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浩
古希腊及古罗马,手和星象学、哲学以及医学都有紧密联系;而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成为热词的今天,日益壮大的中产群体与价值多元的现代社群,正和危机四伏的公共环境、食品安全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对峙,人们对手作、手工产品的认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
从“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带有体温”的手工业到在机械复制与大生产技术带来的产品中,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传承的哀歌。
文化的世袭:从凡尔赛宫到金字塔的技艺和美学
史载,位于巴黎城西郊区十八公里处的凡尔赛宫,整个修建过程中动用了3000名建筑工人、6000匹马,修建了整整47年之久。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117法亩荒地,把这片森林和沼泽荒地打造成了美轮美奂的世界奇迹。
阿美安教堂的大厅,夏尔特教堂的塔楼,兰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圣母院的立面,被称为法国古代教堂建筑中的“四杰”。 巴黎圣母院的伟大,宗教魅力之外,还在于它全是用石材建成的。所以文学家雨果说,那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和文化史上的一页。”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经济的狂奔突进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带来产量剧增、效率至上、价格低廉的机器大生产方式。工厂和流水线的诞生,加速了最后一批工匠的流散。此后,工匠隐没于民间,而工人这个群体和阶层于流水线上艰难诞生。
传统中国主流价值观以仕为上,重农抑商(“商”包括工和商),然而工匠在数千年中以手艺滋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传承着各式各样的技艺和美学。这个沉默而广大的群体经过20世纪的战乱和后来历次政治运动后,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已经将卓越的能工巧匠视作具有“济世”之能的“圣人”。 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被中国的工匠们视作毕生的追求。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
被称作“日本手工匠倾听者”的盐野米松发现,没有了手工业之后,才发现“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产品,是有体温的。这体温也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本雅明将独一无二的“作品”所具有的特质称作“光韵”(Aura)。在机械复制与大生产技术带来的产品中,作品的“光韵”随之凋谢与消失。这个变化背后是制造者从工匠到工人身份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传承的哀歌。
人类的进化和退化:王世襄们的“工匠崇拜”与时代气质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手指,这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的关键。 旧石器时代的狩猎活动,人类寻求超越自身、超越动物速度的武器,石球、投枪、弓箭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发明,使手与脑的配合越来越协调。
科学家认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其余两个器官是可以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眼睛和能够处理手眼传来的信息的大脑。在400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大自然所能创造出的最完美的工具。
一个20周大的宝宝,在母亲的肚子里,已经会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手都象征着人与神的活动,象征着权力、创造与智慧。对手的崇拜可以在不同的文明中见到。而在古希腊及古罗马,手和星象学、哲学以及医学都有紧密联系。
民国大藏家王世襄从40年代开始爱好家具,但他陈列于上海博物馆的满堂明式家具,没有一件是来自家族世藏,全是他人弃我取,骑着自行车从市井瓦肆甚至冷摊晓市上一件件找来,那些对于家具制作的通晓则是和民间工匠热烈交谈的产物。
他的学问堪称是玩出来,为了养好鸽子,他可以去市肆打探往日王府里的鸽佣高手,请入家中园子和自己同住,他在书中描述的那个和他有忘年交谊的善斗蛐蛐的老中医李凤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在“文革”时有了这种道法自然的性情,他也能在郊野抓蛐蛐的爬山越岭中找到慰藉,获取心底的安然。
在当下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群体与价值多元的现代社群,正和危机四伏的公共环境、食品安全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对峙。人们对手作、手工产品的认同,和对工匠、职人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