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休闲设计

2015-06-28 03:03万旻阳WANMinyang杨祥祥YANGXiangxia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空间设计

万旻阳WAN Minyang 杨祥祥YANG Xiangxiang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Wuhan 430070)

一、城市休闲日常化

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现代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日渐增大的精神需求刺激了休闲需求的快速增长。

早在1993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鲜明地指出了休闲是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之一。著名未来学家格鲁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 2015 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高峰期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也曾经作出预言,人类将第一次面临真正的永久性问题——如何度过闲暇?目前,休闲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必然的趋势[1]。休闲已经从生活的边缘角色转变为时代的主角,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文化等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马惠娣和王国政认为:“由于休闲产业的兴起,使传统的衡量生产力的方法显得有些过时。”[2]从休闲与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俞来雷通过分析“人类生活空间图示”,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人与休闲”展开,休闲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原始社会的“人与自然”到封建社会“人与土地”,到工业社会“人与工作”,再到后工业社会“人与休闲”的发展阶段[3]。

“不久的将来,全世界 60 多亿人口将有半数生活在城市。城市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就业机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世界正在走向‘城市世纪’。”[4]从闲暇时间的安排也可以看出城市休闲发展的趋势。依据《时代》杂志报道,目前美国人有1/3时间及2/3收入用于休闲娱乐,有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娱乐。在我国,依据《劳动法》的规定:每逢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法定休假节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的2015年部节假日的放假安排,可以看出有28天的法定假期, 除此之外还有正常的双休日,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也相对较多。

另外,从城市生活需求来看,人们开始主动地休闲。如节假日或周末外出或旅行,下班之后的娱乐等。“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精神压力的加剧更刺激了人们休闲需要的频度和强度,人们需要进行花费时间短、游憩效用高、能随时随地发生的休闲活动。”[5]26比如,外出购物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买到生活用品,而是希望在购物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购物、休闲一体化已经开始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生活方式。”[6]13

“构建城市休闲体系应该以市民的日常休闲为基础。”[7]71总之,休闲已经变得日常化,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公共设施休闲设计的研究现状

鉴于休闲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不可避免地应当考虑公共设施设计的休闲属性。当前,城市规划者注意到了通过完善公共设施满足日常休闲需求增长的必要性。然而,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类似,当前城市生活对休闲的需求同有限的公共设施供给之间产生了矛盾。

对城市休闲方式的研究主要是分类研究,没有深入城市的日常生活,发掘新的休闲可能。我国学者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城市旅游研究、城市游憩研究、城市居民的休闲行为研究和城市休闲空间研究[8]。2011年,杭州第二次举办了世界休闲博览会,其休闲体验项目如下:主园区休闲娱乐、休闲山水、休闲夜都、休闲美食、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养生、休闲民俗、休闲购物、休闲乡村。可以明显看出,对休闲的安排集中在休闲的方式和场地上,但是对人与城市(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媒介(设施)却较少关注,通过设计去解决这个空白是休闲成为大众化体验的途径。

从研究的专业角度来看,多为人文地理专业、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等专业。进入 21 世纪,国内学者对休闲行为、休闲活动空间、休闲生活方式、休闲经济等展开了广泛探讨[9]。而作为人类把握外部世界、优化生存空间的创造方式的设计学科却涉及较少。

从研究内容上看,多与休闲经济和休闲的社会功能有关,较少关注休闲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改变,也可以说是重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

此外,对公共设施的设计研究集中在功能和艺术层面,相对于其它成熟产品设计研究较为单薄,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三、公共设施休闲设计的方向

城市休闲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增强外来旅游人群的吸引力,对塑造城市形象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很多业内人士对于公共设施休闲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公共空间的休息层面,对人的心理需求、行为需求、生活需求等方面研究不深。这里,从日常生活和用户需求的角度展开研究,探索公共设施休闲设计的方向。

1.“规划”延伸到“用户日常行为研究”

城市休闲的日常化需要公共设施设计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贴近人们的日常行为和需求。“规划”着重从设计者的角度宏观思考,而“用户日常行为研究”强调站在用户角度,侧重微观关怀。“规划”对设计方向作出规定,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密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确保满足居民或外来人员对公共设施的功能需求。通常情况下,政府和设计师在进行规划时,并没有深入了解城市用户的实际需求。Michel de Certeau 和Cuddon把城市的使用者看作“接受者”,“接受者”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环境对城市作出改变。黄祎华和邵健伟认为:“为了使城市设计更符合使用者的需要,设计师必须从普通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汲取有用的信息。”[10]例如韩国的路边电话亭增设了多功能的座椅设计,虽然简易,但提供了扶、坐、倚靠及临时置物的功能,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公用电话时的功能需求(见图1)。

图1 韩国电话亭①(2014)

只从“规划”角度研究公共设施设计,会带来一个潜在的风险——设计初衷与设计目的的脱节。规划师的想法如果没有被用户所接受,原先的设想可能变成另一种结果。比如武汉街边的护栏设计(见图2),设计的目的是出于安全考虑,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变成了倚靠,蹲坐的休憩设施。再如一些公共空间的“座椅”设计,很多与企业LOGO、花坛等相结合,椅子变得抽象。本来具有坐的功能,然而用户不确定能不能坐,如果看到旁边还有保安,一般人会认为这个地方不能坐。另外,在设计的时候缺少对天气变化的考虑,很多公共设施在雨雪天成了摆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关注用户日常行为研究的同时,也有必要进行休闲的识别标准研究。美国著名的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认为清晰的识别不仅给人带来安全感,还能增强体验的深度和强度。

图2 武汉街边护栏①(2015)

2.“点空间”延伸到“线空间”

有专家提出了构建城市休闲体系的三个重点:第一是城市公园,第二是市民广场,第三是中央商业游憩区(CBRD)[7]76。可以看出,在城市生活中,由于功利的心态,休闲的目的性也随之增强。当我们需要休闲的时候,人们总是想到去公园、博物馆、广场、购物中心等固定的场所,而认为城市的其它地方不适合休闲,对城市的休闲功能空间形成了思维定势,这与当前的休闲城市、生态城市等趋势相违背。城市作为我们共同生活的空间,应该将美和休闲的体验应用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城市公园、市民广场、中央商业游憩区等地点作为城市的休闲空间点存在,而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行为是一个穿梭在城市中间的路径。所以,休闲应当从“点空间”延伸到“线空间”,从基于功利的目的导向转向基于休闲的过程体验。而作为营造公共休闲空间的设施设计也应当随之改变。塞杜曾提出,人们应当更多地注重使用产品的方式以及在城市中行走的体验。美国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着线进行的,城市中街道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城市中最富活力的器官。

图3 旧金山Noriega街道公共休闲空间②(2012)

图4 武汉街道口公共休闲空间①(2015)

街道的休闲设施设计应当作为关注的焦点。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户外生活。人们每天都要路过街道去工作、休息、购物、娱乐、旅游、健身或者直接在街道上发生休闲行为(见图3、图4)。城市生活中一个讽刺的现象就是人们开车去健身中心,然后在跑步机上跑步。这与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有何区别?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对慢节奏的追求也同时发生着,街道的功能除了基本交通之外,还应当提供休闲功能,“逛街”一词便典型地折射出人们从单一功利目的到多元休闲目的的转变。

3.“集中时间”延伸到“碎片时间”

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片段。例如受到一些诸如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的影响,人们的时间变得不确定。因此,对人们日常生活时间片段中的行为进行研究可以获取用户需求,进而指导公共设施休闲设计。

过去,人们的休闲时间一般都会选择一段较长的连续时间(比如周末或节假日),提前选择好休闲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每逢节假日便会出现人潮涌动的现象,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但是,如果只把休闲城市的建设不等同于旅游建设。“只有把它理解为城市全面发展提升的战略性的措施,休闲城市才能真正做到位。”[7]73现在,人们的休闲方式变得多样化,时间选择也趋于分散化。上下班的途中,晚上或工作的间歇等都有可能发生休闲。邢娜对香港购物中心户外公共空间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在同一地点,公众的停留时间不尽相同,公众行为也是多样化:路过、阅读、交谈、会面、商务会谈、把玩手机、饮食、吸烟、休憩、打瞌睡等[11]6(见图5)。总之,关注碎片时间段的休闲,注重随时随地的关怀,将有助于减少生活的枯燥。

图5 香港公众在公共空间的日常参与形式 [11]8

4.“主动休闲”延伸到“被动休闲”

被动式休闲是相对于主动式休闲而言,最初是由学者荆其敏在《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一书中提出并阐释。王雪莲和张萍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了定义:“从广义的、本义的角度来讲,是指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人们非主动地,被迫处于一种休闲无事的状态;从狭义的、引申意义角度来讲,是指人们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不经意地享受到的休闲。”[12]可见,被动式的休闲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休闲方式,这对城市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城市的人们大都为理想、工作或家庭而奔波,缺乏集中的时间或机会去休闲,如果提供具备休闲功能的公共设施,那么将会提供人们极大的便利。

通过公共设施休闲设计引导人们进行被动休闲是充分发挥设计的引导作用,是优化生存空间、提升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关于被动休闲,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思想里也有体现。如“曲径通幽”,通过改变人们的行走路线,延长审美的时间停留从而达到“通幽”的目的。行进的过程中,被动地获得了休闲。

主动休闲的作用不必多说,被动休闲也应当得到重视。由于公共设施可以直接引导人们休闲,因此在设计时更应当引起重视。德国 BBDO 公司联合 Smart 公司设计了一款会跳舞的红绿灯“The Dancing Traffic Light”(见图6),缓解了人们在等红灯时的焦虑情绪,降低了违章的概率。这一设计也登上了Google搜索2014排行榜,公众对这种被动式休闲的需求可见一斑。

图6 The Dancing Traffic Light(2014)③

5.建立公共设施的休闲满意度层次

从用户的日常行为进行公共设施的休闲设计,就要以用户满意度为中心,建立公共设施的休闲满意度层次。一方面有助于在设计过程中分析休闲的影响因素,为设计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是评价公共设施设计的标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设计。“休闲”一词既包含生理上的休憩和闲暇时间的打发,也包含一定的精神活动,具有多层次的行为特征、心理状态、文化趋向和社会价值。以往,公共设施设计主要集中在功能层面,或者把装饰作为设计的重点,忽略了不同的需求间的平衡。现在,公共设计应当考虑功能与艺术方面的平衡[13]。吴承照分析了游憩需求的五个方面,分别为活动需求、环境需求、体验需求、收获需求和满意需求[14]。罗建兰通过研究,得出城市休闲空间应具备识别性、社会性、舒适性、通达性、安全性、愉悦性、文化性、多样性和生态性[6]38-39。

总之,在休闲城市的趋势下,建立公共设施设计的满意度层次显得尤为必要,应该通过研究休闲的类别和需求层次,建立生理、心理、情感、文化和社会等多维度的满意度层次。

6.建立多方参与的公共设施休闲设计体系

公共设施休闲功能的良好实现需要多方参与。在设计3.0时代,不再是设计师唱独角戏的时代,设计的主体越来越多地转向非专业人士,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设计的过程。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方式都需要发生改变。邵健伟基于工作模式提出了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结合[15]。肖亮基于城市休闲的角度分析了城市休闲的需求系统、引力系统、运行系统、和支持系统[5]25-50。2015年,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绿道规划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首邀市民参加,成为中国首例“众规”项目,用户可以登陆“众规平台”,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设计环湖绿道。

总之,多方参与的公共设施休闲设计体系不仅是一种民主的体现,还可以避免设计的浪费。武汉街边的座椅因垃圾桶位置不合理或管理混乱而丧失其功能(见图7)。基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利益相关群体和设计流程,建立用户、设计师、规划师、开发商、行政部门等多方协调的工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四、结语

图7 武汉街边“座椅”①(2015)

在城市休闲日常化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公共设施设计的休闲化倾向,深入设计学视角进行研究。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通过研究城市日常生活和用户需求,关注微观需求,探索公共设施休闲设计的需求层次和方法。本文从休闲的理论文献、人们的休闲时间和方式分析了城市休闲日常化的趋势;从城市休闲研究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的内容角度指出了现有公共设施休闲设计的不足;从日常生活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探索了公共设施休闲设计研究的六个方向:“规划”延伸到“用户日常行为研究”、“点空间”延伸到“线空间”、“集中时间”延伸到“碎片时间”、“主动休闲”延伸到“被动休闲”、建立公共设施的休闲满意度层次、建立多方参与的公共设施休闲设计体系。

注释

①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②图片来源于:互联网http://www.3visual3.com/architecture/jinggguan/2012120816108_2.html.

③图片来源于:互联网http://www.digitaling.com/projects/13112.html.

[1]楼嘉军.从旅游城市走向休闲城市[J].商务周刊,2006(20):90.

[2]马惠娣,王国政.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0(34):40-41.

[3]余来雷.休闲城市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26-27.

[4]谭仲池主编.城市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

[5]肖亮.城市休闲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26,25-50.

[6]罗建兰.城市购物中心休闲功能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13,38-39.

[7]魏小安,李莹.城市休闲与休闲城市[J].旅游学刊,2007,22(10):71-76.

[8]李刚.成都城市休闲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13-14.

[9]刘松,马静卿.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常州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35(4):37-41.

[10]黄祎华,邵健伟.空间接受:城市设计还需要设计师吗?[J].设计艺术研究,2014(2):11-20.

[11]邢娜,邵建伟.公共?私有?有关香港户外公共空间公众参与的讨论[J].设计艺术研究,2014,4,(3):6-13.

[12]王雪莲,张萍.被动式休闲空间[J].华中建筑,2002(02):86-87.

[13]邵健伟.功能与艺术的平衡[J].设计,2012(02):196-198.

[14]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4.

[15]邵健伟.使用者为本的公共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2(2):1-7.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2013年中国公共设施清洁市场研究报告(续四)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下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从“吃人的下水道”谈起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