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梅(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山东青岛266000)
中央自动控制系统在青岛港的应用发展与组成
韩冬梅
(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以青岛港码头为例介绍了中央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在码头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实际应用。关键词:中央自动控制系统技术;组成;码头自动化
1.1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PLC自动控制系统一般由两台PLC主机组成。一台负责输入系统的控制,另一台负责输出系统的控制。作业时,两台PLC同时共用,每一台PLC都有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的全部程序,在一台PLC故障的情况下,另一台PLC将继续运行,并作两个系统全部的工作,两台PLC之间的切换将自动完成。中控室和电器室(包括变电所)之间的信号传送,由PLC的远程I/O实现。
(2)中间继电器柜:用于PLC与有关设备的连接。
1.2监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1)多台用于人机接口的彩色图形显示器(CRT):彩色图形显示器和用于该彩色图形显示器的微型计算机都能与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对话。彩色图形显示器(CRT)不但能同时对应一个系统,而且能分别对应不同的系统。
(2)工业电视系统(ITV):为了在中控室能监测到现场的作业情况,设置了工业电视设备。工业电视设备在现场设置了多台摄像机,在中央控制室安装有多台监视器,分别监视不同的作业场面。
2.1生产的组织指挥中心
在生产作业的组织过程中,中控室通过各种通讯手段与现场各个岗位进行信息的传递,并将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反馈给有关单位,下达各种作业指令,从而进行有效的生产组织。
2.2控制中心
在中控室可以实现对现场设备进行集中手动或流程化的自动控制,中央自动控制系统根据现场设备的状况、中控操作人员的指令,由预先编好的控制程序实现现场设备流程化自动控制。
2.3监视中心
(1)流程的图形显示:现场设备与中央控制系统建立通讯,现场设备的各种作业状态传输到中央控制室,实现设备动态的模拟显示。̓̓(2)运转条件的确认:码头前沿设备、堆场设备的运转条件传输到中央控制室,由预先编好的程序进行确认。当堆场内的行走机械正在移动,有可能发生碰撞的时候,发出报警。分两级表示,一级向中央控制室和移动机械发出警告信号,二级向移动机械发出停止信号。
3.1前港煤系统
煤系统设备自动化水平高,中央控制和各单机控制共使用了14台美国AB公司生产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一个完整的DH+通讯网络,其他电气设备主要采用日本欧姆龙、东芝、三菱、德国西门子等公司产品。可实现煤炭的卸车堆存、取料装船、车—船直取、配煤装船等多种作业方式。
3.2前港10万矿系统
采用GE公司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高,相应中央控制系统一套,可以实现船到堆场、堆场到船、堆场到车、20万堆场到10万堆场、20万船到10万堆场、20万堆场到船等作业流程。
3.3前港20万矿系统
20万矿中控室是20万吨级矿石码头的控制中心,它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实现了对现场各设备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计算机操作画面,操作员可以启动或停止流程,并对现场各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故障情况进行监控。
3.4大港粮系统
青岛港散粮接卸系统该系统设备自动化水平高,中央控制和各单机控制共使用了2套美国GE公司生产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一个完整的TCPIP与现场总线通讯网络.该系统在作业过程中,除了由门机完成卸船供料以外,其余的全密封式作业均在中控室运用微机进行中央集中控制。
3.5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续建三期自控系统
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控制系统将考虑所涉及的输油臂、罐体、卸船管线、输油管线等,对整个系统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监视、报警、显示、计量统计、管理及保护。现场设备包括泵、阀门、装卸臂、仪表等。控制系统采用以下控制方式:现场手动控制、码头控制室操作控制和后方罐区控制中心控制室的远地控制。优先级顺序为现场控制、码头控制室控制、中心调度控制室控制。
3.6小港池堆场皮带机自控系统
PLC控制系统包括PLC,电器柜,现场保护开关,现场操作箱等,对高低压电机进行启动停止控制,发生危险情况是可以实现现场和中控急停,停止。PLC控制软件采用美国罗克韦尔公司RSlogix5000系统编程软件,组态编程软件为美国罗克韦尔公司RSVIEW32.主要功能是监视皮带机电气系统的高压电机,制动电机、拉绳、跑偏、打滑等参数、运行状态,并通过远程操作实现对皮带机系统及各个设备的远程控制。
综上所述,在青岛港,中央自动控制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目前,中央自动控制系统已是整个青岛港煤炭装卸系统、矿石装卸系统以及油码头、粮仓装卸系统等的控制中心、监视中心、生产组织中心、管理中心,负责对整个生产作业全过程的控制、通讯和管理工作,是整个系统的中心枢纽。
参考文献:
[1]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06).
[3]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07).
[4]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