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银洁
时下,很多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家长也都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孩子添置各种被冠上了“素质教育”头衔的书籍。细看这些书,一本本都有着漂亮的包装、精致的封面,就连里面的插图也都配得饶有生趣。那他们看的都是些什么书呢?笔者对本班的54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在这54名学生中,平均每人拥有图书50本,大多为文学类书籍,如《外国文学名著精选》《小故事大智慧》《智慧背囊》《时文选粹》《妙语人生》等。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拥有的已不再是单一的为学科考试服务的作文类或竞赛类的书籍,而是很多文学类的书籍。不过,笔者也意外地发现这些学生拥有的书中诸如《小故事大智慧》之类的书籍尤其多,甚至有的人还是整套一起买的。我想,这与老师和家长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善良而睿智的品格。那么,这些看似充满着“智慧”的书籍,是不是真的能使学生在阅读的体验中受到爱的引领与智的熏陶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些书中的小故事:
故事一
失去了什么
夏天的傍晚,一个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老艄公救起。
“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啊?”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的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自此,她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是一个劝人豁达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因为是一个凡人,必定会被一些凡间的悲伤事缠绕,因而伤心欲绝,想要轻生。在老艄公的劝说下,她终于放弃了自尽的念头,继续快乐地活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原来,它想说的是:失去了亲人,可以找知己;失去了钱财,可以努力挣;失去了朋友,可以重新找……人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下,都应学会乐观地考虑问题,有时一次痛惜不已的失去,反而会变成另一段快乐的开始。
[思考]人生,什么都可以淡忘吗?
这则故事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豁达自然是一种胸襟,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气度,也才能够比较淡然地面对很多所谓的俗事。但《失去了什么》这个故事想传达的意思似乎又有些绝对。故事中的少妇失去的是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个人,但有人却偏偏告诉她,她什么也没有失去。少妇厌世想要自尽,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做法,她的内心在逃避现实。而老艄公的建议是忘却,假装生活还和以前一样,让痛苦的人活在假想的世界里,这其实只是逃避现实的另一种做法。
既然这样的故事出现在很多孩子的书上,这说明它的读者中有一大部分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而童年时代读的书籍也必将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生活态度与处世方式。
还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是一无所知的,他们将来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都应由他们来创造,世界到底是多彩的,还是黑暗的,也都应由他们自己来体验,这是他们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他们的权利。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历的悲剧似乎很难让常人接受,因为里面蕴含了太重太重的悲伤和痛苦。人类就是这样,往往越是痛苦的东西,就越想要逃避,所以故事教给了大家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忘却,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对于那些人生尚未起步的孩子,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教导他们呢?忘记,当你认为可能悲伤将要来袭时,就转过身,回过头,再从原点开始。可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真的会为他们感到高兴吗?
那么,我们希望孩子们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我们要鼓励孩子去勇敢地尝试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应持有的态度是正视与合理地解决,教孩子学会坚强。正是因为生活充满了各种不同的体验才变得异常多彩,而孩子们的生活也理所当然地由他们自己去经历。当他们遇到艰难坎坷时,要学会思考积极地解决的方法,找到能够让自己继续走下去的路。
故事二
请不要开错窗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
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慈爱地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故事中的女孩开错了窗,看到了一件令她伤心的事,很自然地悲痛起来,慈爱的外祖父急忙为她打开另一个窗口,让小女孩欣赏美丽的玫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小女孩的心情。故事认为小女孩开错了“窗”,使本来美好的事物变得黯淡无光。而外祖父的善举才挽救了她心中美好世界的形象。
[思考]这扇窗真的开错了吗?
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对人不知尊重,对己不知要求,对事不知负责,对物不知珍惜……
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家庭孩子少,个个是宝,很多家长宁可自己苦点,也不愿让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如同故事中的外祖父,当他的外孙女打开窗看到小狗死去时,这位长辈就迫不及待地关上了那扇名为“挫折”的窗户,快速地打开了另外一扇,说:瞧,窗外很美,鲜花开放,世界是这样的。刚才你开错了。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就如同小女孩看到的景象一般,它让小女孩难以接受甚至痛苦,但这是真实的,对于小女孩的小小心灵来说,这也是一种挫折,一种体验。在这个故事中,小女孩主动打开窗户这一动作非常重要,这说明这个孩子已经开始想要自己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于这个对她来说还稍显陌生的世界,她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幸的是,她首先看到的便是痛苦。她真的开错了吗?不,她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到了身边最真实的信息,而且这一信息对她的冲击非常大。相信即使后来外祖父给她看美丽的玫瑰园,她也一定不会忘记邻居悲痛的眼神和小狗孤单的身躯,因为那是她亲眼所见。如果故事中的外祖父能够让小女孩下楼安慰一下她的邻居,直面她看到的痛苦,而不是一味地回避,那么小女孩会不会从此就明白了生活本来就是有不幸的,懂得关爱也很重要呢?
未来的社会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当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希望提高孩子的耐挫和承受力的时候,或许需要更进一步地想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哪些事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不要回避,不要隐瞒,告诉我们的孩子:人生的路上有风也有雨,不要害怕,勇敢地走过去,你才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故事三
随时 随地 随便 随缘
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俩和尚。
小和尚化缘得到一大包种子,问老和尚:师傅,什么时候种啊?
老和尚闭眼答道:随时。
小和尚转一圈又回来:师傅,种哪里啊?
老和尚不动声色:随地。
小和尚一会儿慌慌张张跑过来:师傅,鸟乱吃,轰不走。
老和尚微微笑道:随便好了。
过不几天,下场大雨,小和尚坐不住,看看外面焦急地说:师傅,水把种子都冲跑了。
老和尚继续打坐:随缘。
来年春天,漫山遍野都是鲜花。
这是一个十分超脱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和尚肯定是一个大彻大悟之人。当小和尚因为种子的流失而感到无措时,老和尚的话总是那样轻描淡写:随时、随地、随便、随缘。而编故事的人也总是能让故事按他的意愿发展,你看,第二年春天,漫山遍野不是开满鲜花了吗?所以,凡事不必太过认真,一切随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可以了。
[思考]一切随性就能有所收获吗?
很多故事之所以能够启迪人们,让大家都照着它所引导的那样去做,是因为它给出了具体的做法,并且十分明确地告诉了这一做法可能带来的结果。在这个故事中,结果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漫山遍野开满了鲜花”,这是多么迷人的景象。于是,读了这个故事的人们便都认为,放开手去,什么都不问,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再思考一下,故事的结尾一定会是这样的吗?似乎并不是,种子们有可能掉进了水沟,腐烂死亡;有可能受到阳光的炙烤,干枯消失……更有可能第二年春天,寺庙周围只是稀稀拉拉地长出了几株并不显得娇艳欲滴的花朵。这几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而故事中出现的场景只是一种偶然。就是这样一种偶然,却成了教导人们随意处事的真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大彻大悟的老和尚,相信即使是看不到漫山遍野的鲜花,他也不会在乎、不会动容。
但是,这些故事都印在给孩子们看的书里,他们不是对俗事看淡看远的高人,他们还在成长,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还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播种。播种过后是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都无所谓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现在,孩子们所面对的最现实的挑战就是学习,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克服困难,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不断认识了解事物的过程。因此,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是绝对重要的。
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动机。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风格。因为当学生关注自己的努力时,他成功了,归因于自己付出了努力,失败了,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归因于努力与否是一种可控的、内部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动机、形成认识失败、应对失败,不受环境影响的正确态度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马斯洛还告诉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孩子们而言,就体现在他们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孩子们通过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拼搏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们的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这也必定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乐意在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坚持和克服,所有这些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这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十分重要。
试想:如果故事中的小和尚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去问老和尚,而是自己努力地开辟一块地,精心地种好这些花草。等到来年,看到自己挥汗种下的花儿都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他内心的喜悦,想必也一定与故事中的会有所不同吧。
小结:哲理小故事大多都很精彩,也常常能够引领我们从迷途走向光明。但是不是每一篇这样的故事都适合孩子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愿我们每一位心存美好愿望的家长和老师,能够在学生们阅读这些书籍时给予相应的梳理和正确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真实而又积极的情感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