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泽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 号)文件精神,北京市政府于2013年9月27日,印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市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京政发【2013】31 号),对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在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内业解译、外业核查、时点核准、数据入库、统计分析等相关内容。本文针对北京市的特点、优势和现有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了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外业核查的流程设计以及实现的相关问题。
北京市开展外业调查可选择的方式包括:
(1)采用数字调查系统的方式;
(2)采用纸质调查底图外业标绘内业整理的方式。
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对图纸上图斑、边界及其属性进行解析判译,无法确定边界和无法准确确定类型的地表覆盖分类图斑,要到实地进行核实确认;对新增和发生变化的信息分类要素和图斑进行补调或补测。外业调查过程中,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记录调查路线和工作区域,并把其结果完整反映到元数据中。
任务区内采用北京地方分幅为单位进行外业普查与调查,使用北京地方1∶10 000比例尺分幅作为外业普查单元。作业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沿现状狭长图斑或大比例尺图幅分幅进行作业小组作业区的划分,但后期提交外业调查表格时应以外业普查单元1∶10 000分幅进行提交。具体来说:
(1)对内业采集的地理国情要素或地表覆盖分类的类型、边界、属性等信息内容进行外业实地抽样核查和结果统计,发现和更正内业判读错误,检验内业判读解译的正确率。
(2)对内业判读工作中无法确定、存在疑问或信息内容不完整的地理国情要素或地表覆盖分类的类型、边界、属性等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3)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物类型,实地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
(4)外业调查与核查形成的资料和记录,为使用成果用户提供判断数据质量情况的客观依据,为相关专题分析、多媒体制作提供素材。
(1)严格遵循“走到、看到、记到”的原则,客观真实反映出可到达工作区域内各种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类的信息内容。
(2)把握一般规律性地物,注意典型性地物,做到调查结果全面可信。
(3)原则上应做到问题全覆盖,即对内业判读工作中存在疑问和无法确定的地理国情要素或地表覆盖分类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补充和完善。
(4)当实地覆盖类型与影像上所反映的覆盖类型,发生非季节性根本变化时,原则上以外业调查结果为准。
(5)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和收集到的专业资料,综合考虑自然、经济、人力条件等因素,制订指导性强、操作性强的调查实施方案。
(6)对于困难地区如高山、沼泽、荒漠、原始森林等特殊区域,以车辆能够通达为原则,沿可通行的道路对两侧进行外业调查。
(7)对于难以到达区域,可采用多分辨率、多时相遥感资料和有关专业资料,结合可到达区域采集的遥感解译样本和相应的调查成果,通过比对的方法进行调查和研判,但应在备注加以说明。
(8)对于涉密、涉军、禁止或限制进入等敏感区域范围(一般指“拒测”范围),结合可到达区域采集的遥感解译样本和相应的调查成果,通过比对的方法进行外业调查。
(9)涉密、涉军区域由于影像进行了遮盖处理,在外业调查与核查作业中出现与实地大面积不符的情况,此时应仔细甄别,确认为涉密、涉军区域,影像遮盖范围内不进行外业调查核查,但须在备注加以说明。
(1)外业调查应包含工作区域内《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所规定的除地形、地貌、流域和各级行政境界类之外的所有内容。
(2)实地调查内业分类与判读采集工作中无法定性的地理国情要素或地表覆盖分类的类型、边界和属性,补充完善相关内容。
(3)对内业判读采集的信息分类类型、边界及属性进行抽样核查,并进行统计。
(4)按照《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设计书》要求采集解译样本数据,样本分布应基本均匀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5)生成外业元数据。
(6)编写外业调查技术总结。
(1)根据任务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特点、人类活动特征,按照任务分工与进度计划,合理规划、分批次开展外业调查工作。确定外业调查范围的时候,应着重考虑不同内业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按照先易后难,先普遍后特殊的方法开展工作。
(2)外业使用的调查底图,应满足《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底图制作技术设计》要求,城市平原区采用 1∶2 000比例尺调查底图,山区采用1∶10 000比例尺调查底图。
(3)调查内业标识的疑问图斑和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要素内容,关注遥感影像上不易区分的地物类型和具有特殊色调、纹理、几何图案的影像,尤其是“同谱异物”和“异谱同物”的地物类型。
(4)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的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类,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图斑和要素,一般以区域为单元,结合实际通行条件,对每类图斑和要素按照要求进行实地核查;同时,针对地表覆盖图斑采集解译样本数据。最终核查后成果的正确率必须满足相关质量要求。
(5)作业过程中尽量补充收集专业资料,并进行分析利用。对内业有疑问的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类图斑,实地无法调查核实的属性信息,应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6)对新增或发生变化的地理国情要素或地表覆盖分类图斑进行补调或补测。
(7)外业调查时,应对调查对象的内容逐项判别,根据既定的野外判别标准,结合专业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现场判别周围覆盖类型、地物边界、地物属性等内容,根据实际采用的外业调查方法准确记录调查信息。
(8)外业调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安全生产规定,需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参与人员都熟悉预案的内容和执行方法。
(9)按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的要求,生成外业元数据。
将地理国情基本要素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正射影像数据、参考数据(区县界、乡镇界、地名、主要道路)叠加,形成数字底图数据,或使用按照区域标准分幅制作外业普查纸制工作底图,外业对普查数据进行核实与确认,对内业在“外业核查图层”中标识的内容应进行重点核查,并按照要求选取的地表覆盖和地理单元进行实地的核实,记录GPS 轨迹,对核实的地表覆盖采集遥感解译样本数据。
图1 外业核查流程图
外业调查质量控制应加强对生产作业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对重要质量特性进行重点检查,对有普遍性或带有倾向性的质量问题应进行全面检查,杜绝质量问题遗留到下一环节。检查比例应符合相关质量文件的要求。检查提出的质量问题,作业人员应认真修改,并在检查记录上签字以示负责;未达到质量要求的普查成果,应全部退回普查作业人员返工返修,直至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
过程检查应随生产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应按工序或阶段成果尽早进行,以便协调、统一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更好的指导更新作业;过程检查应保留检查记录,以备最终检查时核查和检查报告的汇总。
过程检查应随生产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应按工序或阶段成果进行,以便协调、统一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更好的指导更新作业;过程检查应保留检查记录,以备最终检查时核查和检查报告的汇总。
(1)人工对照检查:通过人工目视检查核对普查要素,从而判断检查内容的正确性。
(2)外业实地检查:检查人员应随机抽取1~n 处补测数据,实地检查真实性;随机抽取1 幅~n 幅成果进行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分类正确性的外业核查,检查分类正确性是否达到要求;随机抽取1 幅~n 幅成果进行要素位置、属性精度的外业核查,确保抽查的实体要素重点覆盖到道路、水域、构筑物等;随机抽取1~n处照片,实地检查真实性。
(1)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①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否完整,是否有遗漏;
②地表覆盖各分类要素是否正确;
③地表覆盖各分类要素表示是否合理,分类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是否合理;
④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否接边,包括位置和属性接边;
⑤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核查比例是否满足要求,分布是否合理,解译样本照片的采集是否满足制作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的要求。
(2)地理国情基本要素数据
①数据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遗漏;
②地理国情要求的核查比例是否满足要求,分布是否合理;
③数据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④数据分层组织和命名,数据分幅、坐标系统、数据格式是否正确;
⑤数据各层的拓扑关系、属性项及属性值等方面是否正确;
⑥各层要素之间关系是否合理;
⑦数据之间是否接边,包括位置和属性接边;
⑧上交资料是否齐全。
本文针对北京市的特点、优势和现有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了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外业核查过程中的调查方法、调查原则、调查内容、调查要求和在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相关内容,包括保证措施、质量检查内容、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比例和质量控制关键内容等。这些内容的研究和探讨都为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1]GDPJ 11-2013.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S].
[2]赵彦刚,徐喜旺.浅谈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绘与核查的方法[J].测绘标准化,2015(1):10~11.
[3]李博.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要求[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188~189.
[4]GDPJ 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S].
[5]CH/T 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S].
[6]GDPJ 03-201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S].
[7]GDPJ 09-2013.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