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庚,李大银,马冠峰
(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 郑州 450045;2、内黄县林业局,河南 内黄 456300)
内黄县地处豫北平原,冀鲁豫3省交界之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14°35′~114°59′,北纬 35°39′~36°09′之间,总面积 1 146 km2。由于地处黄河故道,内黄县一直是河南省主要沙区县,虽经长期治理,现仍有沙化土地317.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7%,在全省48个沙区县(市、区)中面积排第三。历史上沙区群众长期饱受风沙之苦,风起沙扬、沙进人退的例子比比皆是。内黄民谣讲“往南看,45里旱硝河,盐碱沙荒蚂蚱窝;往北看,白茫茫,光看有地不收粮;往西看,沙碱薄地交叉着,旱、涝、风年指不着;往东看,沙岗多,一见有风沙压禾;只有卫河以北是好地,不淹就是旱灾多;内黄十年九有灾,外出逃荒要饭多。”风沙是内黄县沙区灾害之源,贫穷之因,落后之根。开展沙化土地监测,掌握沙化土地分布范围、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是检验治沙成效,为今后制定治沙政策提供依据的有效措施。
按照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林业厅的统一安排,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于1995年完成了内黄县沙化土地普查工作,第一次查清了全县沙化土地的面积、分类以及分布情况。1995年以后内黄县沙化土地监测工作走入正轨,每5 a进行1次监测,到2014年,共完成了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共4次沙化土地监测,掌握了19 a来内黄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和发展情况。
表1 内黄县沙化土地监测面积统计 hm2
内黄县沙化土地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两个带状分布区,共涉及16个乡(镇、场)。第一个带状分布区是卫河支流硝河、沙河两岸,自县城东北与清丰县接壤向西南纵贯县域与浚县、滑县相连,涉及马上乡、城关镇、县苗圃场、鹤壁矿务局林场、后河镇、濮阳白条河园艺场、六村乡、中召乡和梁庄镇 9个乡(镇、场)。第二个带状分布区是卫河干流两岸,自张龙乡西北向西南与汤阴县接壤,涉及张龙乡、东庄镇、豆公乡、高堤乡、亳城乡、井店镇和二安乡7个乡(镇)。
从1995年到2014年的19 a间内黄县沙化土地共减少了1 832.87 hm2,平均每年减少0.29%,如果不出现大的政策变动,内黄县沙化土地呈缓慢减少的态势将会一直持续。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沙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村庄、城镇建设发展很快,相应的工业、养殖以及交通得到迅速发展,将部分沙化土地转化为居民、工矿与道路用地。
沙化土地利用率逐步提高,固定沙丘(地)和沙化耕地将是今后内黄县沙化土地的主要形式,利用率较低的流动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地)已在 2004年以前消失,以后再出现的可能性较小。固定沙丘(地)和沙化耕地总体上会保持稳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木材和粮食价格的变动,二者会小幅度相互转变。粮食价格上涨,沙化耕地增加,固定沙丘(地)减少;木材价格上涨,则固定沙丘(地)增加,沙化耕地减少。
固定沙丘(地)实际上是防风固沙林,是长期治沙工作的成果。但内黄县防风固沙林在19 a的监测期内变化剧大,毁林开荒时有发生。1995年至1999年的4年间内黄县固定沙丘(地)从17 586.3 hm2大幅度下降到5 656.9 hm2,也就是说4 a间有2/3以上的固沙林消失;直到2004年以后才又逐渐恢复,但远没有达到 1995年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沙荒治理,局部环境有所好转,部分人好了伤疤忘了疼,认为防风固沙林经济效益差,所以在1995年至1999年间内黄县出现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种地现象。几年后,防风固沙林积累的那点土壤营养耗尽,新开的沙地种不保收,致使风沙再起,2004年后不得不又走上造林治沙的老路。
防沙治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防沙治沙工程虽已列入国家林业局6大林业工程,但国家造林补助标准太低,还不够造林苗木投入。内黄县属经济相对滞后地区,当地政府经济困难,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很多防沙治沙措施难以落实。内黄沙区国有林场、园艺场是20世纪50年代设立的基干防护林带的一部分,对于内黄县以及全省防风固沙起关键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国有林场、园艺场经济困难,只能将地租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难以很好地管理和保护防风固沙林。
内黄县是中国有名的红枣之乡,内黄枣树大部分以农枣间作的形式种植,大部分枣树年龄都在百年以上,树上收枣,树下收粮曾是许多内黄沙区群众的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大部分沙化耕地产量趋于稳定,加上农村劳务输出造成农村劳动力减少,所以,有些群众就放弃了费工费时的枣树管理,致使大片枣树病虫害严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有些干脆在农枣间作地上造林,造成枣树受光不足,部分枣树死亡。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联产责任制已有30多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一家一户式小片管理,各自为战的经营形式,随意性大,不利于大规模、有计划、统一的治沙行动的开展以及治沙成效的巩固,而有计划、大范围、统一的治沙行动效果是最好的。
内黄县是河南省著名的沙区县,沙化土地面积在全省48个沙区县(市、区)中排第3位,涉及全县17个乡镇中的13个,沙化土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27.7%,治沙工作对内黄县经济建设和环境治理均十分重要。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局出发,从沙区人民的长远利益和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高度出发,将防沙治沙工作摆上沙区各级政府议事日程,纳入责任目标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在总结以往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治沙工作的新局面。
充分争取国家和省级安排的防沙治沙、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灌溉、农田综合治理等各项工程投资,对沙化土地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政府治沙资金投入主力军的作用。对生态区位重要的基干防护林带、风口等关键位置的造林、更新等经营活动由县林业局、国有林场集中管理,提高沙区造林国家补偿标准,实行工程化管理,确保成功。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等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治沙产业,实现治沙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的建设投入大、见效慢,一旦毁坏修复不易。要加强林政管理,保护治沙成果,科学安排沙区林木采伐,确保采伐后随机更新,避免出现因断档而造成风沙再起。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治沙,对那些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给予坚决的打击,已占林地应坚决追回。对那些不顾长远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开发的急功近利者,要追究其领导责任。
内黄县沙区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 620人,沙化土地是当地群众生活依赖,从沙地中获取经济收入是他们的第一要务,所以,只讲生态不讲经济的治沙模式在当地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沙地通透性好、便于耕作的优势,大力推广高附加值的治沙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提高广大沙区群众治沙积极性。在沙区,国有林场、园艺场应推广小网格式造林,网格东西宽 30~50 m,南北长300 m,周围林带一般4行,株行距2 m×2 m,网格内种植农作物,可实现以短养长、林农互补、林茂粮丰;在现有固沙林下发展林下养殖、林药、林菜等林下经济以提高林地产出;大力发展大枣、梨、桃、金银花、油用牡丹等适宜沙区发展的名优经济林,实现产出投入比高于种植农作物;近河有水地段推广挖塘养鱼,挖池种藕等非生物治沙措施。