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雪冬/稻城县委办公室
稻城县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特色旅游相融合,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域旅游大开发战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村内修建环游绿道,村外修建观景台,开发挖虫草、采松茸、牧牛羊等高原特色深度游项目。农牧民群众不再盲目开办农家乐,而是聘请旅游规划专家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生态入户道、藏式门牌等7个统一标准,成立旅游接待协会,每户提供3~4个精品房间,让游客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游客真正体验藏家生活,将稻城新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高原田园旅游藏寨”。2014年,稻城旅游从业人员达到6 000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 438元。全民谋发展,新村的旅游软实力正逐步提高,新村卫生良好、村民仪表整洁、房屋整齐美观、设施实用健全,藏区幸福美丽新村给广大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将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坚持发展特色路径,发展观光型农业和点对点直销服务是稻城县经过长期摸索开辟出来的农业发展新途径。在沿理亚路至景区沿线着力打造以青稞、油菜为主的观光农业带,利用东义、蒙自两大片区的气候优势,大力推广蔬菜、小杂水果等产业,推行订单生产,保障游客餐桌上真正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供给。邓坡、木拉、省母、巨龙4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围绕餐桌做产业,鼓励本土企业做强产业,在县域成功打造了“一线两片四区”的农业发展格局。
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推进旅游产品的加工园区建设,稻城县积极引导建设甘孜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带动全县特色农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配套发展。协调种养殖大户与县内各大宾馆酒店签订供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依托县境内海拔高、日照长的气候资源优势,引进泸州老窖集团同创玛咖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县玛咖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玛咖533.33 hm2,为农牧民增收提供有利条件,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围绕旅游发展产业,依托旅游拓展市场,从地理气候等多方面考量,在仲堆村建立植物花卉观光园区,在木拉乡发展藏香猪(鸡)养殖产业,建立起一个覆盖亚丁景区的土特产品生产营销网络,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既解决了游客的购买需求,也为本地农牧产品打开了市场。
游客到稻城来,更希望能够了解藏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稻城县紧抓市场需求,将民族手工艺传承与营销融入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来,增加新村旅游项目,增加村民增收来源。以“阿西土陶烧制工艺”为例,它是藏家的一种传统土法烧制陶器的技术,烧制的土陶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在整个藏区享有较高声誉。目前,稻城已将“阿西土陶烧制工艺”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技术指导,扶持手工艺人,使加工的工艺品种类恢复到20种以上。依托稻城本地原材料、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资源,通过传统工艺和科技手段,启动阿西土陶复兴项目,通过土陶旅游商品将稻城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一一呈现出来。稻城县在仲堆新村建成两个“土陶工艺作坊店”,让游客既可以了解土陶制作的全过程,又可以体验亲手制作土陶的乐趣。稻城县的其他新村也积极展示编制技艺、旋木工艺等特色技艺,将技能转变为财富,力求让新村成为藏文化体验游的目的地。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牧民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村民自治意识逐步增强,村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稻城县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建成集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为一体的“1+6”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村民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水平。稻城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初步构建了“一城一镇两节点和新村多级点”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同时着眼公共服务均等化,稻城县对新村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做到村庄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美观大方,展现稻城民居风貌,体现稻城地域和民族特色。稻城县新村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入户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完善等建设项目一步步实施完成,使新村村民基本享受到了“出门没有灰、进出有路灯、饮水自然来,养老、就医、入学出门就能办”的农村新型生活。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这一切成果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2014年,全县老百姓对村(社区)管理服务满意率达99.5%以上;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率达98.5%;村民对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99%。
藏区民族文化深深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幸福美丽新村的打造突出了文化性、民族性、体验性、实用性,原生态的藏家生活体验和旖旎的风光都让人流连忘返,而新村打造的成效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