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琳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一样的学生。每学期,我都会面对200多个有着不同特点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智能结构。你相信吗?这是同一个班学生画的(见图1-2)。我们不禁要感叹学生的差异性之大。同时也在思考,面对这种差异,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与胸怀对待。故事的发生还要从一张画像说起。
图1 图2
一次,我在五年级进行校本课程黑白画创作时,邻桌的学生大喊:“老师,他丑化您!”被指控的是一个高个子男生,由于平时学习懒散,注意力不集中,被班主任老师调到了第一排。此时,他正极力用手臂遮挡着画面,但我还是从指缝中看到了些许端倪。我俯身安慰他:“有人肯画我,太好了!能让我欣赏一下吗?”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不,看到这画您会疯掉的。”
“我教了二十几年的书,还好端端地站在这里。相信我,老师的神经很结实。”
学生被我的话逗乐了,松动的手臂下这张画的局部呈现了出来(见图3)。
但很快他又警觉地观察着我的脸色,准备随时迎接“暴风骤雨”的到来。
“哈哈,你抓住了黄老师爱笑的特点。”
学生紧皱的眉头略有松动,他把压着画的手臂撤掉。我看到画面的右上角被胡乱的线条遮盖,显然学生对起初的造型不满意。而下面的用笔则变得颤抖而不流畅了,明显的谨慎和犹豫。这是一个不自信的学生,他并没有丑化老师的意思,却因为别人的嘲笑、曲解而愈发拘谨。学生的创作是需要勇气的,勇气的产生离不开一个让他松弛、有安全感的环境。读懂学生的画,更要读懂学生的心。我用语言提醒了告状的学生,不要曲解别人的作品,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善意地对待他人的创作。
这个学生面部的神经松弛了下来,开始小声跟我交流:“我最不喜欢画人。”
“为什么? ”
“因为容易出错。 ”
“画画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吗?”
“可是会不像。”
“画画不仅画你看到的,还要画你心里想到的。你心中的黄老师是快乐的,并能把她表达出来,这多好呀!”学生有所感悟地点点头。
回想和他的对话:“因为容易出错。”“可是会不像。”“看到这画你会疯掉的。”这些语句中流露出的信息让我感叹:自信,你去了哪儿?
如果帮助这样的学生提高绘画的技法,树立创造的自信心是首要的任务。我指出画面没有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人物缺乏细节。通过我的讲解和自己的用心观察,他又重新画了一张。
由于学生是坐在第一排,他总是仰望面前的老师,视角是仰角,所以表现的老师都是扬着头的样子,下巴还容易画长。但前后的对比是异常明显的。他的描绘更加细致、生动了。潜能是一粒种子,等待春天的信息,给予足够的阳光、雨露和适合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绽露创造的新绿。
自信是一棵小苗,需要的不止是一缕阳光。而这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学科短期内所能实现的。让这个学生重新找到自信,需要的是一个大环境,家庭、学校的合力,一份宽容,一份持久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