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坤静
年少入党 为革命历尽千难万险
慕湘,1916年6月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城的一个穷苦人家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街头抗日募捐,又下乡开展救亡宣传等活动。1932年9月,经同学黄日宾介绍加入党组织,由此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中共莱阳县地下组织在第二乡村师范学校频繁开展抗日救亡等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山东省当局的极大恐慌和不满,便勒令校方对师生中的地下党员严加查处。到1933年,该校有一多半党员被开除,在此不利的情况下,学生慕湘被指定为该校党支部负责人。这年暑假前夕,因他出去接头联络时被发现即被学校除名。同年秋,他转入济南正谊中学,数月后又因散发革命传单被学校开除。12月,他被派到蓬莱县,在县城青年知识分子中开展工作。由此团结一批爱好文学的进步青年成立了尘烟文艺社,积极组织为当时的《蓬莱日报》副刊“尘烟”周刊撰写文章,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并在这些青年中发展了党员。后在国民党县党部的干预下,该刊停办。
1935年冬,胶东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胶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党员被捕,慕湘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闻知国民党当局将要缉捕他的消息后逃往天津。在津期间,他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加入民先队,并秘密组织发起了农民救国会。
1936年12月间,慕湘奉命到太原,在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民训干部团担任民先队副总队长兼第二分队队长。当时,中共已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层抗日统一战线,作为会长的阎锡山,将牺盟会的工作交由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薄一波主持,因而牺盟会实际上成为在中共领导下的山西省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7月,慕湘调任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太原被日军攻陷后,他组织起一支抗日游击队,对侵略者进行袭扰斗争。不久,该游击队被编为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太原支队(旋即改编为第二支队),他任政治主任。1938年,战动总会被阎锡山取缔,第二支队被缩编为省保安二区第一支队第二营(不久又改编为暂编第一师三十六团二营),慕湘改任营教导员。期间,他致力于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地方武装。
1940年秋,慕湘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学习。1942年毕业后,返回晋西北,任晋西北军区(后改称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对敌斗争委员会秘书。1943年,在中共晋绥分局党校参加整风时,因其早年入党参加地下革命斗争的那段历史无人证明,被列为“抢救”对象,横遭康生等人的迫害。获得平反后,先负责晋绥党校支部的工作,后于1945年9月调任《抗战日报》(次年7月改名为《晋绥日报》)社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慕湘历任绥蒙军区陶(林)集(宁)骑兵支队政委、陶集大队政治处主任、骑兵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一旅四十四团政委、第二十三师政治部副主任和绥远起义部队第一○七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代理政委等职务。尤其是在大青山改造起义部队的过程中,他冒着生命危险,粉碎了反动军官的破坏,终于顺利地把第一○七师这支旧部队改造成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人民解放军。
缅怀战友 撰写三晋抗日风云
1951年,慕湘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六军一○七师副政委、代理政委,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出色完成战斗任务。1952年归国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和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以及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
1953年春,慕湘出差到太原,巧遇当年太原支队的一位战友。一晃十余年未见,两人都感到分外亲切。在长谈中,共话当年救亡斗争,回忆起令人难忘的一幕幕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驰骋三晋大地的那段血与火的抗日岁月。慕湘从这次叙旧中得知,当年并肩战斗的许多战友都英勇牺牲了,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未留下。他为此感慨万千,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他觉得自己应该将他们浴血抗日、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写成书,以便流传久远,教育后人,鞭策自己。但因军务繁忙,他始终未能抽出大块时间来专心创作。
转眼到了1959年,当时全国各行各业都大干快上,掀起一股以优异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热潮。慕湘积极响应部队党委提出的“大写革命回忆录”的号召,专门请了9个月的创作假,决心以太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为背景,写出一部献礼作品。他离群索居日以继夜地构思、写作,历时数月,终于写成一部五六十万字的小说稿。但他回头仔细阅读后感觉很不满意,又精雕细琢、反复修改,直到1962年6月,这部名为《晋阳秋》的长篇小说才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按照他庞大的写作计划,该小说为《新波旧澜》第一部。
著名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的邓拓看了《晋阳秋》后,欣然题词:“救亡抗日说从头,往事获篇青史留;血火山川今再造,高歌千载晋阳秋。”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对该小说予以高度评价,并向慕湘颁发了优秀小说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作了连播。
一时间,《晋阳秋》轰动全国,慕湘也声名大振。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有的十分关切地向作者询问小说中那些人物以后的遭遇,也有的直截了当地责问作者为何不把书写完?读者的热心,社会的关注,让作者加深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和历史的责任感。1966年上半年,他奔赴太原,住在晋祠集中精力日夜赶写《新波旧澜》第二部《满山红》。刚写了一半,他就被所在单位紧急召回,从此横遭批斗。造反派硬说《晋阳秋》一书得到了邓拓等“三家村主人”的赞赏,受到周扬等人的特别关注,诬蔑该小说是“歌颂军阀阎锡山”和为“叛徒”薄一波树碑立传的“大毒草”。慕湘的家被反复查抄,几部未完成的小说稿以及其他文稿、信函、笔记等惨遭洗劫,从此下落不明。7个弟妹亦遭牵连和迫害。
直到1975年,慕湘才获得了自由,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党委书记。平反后,他根据同志们的敦促和一些含恨死去的老战友“一定要把书写完”的嘱咐,振作精神,于1978年4月再次入住太原晋祠,勤奋笔耕不辍,相继写出第二部《满山红》、第三部《汾水寒》和第四部《自由花》。到1987年,洋洋130万字的长篇巨著《新波旧澜》全部面世。这位将军作家在了却夙愿后,于次年5月20日不幸病逝,终年72岁。
《晋阳秋》系《新波旧澜》四部曲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曾评价说:“慕湘的长篇小说《晋阳秋》,在金戈铁马之余,生动描绘了太原的风土人情。”2009年,该小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予以重新出版;2011年,由中央电视台、山西黄河影视社联合改编摄制成2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作为山西省纪念建党90周年献礼剧目隆重推出,从而使人们得以再次重温这部红色文学经典。
(责编 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