新西兰游客那得知,在他们的国家,除政府之外,很多志愿者都加入了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地理组的学生汇报说从公园管理人员那得知,在颐和园几乎没有社会志愿者,只有学生以导游讲解的形式做义工。信息交流的结果是学生们倡议要去社区做宣传,发动更多的民众参与颐和园的保护工作。
人文教育的原则
根据日常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强化人文教育的四条原则要求:第一,坚持以学为基点的原则,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第二,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点拨,激发潜能,自然提升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第三,坚持兴趣引领快乐学习原则,以培养兴趣和创设情境为抓手,从认知、情感、能力到人文素养的培养,全方位实施人文教育。第四,坚持以思维能力的增强来实现“两提”的策略原则。始终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中心环节与枢纽工程来抓;并同时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让人文素养成为思维与听说读写能力的源泉。
教师以上述全要素、多渠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恰当选择教学资源,设计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采取合作学习措施,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中心环节,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化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